唐代冬至节研究

唐代冬至节研究

论文摘要

冬至节是唐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但过去海内外很少有人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对唐代冬至节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研究唐代冬至节不仅能够了解唐代节日民俗的一个侧面,而且对于认识唐代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为主,采用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唐代的冬至节进行了探索。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唐代冬至节形成与发展的情况。首先探讨冬至节的起源及唐前冬至节的演变过程,进而概括论述唐代冬至节的发展变化情况。将唐代冬至节的发展情况分为逐步繁荣期、平稳发展期、日渐衰落期,进行了动态和纵向考察。第二章主要探讨唐人重视冬至节的原因。冬至节在唐代之所以能够盛行,与唐人对冬至节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无论从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考虑,冬至节都因其特殊的含义而受到唐人的高度关注。在自然方面,冬至节以其本身节气含义的影响及唐人对天象历法的重视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社会方面,由于重农思想的推动及阴阳观念与儒家孝道的影响,冬至节更是倍受唐人重视。第三章介绍唐代冬至节的主要活动。唐代冬至节内容丰富,既有朝廷的诸多典礼,又有民间的各种活动。朝廷最大的典礼是祭天,此外还要举行朝贺与宴会。在庆典之时,往往还会发布一些赦书和诏令,以显示其体恤民情之意。民间的活动则主要有冬至拜贺,聚会饮宴,占候节气,数九添线,吃各种应节之食等。各项活动都与民间的日常生活相贴近。第四章主要分析唐代冬至节的特点。唐代冬至节具有礼仪性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节日法律化等特点。李唐王朝重视礼制,在圜丘祭祀上和朝会上都很注重礼仪,民间也是如此。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所以节日的规模已远超前代,近乎完备。不仅节日仪程隆重,节日前期准备工作亦相当充分。故节日内容是颇为丰富的。而节日法律化则又体现了礼与法的高度结合。第五章论述了唐代冬至节的影响。唐代形成的冬至节俗从宋至清一直延续,有许多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另一方面唐代的冬至节俗对东亚诸国也产生了影响,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唐代是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最强的时代,中国古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岁时节日都在唐代传到了日本,冬至节亦然,并曾经一度影响到日本宫廷。其次是朝鲜半岛。虽然史书上记载朝鲜冬至节的资料较少,但当时唐与朝鲜频繁往来的程度不亚于日本,冬至节作为唐代如此重大的一个节日习俗,不可能不传向朝鲜。本文通过对唐代冬至节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填补了冬至节断代的空白,也丰富了唐代节日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唐代冬至节的发展是与整个唐代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正接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冬至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性日渐减弱,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对它的研究。冬至节作为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有着相当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唐代冬至节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唐代冬至节的渊源
  • 第二节 唐代冬至节的发展
  • 第二章 唐人重视冬至节的原因
  • 第一节 自然因素
  • 一、冬至本身节气含义的影响
  • 二、唐人对天文历法的重视
  • 第二节 社会因素
  • 一、重农思想的推动
  • 二、阴阳观念的影响
  • 三、儒家孝道的影响
  • 第三章 唐代冬至节的活动
  • 第一节 朝廷举行的典礼
  • 一、冬至祭天
  • 二、朝贺与宴会
  • 三、放假及发布赦书
  • 第二节 民间的各种活动
  • 一、冬至拜贺
  • 二、聚会饮宴
  • 三、占候数九
  • 第四章 唐代冬至节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礼仪性强
  • 一、注重圜丘祭祀礼仪
  • 二、讲究仪卫、舆服与音乐
  • 三、民间的冬至也重视礼仪
  • 第二节 规模宏大
  • 一、节日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 二、节日仪程隆重,气氛祥和
  • 第三节 内容丰富
  • 一、朝廷典礼多样
  • 二、民间活动繁多
  • 第四节 节日法律化
  • 第五章 唐代冬至节对后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宋元明清诸朝的影响
  • 第二节 对东亚诸国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唐代文献中看唐代牛的价值[J]. 汉字文化 2019(08)
    • [2].唐代雕版印刷的相关文献研究[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10(S1)
    • [3].唐代敦煌飞天的女性形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1)
    • [4].从“锁子甲”看外来文明对唐代服饰形制的影响[J]. 兰台世界 2014(36)
    • [5].唐代哲理诗的思辨美及三种表现形式[J]. 名作欣赏 2013(32)
    • [6].东北地区家具形式演变初探——唐代家具形式[J]. 家具 2014(04)
    • [7].唐代神童诗初探[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9)
    • [8].近十年对唐代两税法的综述[J]. 才智 2016(04)
    • [9].唐代歌舞戏[J]. 明日风尚 2018(03)
    • [10].论唐代的私营质贷活动[J]. 兰台世界 2013(09)
    • [11].唐代图书档案的修复[J]. 兰台世界 2011(12)
    • [12].论唐代文言小说的“复活”题材[J]. 柳州师专学报 2010(04)
    • [13].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唐代女性审美观的演变及其原因[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06)
    • [14].唐代越窑青瓷的美学特点及国内外文化的影响[J]. 佛山陶瓷 2015(01)
    • [15].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歌的不同特征[J]. 文学教育(下) 2015(04)
    • [16].管窥唐代私营客栈行业的发展情况[J]. 兰台世界 2015(15)
    • [17].论唐代文坛喜好嘲谑的风习[J]. 文教资料 2011(36)
    • [18].唐代“三绝”之裴旻舞剑钩沉[J]. 兰台世界 2014(30)
    • [19].唐代双陆和握槊探析[J]. 兰台世界 2013(15)
    • [20].唐代女子多元化体育活动兴盛的研究[J]. 兰台世界 2012(09)
    • [21].浅谈唐代的奖赏制度[J]. 群文天地 2012(20)
    • [22].唐代诗人的“凌烟阁”情结[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23].唐宋时期武侠小说的勃兴、沉寂与创新[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24].论唐代长城诗的类型与内容[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4)
    • [25].唐代金银器造型仿生设计范式研究[J]. 包装工程 2016(02)
    • [26].唐法观念下的隶书研究[J]. 赤子(上中旬) 2014(11)
    • [27].论唐代江南兴盛的水墨山水画[J]. 兰台世界 2013(27)
    • [28].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原因[J]. 文存阅刊 2017(22)
    • [29].唐后期涿州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 沧桑 2014(02)
    • [30].唐代送别诗的飞禽意象[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标签:;  ;  ;  ;  

    唐代冬至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