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高尚艳

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高尚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乔灌草结合,水保生态,措施

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文献综述

高尚艳[1](2015)在《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塬面侵蚀、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通过调整研究分析,认为在抓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同时,切实抓好林草植被恢复,提出以种草起步,草灌先行,乔灌草结合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5年04期)

孙尚华[2](2008)在《渭北丘陵沟壑区冉家沟流域景观格局及其景观生态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冉家沟流域的1∶10000的地形图、1999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研究区域的土壤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植被资料为基础,制作了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2007年的植被类型图;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植被分布的地形的分异规律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对冉家沟村做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由于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2003年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方案的实施,冉家沟流域1999-2007年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主要转变为新造林地、人工草地及部分幼林地,在农、林、牧中,林草比例上升。2)选取的7个景观生态学指标揭示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下冉家沟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和特点,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显着,景观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有上升,斑块总数明显减少,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集中,景观格局趋于简化。3)冉家沟流域高程变化较小。耕地在低海拔处750-850m占有最大的面积的百分比,其次是刺槐;850-950m区域内中天然林分分布面积较少,以人为活动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占主导;该区的天然灌丛和草地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多;在海拔区950-1150m之间的植被类型以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和林地为主;在海拔1150-1330m,植被类型的种类减少,杨树林只占极少的比例,刺槐在所占面积比例在25%以上,是该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以胡枝子、多花木兰为优势种的灌丛分布广泛;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天然草丛在该区域的面积占到15%左右。4)耕地集中在坡度是25°以下的地区;林地中以刺槐林的面积最大,遍及各个坡度,集中在坡度15°-35°地区;天然杨树林、侧柏林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分布广泛,多分布在难利用地区域;胡枝子和以胡枝子为优势种的灌丛,集中分布在>25°的地区;天然草地是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主要分布在坡度大的地区。5)侧柏和刺槐林生长范围最广泛,它们的最大面积都出现在半阴坡和阴坡;天然次生的杨树林则几乎都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地区。天然灌丛的分布较为复杂,胡枝子灌丛最大面积在半阴坡处,与之相反,酸枣灌丛阳坡出现最大面积。以大油芒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分布范围是平地到半阴坡,与之相连接的是铁杆蒿群落,分布从半阴坡到阳坡,最大面积出现在半阳坡和阳坡。在平地有分布的是艾蒿-牡蒿群落:耕地在流域的各坡向都有分布,最大耕地面积出现在半阳坡。6)轻度土壤侵蚀地区,耕地占总面积的20%,林地在该地区所占比例只有15%多,灌丛和草地面积比占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构成该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冉家沟流域内几乎80%的土地出于中度土壤侵蚀状态,该区域内耕地面积略高于10%,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大概在20%,灌丛面积比达到约35%。这一区域的景观类型是林地-耕地-灌丛-天然草地,也代表了冉家沟小流域的景观组成。强度土壤侵蚀地区是耕地集中的地区,现存耕地几乎全部在这一地区,占总面积的约43%。由于实施退耕还林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一部分耕地退耕现为人工草地、幼林地或是新造林地。极强度土壤侵蚀地区在主沟的沟底部位,在该区分布有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地和灌丛地。7)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对渭北黄土高原区冉家沟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土地生态单元的划分上,选取了地形和土壤两个因子,将冉家沟划分为33个土地生态单元,并根据现实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限制性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可达性,将33个土地生态单元分为7类。根据地生态单元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各土地生态类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和景观规划。以优化配置的结果来看,目前农业用地基本合理,林地尤其是生态防护林地面积比例低于优化后的总面积比例。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林地和牧草地面积比例极不合理,各自仅占到流域总面积的0.34%和1.49%。(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4-01)

万素梅,王龙昌,顾明德,王汉全,王丽艳[3](2005)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苜蓿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巨人、西河的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其它9个品种;WL-323ML、西香、苜蓿王、巨人的地下生物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而从水分利用效率看,较高的是苜蓿王、巨人、西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王、西香和巨人较其他9个品种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的整体适应性好,适宜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蔡继增[4](2003)在《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酸枣灌丛生物量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枣灌丛适应性强、耐干旱、根系发达、生物积累大 ,是渭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主要灌木树种 ,应采取封育措施 ,保护和扩大酸枣灌丛植被。(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03年10期)

昝林森,杨惠文,王建华,卢得仁[5](1988)在《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经营管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1985年4月开始。在陕西省旬邑县万亩人工草地上进行,试验地区位于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是关中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试验分别研究了划区轮牧、草地封育、土壤追施氮素及叶面喷施营养液等处理对草群结构、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渭北旱塬人工草地合理利用及培育改良的途径,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草业科学》期刊1988年01期)

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基本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冉家沟流域的1∶10000的地形图、1999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研究区域的土壤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植被资料为基础,制作了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2007年的植被类型图;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植被分布的地形的分异规律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对冉家沟村做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1)由于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2003年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方案的实施,冉家沟流域1999-2007年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主要转变为新造林地、人工草地及部分幼林地,在农、林、牧中,林草比例上升。2)选取的7个景观生态学指标揭示了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下冉家沟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和特点,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显着,景观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有上升,斑块总数明显减少,各景观类型分布趋于集中,景观格局趋于简化。3)冉家沟流域高程变化较小。耕地在低海拔处750-850m占有最大的面积的百分比,其次是刺槐;850-950m区域内中天然林分分布面积较少,以人为活动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类型占主导;该区的天然灌丛和草地面积所占比例相差不多;在海拔区950-1150m之间的植被类型以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和林地为主;在海拔1150-1330m,植被类型的种类减少,杨树林只占极少的比例,刺槐在所占面积比例在25%以上,是该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以胡枝子、多花木兰为优势种的灌丛分布广泛;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天然草丛在该区域的面积占到15%左右。4)耕地集中在坡度是25°以下的地区;林地中以刺槐林的面积最大,遍及各个坡度,集中在坡度15°-35°地区;天然杨树林、侧柏林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分布广泛,多分布在难利用地区域;胡枝子和以胡枝子为优势种的灌丛,集中分布在>25°的地区;天然草地是以铁杆蒿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主要分布在坡度大的地区。5)侧柏和刺槐林生长范围最广泛,它们的最大面积都出现在半阴坡和阴坡;天然次生的杨树林则几乎都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地区。天然灌丛的分布较为复杂,胡枝子灌丛最大面积在半阴坡处,与之相反,酸枣灌丛阳坡出现最大面积。以大油芒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分布范围是平地到半阴坡,与之相连接的是铁杆蒿群落,分布从半阴坡到阳坡,最大面积出现在半阳坡和阳坡。在平地有分布的是艾蒿-牡蒿群落:耕地在流域的各坡向都有分布,最大耕地面积出现在半阳坡。6)轻度土壤侵蚀地区,耕地占总面积的20%,林地在该地区所占比例只有15%多,灌丛和草地面积比占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构成该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冉家沟流域内几乎80%的土地出于中度土壤侵蚀状态,该区域内耕地面积略高于10%,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大概在20%,灌丛面积比达到约35%。这一区域的景观类型是林地-耕地-灌丛-天然草地,也代表了冉家沟小流域的景观组成。强度土壤侵蚀地区是耕地集中的地区,现存耕地几乎全部在这一地区,占总面积的约43%。由于实施退耕还林和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一部分耕地退耕现为人工草地、幼林地或是新造林地。极强度土壤侵蚀地区在主沟的沟底部位,在该区分布有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地和灌丛地。7)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前文的分析结果,对渭北黄土高原区冉家沟流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在土地生态单元的划分上,选取了地形和土壤两个因子,将冉家沟划分为33个土地生态单元,并根据现实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限制性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可达性,将33个土地生态单元分为7类。根据地生态单元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各土地生态类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和景观规划。以优化配置的结果来看,目前农业用地基本合理,林地尤其是生态防护林地面积比例低于优化后的总面积比例。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林地和牧草地面积比例极不合理,各自仅占到流域总面积的0.34%和1.4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参考文献

[1].高尚艳.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探析[J].地下水.2015

[2].孙尚华.渭北丘陵沟壑区冉家沟流域景观格局及其景观生态规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万素梅,王龙昌,顾明德,王汉全,王丽艳.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

[4].蔡继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酸枣灌丛生物量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2003

[5].昝林森,杨惠文,王建华,卢得仁.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经营管理初探[J].中国草业科学.1988

标签:;  ;  ;  

渭北丘陵沟壑区论文-高尚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