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

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

论文摘要

鲁迅研究一直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几乎每一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关于鲁迅的比较研究更是异常丰富。比较研究拓宽了鲁迅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彰显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上一个显赫的流派,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乡土文学的价值地位也随之得到学界的重视,它成为研究现代文学流派发生发展的重要一隅。乡土文学的研究也一直受人重视,成果也十分显著,但是鲁迅与乡土文学的全面性的研究却不多见,多是鲁迅与具体的某一个乡土作家的研究。为了还原鲁迅与乡土文学关系的真实面貌,探究两者之间内在的关系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鲁迅与乡土文学的关系进行尝试性地论述,希望借此充实这一领域的研究,为鲁迅研究和乡土文学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全文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鲁迅对乡土文学的论述和扶植。首先对乡土文学概念的梳理,通过对周作人、茅盾的民俗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的乡土文学概念的梳理,发现鲁迅从文化学角度阐释的乡土文学概念是最为全面和正确的。其次探讨乡土文学兴起的三个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胜利是乡土文学产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基础;鲁迅的创作实践是直接原因;鲁迅乡土文学概念中提到的“侨寓的作者”是主体条件。最后阐明乡土文学的发展,鲁迅对乡土作家的扶植和乡土作家对鲁迅的推崇。第二章论述了乡土文学形象系列中的鲁迅因子。首先是阿Q式的人物,鲁迅带给我们一个经典的阿Q形象,他有着可悲的精神胜利法。许钦文的《鼻涕阿二》中的菊花,王鲁彦《阿长贼骨头》中的阿长,《疲惫者》中的运秧,这些人物都有阿Q的奴性意识。其次是祥林嫂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封建伦理道德压迫的悲惨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许杰《小草》中的小草,《改嫁》中的寡妇,许钦文《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这些人物和祥林嫂一样,都是对命运苦苦挣扎而又无法获得解放的旧文化礼教的受害者。再次是看客系列,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看客这样的人物形象,他们麻木冷漠,以欣赏他人的痛苦为乐。台静农《天二哥》中的那些看热闹的人们,《新坟》里众人对四太太的嘲笑。这些看客的行为恰如鲁镇人对祥林嫂伤疤的嘲笑。第三章论述的是乡土文学与鲁迅的文化精神。首先是反封建的思想,反封建的思想是鲁迅顺应五四思想革命时代命题的历史必然。与其他乡土作家的小说相比,鲁迅赋予乡土小说的文化内蕴则更为深厚、沉实。其次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精髓就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乡土文学家也紧紧抓住改造国民性批判这个大题目。最后是鲁迅和乡土作家共同的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鲁迅和乡土作家都注意从下层不幸的人们生活中取材,或描写封建土地制度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命运,或描写封建礼教束缚下乡村劳动妇女的悲剧故事。第四章从艺术上论述了鲁迅对乡土作家的影响。首先是采用横截面的方法构思小说,鲁迅打破中国古典小说长篇巨制的艺术格局,他的《离婚》为乡土文学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的艺术范例。其次是白描手法的运用,鲁迅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运用在文学作品上,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乡土作家也多学习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微处入笔,细致摹写。最后是鲁迅和乡土作家都采用了讽刺和幽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鲁迅更是将讽刺艺术推向了极致。通过对鲁迅与乡土文学关系的系统论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关于乡土文学的发展,鲁迅不仅明确提出了乡土文学的概念,而且身体力行地创作出大量的乡土小说,成为乡土作家学习的范本。乡土文学家无论在人物形象、文化精神还是艺术结构上都传承了鲁迅的精神特质,他们的文学创作配合鲁迅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影响了现当代文坛,直至今天,仍有说不尽的生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鲁迅对乡土文学的论述和扶植
  • 1.1 乡土文学的概念
  • 1.2 乡土文学兴起的原因
  • 1.3 乡土文学的发展
  • 第2章 乡土文学形象系列中的鲁迅因子
  • 2.1 阿 Q 形象系列
  • 2.2 祥林嫂形象系列
  • 2.3 “看客”形象系列
  • 第3章 乡土文学文化精神的鲁迅影响
  • 3.1 反封建精神
  • 3.2 国民劣根性的解剖
  • 3.3 对下层人的同情
  • 第4章 乡土文学艺术品格上的鲁迅特色
  • 4.1 横断面的叙述策略
  • 4.2 白描的表现手法
  • 4.3 讽刺与幽默的风格特色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