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精神障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各种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假说中,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行为学方面的损伤有遗传倾向,其损伤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研究认知功能的一种较可靠方法。目前有关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性标志还是状态性标志的报道不尽一致,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本研究旨在对精神分裂症及其一级亲属与健康志愿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对照研究,以期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标志还是状态性标志,进而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机制、诊断和预防干预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于天津市安定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Third edition,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发且未服抗精神病药或复发但至少两个月未服抗精神病药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7~49)岁,平均(29.58±8.72)岁。所有入组患者均无其它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入组时予以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的当天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定。从已选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级亲属(父母、同胞或子女)中选取一位未患精神障碍的亲属,共选取33例作为亲属组,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4~64)岁,平均(51.00±9.59)岁;选取年龄、性别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40名,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43)岁,平均(28.00±5.16)岁,对亲属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全部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在计算机上处理分析。对患者组、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性别和年龄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经检验三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05),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1 7,P=0.000),故对三组间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项检测指标采用协方差分析,以校正年龄对结果的影响。对阳性和阴性症状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项指标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最后对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与PANSS各因子得分的变化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后,患者组、亲属组和对照组间两两相比,患者组N2潜伏期(300.857±40.087)、P3潜伏期(365.814±35.887)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分别为244.763±21.773,319.477±23.239;均为P<0.01);亲属组N2、P3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而患者组N2及P3潜伏期均明显长于亲属组(均为P<0.01)。患者组和亲属组的P3波幅(分别为3.833±2.4191μv和3.313±1.642μ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160±2.660μv,均为P<0.05);而P3波幅在患者组和亲属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2)阴性症状组N2、P3潜伏期均显著长于阳性症状组(分别为t=2.445,P=0.022;t=2.662,P=0.011),而P3波幅显著低于阳性症状组(t=2.312,P=0.026)。(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P3波幅与PANSS阴性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0,P<0.05),而N2和P3潜伏期均与阴性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79,r=0.319:均为P<0.05)。结论:(1)本研究提示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P3波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标志,N2、P3潜伏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状态性标志,故提示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混合标志。(2)鉴于本研究结果显示阴性症状与P3波幅呈显著负相关,而P3波幅可能是遗传素质标志,故阴性症状可能更具遗传倾向。(3)本研究为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反映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有力支持其作为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评估的检测手段。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乙酰化转移酶P300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 2019(11)
    • [2].脑白质疏松症患者P300研究[J]. 蛇志 2017(01)
    • [3].氟西汀联合奥氮平对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及P300影响[J]. 医疗装备 2016(19)
    • [4].产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P300电位变化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23)
    • [5].早期干预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08)
    • [6].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11)
    • [7].P300脑电信号在图像清晰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测试 2020(03)
    • [8].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状况及其P300电位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10)
    • [9].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认知功能障碍评测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康复 2014(06)
    • [10].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认知性电位P300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08)
    • [11].产后与非产后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对比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33)
    • [12].躯体化障碍患者述情障碍与认知电位P300[J]. 中国医药科学 2013(20)
    • [13].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12(06)
    • [14].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对照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06)
    • [15].癫痫患者服用托吡酯前后P300的变化[J]. 中国医学创新 2009(20)
    • [16].原发性失眠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J]. 重庆医学 2008(16)
    • [17].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P300分析及其意义[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04)
    • [18].转录辅激活因子和乙酰基转移酶p300在心脏成纤维细胞衰老相关纤维化中的作用[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9(12)
    • [19].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23)
    • [20].基于P300幅值几何差和脑网络特征的测谎方法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2015(04)
    • [21].有无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04)
    • [22].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02)
    • [23].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及其意义[J]. 西部医学 2013(06)
    • [24].躯体化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P300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4)
    • [25].神经性厌食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实验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 2010(03)
    • [26].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心理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7)
    • [27].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04)
    • [28].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病人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J]. 新疆医学 2009(02)
    • [29].氟西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症状和P300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01)
    • [30].精神分裂症P300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3)

    标签:;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亲属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