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小麦主要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变迁研究

临渭区小麦主要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变迁研究

论文题目: 临渭区小麦主要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变迁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种植

作者: 武建宽

导师: 仵均祥,杨兆森

关键词: 小麦害虫,种群演替,地下害虫,小麦害螨,麦蚜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较系统的整理分析临渭区建国以来小麦主要害虫发生和防治技术变迁的历史资料,初步明确了临渭区小麦害虫的种类和优势种群及麦田蚜虫天敌种类;弄清了临渭区4个不同生态区域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主要害虫种群的演替规律、环境条件对主要害虫发生的影响、主要害虫防治技术措施的变迁过程。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临渭区小麦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经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结果如下。 (1)临渭区小麦害虫共有77种,隶属于昆虫纲和蛛形纲10目23科;麦田蚜虫天敌共有28种,隶属于昆虫纲的5目8科。在当地常年发生危害严重的害虫种类主要包括地下害虫、小麦害螨和麦蚜。根据临渭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对四个不同区域小麦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分区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耕作栽培制度、地理气候条件等的不同,主要害虫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2)20世纪50、60年代,全区小麦害虫主要有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麦蚜、小麦害螨。70年代以后,小麦吸浆虫和地下害虫虫口逐年下降,但小麦害螨、麦蚜虫口密度却在持续上升。80、90年代,麦田主要害虫仍以小麦害螨、麦蚜为主,麦吸浆虫在局部地块回升,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已降至0.5头/m~2左右。目前,小麦害螨和麦蚜已成为麦田春季常发重发性害虫。 (3)20世纪70年代前,地下害虫在旱地发生明显比水浇地严重,近年来这种差异已不十分明显。小麦害螨是塬区旱地重于沿河灌区;90年代以来则表现出渭北灌区小麦害螨比塬区旱地稍重。麦蚜的发生是塬区重于平川,且以二叉蚜和长管蚜为优势种:目前是平川重于塬区,且以禾谷缢管蚜和长管蚜为优势种。 (4)20世纪50-60年代,小麦害虫的防治主要以农业措施和人工捕杀手段为主;70年代以来大面积推广秋播时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喷药防治小麦害螨和麦蚜。农药的大量普遍使用,为小麦害螨和麦蚜的泛滥埋下了隐患。造成小麦害螨和麦蚜连年猖獗发生的局面。 (5)针对不同年代小麦主要害虫发生和防治技术路线与方法变迁的规律,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根据临渭区小麦主要害虫发生的特点,制定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合理使用化学药剂的“临渭区小麦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经实际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论文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1.1 害虫综合防治现状

1.1.2 目前害虫综合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2.1 概念局限,限制了综合防治的发展

1.1.2.2 技术复杂,推广难度大

1.1.2.3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3 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趋势

1.1.3.1 重视害虫爆发的生态学机理研究

1.1.3.2 强调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控制作用

1.1.3.3 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合理制剂

1.1.3.4 建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害虫综合防治体系

1.1.4 我国小麦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1.1.4.1 古代的防治研究工作

1.1.4.2 近代的防治研究工作

1.2 临渭区种植业发展概况与小麦生产

1.2.1 种植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1.2.2 小麦种植的区域布局

1.2.3 小麦害虫的发生特点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小麦害虫种类调查

2.2 发生变迁规律调查

2.2.1 地下害虫

2.2.1.1 主要种类区域分布及密度调查

2.2.1.2 地下害虫对小麦危害率调查

2.2.1.3 地下害虫发生与茬口的关系调查

2.2.2 小麦害螨

2.2.2.1 小麦害螨区域分布调查

2.2.2.2 麦红蜘蛛越冬技术调查

2.2.2.3 春季小麦害螨发生期调查

2.2.2.4 春季小麦害螨发生量调查

2.2.2.5 麦长腿蜘蛛发生与地形地势及农田灌溉的关系调查

2.2.3 小麦蚜虫

2.2.3.1 小麦蚜虫区域分布调查

2.2.3.2 小麦蚜虫越冬基数调查

2.2.3.3 小麦蚜虫发生期和发生量调查

2.2.3.4 小麦不同生育期蚜虫发生量调查

2.2.3.5 麦蚜发生与小麦播种期、地势、灌溉的关系调查

2.2.3.6 麦蚜田间危害损失率测定

2.2.3.7 麦蚜越夏虫源寄主调查

2.2.3.8 药剂拌种苗期防蚜效果调查

2.2.3.9 麦蚜天敌种类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害虫发生与防治技术变迁规律

3.1.1 地下害虫

3.1.1.1 蛴螬

3.1.1.2 蝼蛄

3.1.1.3 金针虫

3.1.1.4 地下害虫对小麦的危害率

3.1.1.5 地下害虫与茬口的关系

3.1.1.6 地下害虫与地势的关系

3.1.1.7 地下害虫发生演替特点

3.1.1.8 地下害虫防治技术变化特点

3.1.2 小麦害螨

3.1.2.1 主要种类

3.1.2.2 区域分布特点

3.1.2.3 麦长腿蜘蛛发生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3.1.2.4 麦长腿蜘蛛发生与灌水的关系

3.1.2.5 麦红蜘蛛发生演替特点

3.1.2.6 麦红蜘蛛防治技术变化特点

3.1.3 蚜虫

3.1.3.1 主要种类

3.1.3.2 自然区域分布特点

3.1.3.3 麦蚜发生与小麦生育期、播种期、地势、灌水的关系

3.1.3.4 田间危害损失率测定

3.1.3.5 药剂拌种苗期防蚜效果

3.1.3.6 越夏虫源寄主调查

3.1.3.7 麦蚜天敌种类

3.1.3.8 麦蚜发生演替特点

3.1.3.9 防治技术变化特点

3.2 小麦害虫综合防治方案

3.2.1 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3.2.1.1 备耕阶段

3.2.1.2 播种至秋苗阶段

3.2.1.3 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

3.2.1.4 孕穗、抽穗阶段

3.2.1.5 灌浆阶段

3.2.2 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方案

3.2.2.1 与示范村组相结合

3.2.2.2 与农资经营大户相结合

3.2.2.3 与媒体相结合

3.2 2.4 与科技入户相结合

3.3 效益分析

3.3.1 经济效益

3.3.2 社会效益

3.3.3 生态效益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表1 临渭区小麦害虫的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

附表2 临渭区历年地下害虫密度调查

附表3 临渭区麦红蜘蛛历年发生的始、盛、末期

附表4 临渭区历年春季麦圆蜘蛛发生量

附表5 临渭区历年春季麦长腿蜘蛛发生量

附表6 临渭区历年11月下旬和翌年3月下旬的麦田蚜量

附表7 临渭区历年麦蚜种群田间消长动态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沈阳市绿地害虫专家咨询系统的建立[D]. 孟庆生.沈阳大学2012
  • [2].基于机器视觉的农田害虫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 牛霆葳.天津科技大学2015
  • [3].基于GIS系统的沈阳市区主要绿地害虫分布规律[D]. 金昊.沈阳大学2012
  • [4].莲田主要害虫的灯光诱杀技术研究[D]. 朱东成.华中农业大学2015
  • [5].河北省园林树木害虫调查研究[D]. 刘林.河北农业大学2015
  • [6].皖南丘陵茶区昆虫种群结构及害虫生态控制的研究[D]. 梁丽云.安徽农业大学2008
  • [7].合肥环城公园植物群落与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的研究[D]. 刘义豪.安徽农业大学2016
  • [8].白蜡树害虫发生危害及防治研究[D]. 刁志娥.山东农业大学2005
  • [9].景泰枸杞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D]. 范永佳.甘肃农业大学2009
  • [10].栀子重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研究[D]. 肖永良.华中农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江苏省农户粮食作物新品种选择实证研究[D]. 姚华锋.南京农业大学2006
  • [2].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吸浆虫发生动态及不同阶段保幼激素含量测定[D]. 李英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3].麦红吸浆虫不同滞育虫态的RAPD分析[D]. 侯娟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4].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及其在花生蛴螬防治中的应用[D]. 王萍莉.安徽农业大学2006
  • [5].以真菌杀虫剂为主要手段,对花生蛴螬的无公害防治研究[D]. 张磊.安徽农业大学2005
  • [6].棉花地膜移栽技术扩散规律的实证研究[D]. 徐红兵.南京农业大学2005
  • [7].麦红吸浆虫幼虫滞育前后的变化及生态因子的影响[D]. 祝传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 [8].技术创新扩散的机理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D]. 胡民安.四川大学2002
  • [9].人工神经网络在小麦吸浆虫预测中的应用[D]. 张映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10].良种技术扩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戴国海.南京农业大学2004

标签:;  ;  ;  ;  ;  

临渭区小麦主要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变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