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

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

一、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段宇奇[1](2021)在《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核基质蛋白22(nuclear matrix protein 22,NMP22)、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adder cancer specific nuclear matrix protein-4,BLCA-4)在膀胱癌病人尿液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二者单独检测、联合检测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1.将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泌尿外科且经病理确诊的51例膀胱癌病人设为观察组,34例被确诊为泌尿道良性病变的病人设为对照组。2.收集所有入组病人的晨起清洁中段尿液50ml,并进行分组编号,采用ELISA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病人尿液中的NMP22及BLCA-4的表达水平。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得出NMP22、BLCA-4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并分析两组病人尿液中NMP22、BLCA-4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1.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灵敏度分别是78.4%、92.2%,特异度分别是76.5%、94.1%;在膀胱癌组中,NMP22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的不同病理分级、TNM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BLCA-4的表达水平在癌组织的不同TNM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存在差异性。2.尿液NMP22、BLCA-4在诊断膀胱癌的检出率方面与病人的病理级别、TNM分期、肿瘤个数、肿瘤直径、性别无明显的差异性。3.尿液NMP22及BLCA-4联合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可达90.2%,特异度可达97.1%;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NMP22单独检测,特异度高于BLCA-4单独检测。结论NMP22、BLCA-4作为两种无创、便捷的尿液肿瘤标志物,在单独检测时,二者均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二者的表达水平在膀胱癌不同分组中存在显着差异,对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有望成为诊断膀胱癌的新型检测方法。图 3 幅;表 8 个;参 160 篇。

张成波[2](2021)在《新型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常用于膀胱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的UroVysion试剂盒在早期膀胱癌的诊断敏感性略低于中晚期膀胱癌,且在中国膀胱癌患者的诊断效率还不确定。我们希望寻找一种新型FISH探针组合用于中国膀胱癌患者的检测,并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来自本院的膀胱癌肿瘤组织样本(n=15)进行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根据这些数据挑选两个最常出现变异的染色体位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双色的FISH探针组合。收集41例膀胱癌患者的尿液样本和20例排除泌尿系统恶性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行FISH检测。FISH检测完成后,对FISH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初步评估该新型探针FISH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使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15例膀胱癌样本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情况,其中常见的拷贝数异常包括17p、9p、9q的缺失和1q、5p、12q的扩增。在其中挑选了最常扩增的染色体区域1q21.1-1q44和最常出现缺失的染色体区域17p13.2-17p11.2设计了新型FISH探针。2、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的探针组合应用于膀胱癌的检测,检测的总体敏感性为80.5%,特异性为90.0%;根据TNM分期不同,检测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T4)的敏感性分别为78.3%和83.3%;根据膀胱癌的不同分级,其对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5.0%和82.8%;对于膀胱癌初发病例诊断敏感性为80.6%,复发肿瘤的检测敏感性为80.0%。高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高扩增程度的细胞比例存在明显差异(p=0.015)。结论:1.在中国膀胱癌患者中常出现1q21.1-1q44和17p13.2-17p11.2的拷贝数变异,这或许可以成为膀胱癌的FISH检测新的靶点。2.该探针组合在膀胱癌的诊断中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传统UroVysion试剂盒相比,提高了对于早期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同时本实验仅用两种探针,减少检测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实验的复杂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高低级别肿瘤在高扩增程度的细胞比例上的显着差异提示其对于评估膀胱癌患者预后有潜在价值。但是本实验收集的样本量有限,仅能初步评估其在中国膀胱癌患者的诊断价值,后期还需进一步收集更多样本并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王潇[3](2020)在《尿BLCA-4、NMP22在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尿路上皮癌(UC)是起源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尿路上皮细胞的肿瘤,主要包括上尿路上皮细胞癌(UTUC)和膀胱癌(BC)。目前UC的诊断和监测方式主要依靠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和CT等常规影像学检查。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性差,而膀胱镜检查成本高且患者依从性差,临床迫切需要一种合理无创检测UC的方法。基于尿液的生物标记物取材方便且无创,可帮助改善UC诊断。BLCA-4是一种核基质蛋白,在目前膀胱癌报道的标志物中具有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在膀胱癌早期阶段即可表达。NMP22是FDA批准用于膀胱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之一。UTUC与BC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的特征,理论上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可用于上尿路上皮癌的诊断,目前少有报道用于诊断UTUC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BLCA-4、NMP22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讨论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意义,为早期无创检测尿路上皮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实验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共收集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疗的146例患者,其中尿路上皮癌组96名,包括初发性膀胱癌患者70名,上尿路上皮癌患者26名,阴性对照组50名,包括干扰疾病患者30名,健康人群20名。2.收集所有患者尿液标本50ml并分组编号,一组用于BLCA-4检测,另一组用于NMP22检测,另外收集尿路上皮癌患者和干扰疾病患者非晨尿尿液样本300ml,用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3.应用spss24.0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BLCA-4、NMP22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单独在UTUC和BC诊断的意义,应用卡方检验或费式确切概率发分析标志物与患者病理分级和分期间的关系。4.讨论标志物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测在UC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BLCA-4、NMP22在UTUC组和BC组中表达均高于阴性对照组(B:P<0.001,P<0.001;N:P<0.001,P<0.001)。2.三种检测方法中BLCA-4具有最高的诊断准效能,在诊断尿路上皮癌方面,敏感性为88.54%,特异性为94%,ROC-AUC为0.932(95%CI:0.905~0.959)。3.BLCA-4、NMP22阳性率在尿路上皮癌不同病理分级和分期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4.BLCA-4联合尿脱落细胞检查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949(95%CI:0.905~0.994),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94%,诊断准确率为95.21%。结论:BLCA-4和NMP22作为肿瘤标志物不仅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上尿路上皮癌中也有潜在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尿路上皮癌早期无创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BLCA-4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检测具有较高的意义。

杨玉洁[4](2020)在《二硫化钼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在膀胱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膀胱癌是人体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术后复发率都极高。目前,膀胱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这些诊断方法由于具有高侵入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近年来,无创液体活检可以通过检测各种体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疾病筛查,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膀胱是储尿器官,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尿液成分密切相关。因此,膀胱癌尿液诊断将为膀胱癌的无创早期诊断带来希望。然而,尿液中膀胱癌标志物含量极低,背景干扰非常严重,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且目前开发的液体活检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单个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大大限制了诊断的准确性。为此,开发一种能够同时高灵敏地检测多种膀胱癌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对于实现膀胱癌的早期准确诊断极为必要。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为膀胱癌液体活检带来了机会。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发展迅猛,具有高灵敏度,超快速响应和低检测限等优点。特别是通过调控材料合成和器件制备工艺,可以构建具有多通道传感单元的FET传感阵列,能够同时检测多个疾病生物标志物,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构建FET的纳米材料中,二硫化钼(Mo S2)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包括直接带隙、高开关比和高载流子迁移率,基于Mo S2构建的FET生物传感器能够对生物标志物实现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快速检测。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构建了基于Mo S2纳米薄片的FET传感阵列,用于同时检测人类尿液中的两种膀胱癌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生长制备的Mo S2纳米薄片进行形貌与结构表征,并利用其制备Mo S2 FET阵列器件,探究Mo S2 FET的电学性能。均匀性良好的三角Mo S2纳米片具有超薄的双层结构,利用其制备的FET阵列展现出优异的电学性能,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电流开关比,这对于构建高灵敏度的FET生物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2)分别用两种特定的识别分子对Mo S2 FET阵列进行功能化,构建Mo S2 FET传感阵列,利用Mo S2 FET传感阵列对两种膀胱癌标志物即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细胞角蛋白8(CK8)进行特异性定量检测。研究表明,Mo S2 FET生物传感阵列对NMP22和CK8蛋白的检测限极低,并且具有较宽的线性传感范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Mo S2 FET传感阵列还可用于检测人类尿液样本中的膀胱癌生物标志物,能够有效地将膀胱癌患者与健康人的尿液样本进行区分。

谢平[5](2020)在《血浆热休克蛋白-90a对于诊断人膀胱癌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癌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许多学者已经从分子生物水平上对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研究。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作为人体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同时也是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其中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4:1,平均发病年龄在55-60岁左右。据统计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中,2012年膀胱癌的发病率约为6.61/10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1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膀胱恶性肿瘤。膀胱癌不仅常见于老年人,同时也发生在人类的各个年龄阶段,包括儿童。目前,膀胱癌不断有逐年递增的趋向,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临床上目前对BC的检测主要是膀胱镜检及病理组织活检,但膀胱镜检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痛苦较大,并且有出血、感染的风险,在诊断微小癌时,敏感性较低,容易漏诊。因此需要寻找一些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探寻更理想的膀胱癌初期诊断标志物,用于辅助膀胱镜检及病理活组织检查,使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更加准确、简易、低创伤、经济,使之成为筛查、诊断的常用指标。膀胱癌常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易受许多因素影响,导致恶性膀胱肿瘤患者的出现漏诊、误诊现象。所以在判断膀胱肿瘤时仍存在一定困难。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结构相似地最保守的蛋白质具有分子伴侣功能,是在机体细胞应激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细胞周期调节及蛋白质折叠等各个过程,同时在恶性转化中具有特殊作用。目前热休克蛋白(HSP)参与肿瘤发生、增殖等过程机制尚不明确,但HSP家族中的热休克蛋白90(HSP90α)可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持续检测到,并且其水平与肿瘤良恶性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相关。HSP90α是一种分子伴侣,参与许多结构蛋白的稳定性,包括雄激素受体和凋亡抑制蛋白,使得HSP90α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膀胱肿瘤分子治疗靶点。因此,探索HSP90α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或结合其他辅助指标,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与人膀胱癌发生的关系,研究把Hsp90α作为新的诊断方法,以及研究探索联合血液中HSP-90α及其它检测方法诊断膀胱癌的临床价值。对膀胱癌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为其临床运用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09月至2019年09月入住我院经病理确诊膀胱癌患者共22例、非特异性膀胱炎20例和健康体检者1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HSP-90α水平,即选用HSP90α单克隆抗体E7(鼠源),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HSP90α单克隆抗体F6(鼠源),热休克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烟台普罗吉生物科技公司),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微波枸橼酸盐抗原修复及DAB显色。已知的膀胱癌阳性作为阳性对照,PBS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同时辅助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标志物检测和/或膀胱镜检,所有膀胱癌确诊病例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比分析这些检查手段的特点。结果:膀胱癌组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不同性别、年龄及有无膀胱肿瘤家族史、近期饮酒史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及分级的患者血浆HSP90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HSP90α的表达与膀胱癌分期、分级等有显着相关性,提示膀胱癌是HSP90α高表达肿瘤。HSP90α表达可以反映膀胱癌细胞分化状态及恶性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有望作为诊断及评判预后的一项较有价值的评估指标,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结论:血浆HSP-90α表达增加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HSP-90α和尿脱落细胞学对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地意义。

李颖雪[6](2020)在《铟镓锌氧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如今临床上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是膀胱镜检查,它具有一定的侵入性,病人在检测几天内很可能出现尿路感染和血尿等问题。由于患者尿液中存在明确的肿瘤特征标志物,开发基于尿液的膀胱癌标志物生物传感器为实现膀胱癌的无痛检测和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然而,尿液中的膀胱癌标志物含量极低,且背景干扰非常严重,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生物传感器件由于具有快速、廉价、便捷等优势,已经获得了各个行业的青睐,也为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带来了新的方案。近年来,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非凡的电子特性,如快速响应,易于小型化和集成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晶体管与功能分子相结合构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件很好地结合了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和晶体管信号放大的优势,可以同时充当传感器和放大器,在很小的电压变化下产生明显的沟道电流变化,从而实现高感测灵敏度。其中,基于铟镓锌氧化物的晶体管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制造、成本低廉且信号稳定性高等特点,成为了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热点,也为实现体液中微量的癌症特征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带来了机会。本项研究中,我们构建了高性能的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研究了其电学性能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识别分子功能化的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传感器,实现了膀胱癌患者尿液中微量的特征标志物的高灵敏和选择性检测,对膀胱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样本进行了有效区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硅衬底上制备了铟镓锌氧化物薄膜,并构建了高性能的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铟镓锌氧化物薄膜的表面平整且粗糙度均一的特征为晶体管器件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晶体管器件也展现出良好的电学特性,如高场效应迁移率、电流开关比和极小的漏电流等,表明其具有极大的潜力用于构建纳米生物传感器并用于临床诊断。(2)在铟镓锌氧化物表面修饰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抗体分子,构建高稳定性的膀胱癌标志物晶体管生物传感器阵列,对膀胱癌的特征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了传感器件的重现性以及可以达到的检测限、灵敏度和诊断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膀胱癌患者和正常人尿液进行检测,实现了对膀胱癌患者和健康人尿液样品的区分。

王炳卫[7](2020)在《TMSB10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GEO数据及TCGA数据分析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1]。全球范围内,每年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超过350,000名[2]。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系肿瘤的首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患病率的3倍,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主要发病年龄位于50~70岁[1],近年来发病率呈现稳中上升趋势。其中,大约90%的膀胱癌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癌的复发率高,60%~70%的患者可能复发[3],其中11%复发的膀胱癌患者可进展为浸润性膀胱癌,一旦肿瘤侵袭浆膜层则复发率高、预后差。尽管,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疗效仍不十分理想。因此,寻找新型浸润性膀胱癌标志物对早期诊断膀胱癌,提高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研究内容和结果:1.TMSB10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TCGA及GEO数据研究分析我们通过TCGA膀胱癌样本mRNA表达芯片以及2个GEO膀胱癌样本表达谱芯片发现,膀胱癌中TMSB10表达较正常癌旁组织高,并且浸润性膀胱癌中TMSB10表达较非浸润性膀胱癌中高。2.TMSB10高表达提示膀胱癌患者不良预后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1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癌患者总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对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选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存差异,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在101例膀胱癌患者中,有55例膀胱癌患者TMSB10表达蛋白存在高表达(54.5%,55/11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0%,6/20),通过卡方检验分析TMSB10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及T分期,肿瘤转移及转移个数的关系,发现TMSB10与患者T分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Log-rank检验比较TMSB10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组之间的差异,发现高表达TMSB10患者中总体生存时间(OS)更短,预后更差,进一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TMSB10可作为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3.TMSB10促进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利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构建了膀胱癌细胞株T24及EJ的TMSB10低表达株,通过小室侵袭实验及划痕迁移实验,发现敲低TMSB10后T24及EJ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证实TMSB10可增强T24及EJ细胞迁移及侵袭潜能。结论:1.TMSB10mRNA水平在膀胱癌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TMSB10存在明显高表达;2.膀胱癌患者中,TMSB10蛋白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高于癌旁正常膀胱组织;TMSB10蛋白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T分期存在显着性相关;高表达TMSB10患者预后更差;3.TMSB10可以促进膀胱癌细胞的侵袭;4.针对TMSB10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膀胱癌的新方法,从而更好的阻止膀胱癌细胞的转移侵袭。

张国星,王泽穆[8](2019)在《研究尿核基质蛋白(NMP22)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NMP22)的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膀胱癌患者,其中包括初发性膀胱癌34例、复发性膀胱癌患者20例,并选取眼科和骨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尿核基质蛋白值。结果对照组与初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复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膀胱癌组与初发性膀胱癌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能够提升敏感性与特异性,将肿瘤的恶性程度直接反映出来,提升诊断效果,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意义。

叶乐乐[9](2019)在《BLCA-1在膀胱癌患者血清和尿液中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膀胱特异性核基质蛋白质-1(bladder cancer specific antigen-1,BLCA-1)在膀胱癌患者血清和尿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和尿液中BLCA-1水平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在膀胱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51例、急性膀胱炎患者(膀胱炎组)44例以及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2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血清和尿液标本,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C-ELISA)检测血清和尿液中BLCA-1的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和临床特征资料(包括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病理分期等)。建立资料数据库并导入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三组人群血清和尿液中BLCA-1水平的差异,分别分析血清和尿液中BLCA-1水平升高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和尿液BLCA-1对膀胱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价值,确定BLCA-1诊断膀胱癌的临界值(cut-off)以及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情况。结果:膀胱癌组、膀胱炎组以及对照组血清中BLCA-1水平依次为6.21 ng/ml、2.14 ng/ml和2.07 ng/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膀胱癌组血清BLCA-1水平明显高于膀胱炎组(P=0.002)和对照组(P=0.004),而膀胱炎组和对照组间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96)。膀胱癌组、膀胱炎组以及对照组尿液中BLCA-1水平依次为0.96 ng/ml、0.41 ng/ml和0.39 ng/ml,三组患者尿液平均BLCA-1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膀胱癌组尿液BLCA-1水平明显高于膀胱炎组(P=0.029)和对照组(P=0.033),而膀胱炎组和对照组间水平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236)。膀胱癌患者中,血清BLCA-1水平升高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分期有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BLCA-1水平高于非肌层浸润性患者(P=0.007)。此外,IIIV期膀胱癌患者血清BLCA-1水平高于I期膀胱癌患者(P=0.013)。而BLCA-1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以及分化程度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1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BLCA-1水平高于非肌层浸润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BLCA-1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以及分化程度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和尿液BLCA-1诊断膀胱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ver,AUC)分别为0.889,95%CI(0.818,0.960)和0.813,95%CI(0.737,0.888),两者AUC均在0.70.9之间,达到“较为准确”标准。血清BLCA-1诊断膀胱癌的临界值(cut off)为4.15 ng/ml,曲线中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55%和65.01%,而尿液中BLCA-1诊断膀胱癌的临界值(cut off)为0.68 ng/ml,曲线中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06%和68.33%,将血清和尿液中BLCA-1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膀胱癌诊断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4%和77.25%,较单独检测时均明显升高。结论:1.膀胱癌患者血清和尿液中BLCA-1水平明显升高;2.高血清和尿液BLCA-1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3.单独使用血清或尿液BLCA-1表达水平诊断膀胱癌具有一定价值,二者联合检测能显着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清BLCA-1浓度>4.15 ng/ml或尿液BLCA-1浓度>0.68 ng/ml时,需高度警惕膀胱癌可能,应进一步完善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朱金锋,王小林[10](2018)在《尿液标志物诊断膀胱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膀胱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复发率较高,术后需要密切随访,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低级别肿瘤的灵敏度较低,且受病理科医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膀胱镜检查具有侵入性且费用昂贵,患者对随访的依从性较差,且难以发现微小的肿瘤病灶。因此,寻找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度且无创的膀胱癌诊断方法已成为研究共识。尿液标志物具有简单、无创、安全等诊断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许多尿液标志物显示出较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更高的灵敏度,但特异度并不高,尿液标志物的联合运用可能提高膀胱癌的检出率。本文对近年来尿液标志物在膀胱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二、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病例纳入标准
        1.1.3 病例排除标准
        1.1.4 膀胱癌TNM分期标准(依据2017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八版)
        1.1.5 分组方法
        1.1.6 尿液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1.1.7 主要仪器
        1.1.8 主要试剂
        1.1.9 实验步骤
        1.1.10 观察指标
        1.1.11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NMP22 的表达情况
        1.2.3 BLCA-4 的表达情况
        1.2.4 NMP22、BLCA-4 在诊断方面的价值
    1.3 讨论
        1.3.1 现常用的膀胱癌诊断和复查方法
        1.3.2 NMP22、BLCA-4 与其它肿瘤标志物的对比
        1.3.3 NMP22 与膀胱癌的关系
        1.3.4 BLCA-4 与膀胱癌的关系
        1.3.5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膀胱癌的关系
        1.3.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膀胱癌的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2.1 膀胱肿瘤相关的尿液肿瘤标志物
        2.1.1 核基质蛋白22(NMP22)
        2.1.2 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
        2.1.3 膀胱肿瘤抗原(BTA)
        2.1.4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 Cyt/u Cyt+)
        2.1.5 荧光原位杂交(urovysion/FISH)
        2.1.6 趋化因子
    2.2 膀胱肿瘤相关的其它肿瘤标记物
        2.2.1 循环肿瘤细胞(CTCs)
        2.2.2 血浆循环细胞游离肿瘤DNA(ct DNA)
        2.2.3 尿液细胞游离肿瘤DNA(ct DNA)
        2.2.4 循环RNA
        2.2.5 外泌体(exosome,胞外体)
        2.2.6 表观遗传学调控
        2.2.7 膀胱癌相关基因
    2.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新型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中国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情况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主要仪器与试剂
        3、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型FISH探针在膀胱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主要仪器与试剂
        3、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综述 尿液中膀胱癌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尿BLCA-4、NMP22在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样本的排除标准
    2.3 尿液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2.4 主要试剂、仪器和器材
    2.5 实验步骤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BLCA-4、NMP22 在尿路上皮癌组和阴性对照组间的表达水平的比较
    3.2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组及阴性对照组之间的表达
    3.3 肿瘤标志物ROC曲线的意义
    3.4 肿瘤标志物、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与尿路上皮癌不同病理分期和分级的关系
    3.5 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尿路上皮癌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尿路上皮癌的研究现状
    4.2 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
    4.3 核基质蛋白22(NMP22)
    4.4 尿脱落细胞检查(Urine cytology)
    4.5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4.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4)二硫化钼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在膀胱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膀胱癌诊断研究进展
        1.1.1 膀胱癌诊断方法概述
        1.1.2 膀胱癌生物标志物研究
    1.2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及其应用
        1.2.1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2.2 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用于生物标志物检测
    1.3 二硫化钼材料简介
        1.3.1 二硫化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概述
        1.3.2 二硫化钼纳米薄片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二硫化钼的转移和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硫化钼纳米薄片的表征
        2.3.2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表征
        2.3.3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的电学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制备及对膀胱癌标志物传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制备
        3.2.3 尿液样本的预处理
        3.2.4 膀胱癌标志物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功能化表征
        3.3.2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对NMP22的传感性能
        3.3.3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对CK8的传感性能
        3.3.4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的特异性评估
        3.3.5 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传感阵列对尿液样本的传感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血浆热休克蛋白-90a对于诊断人膀胱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膀胱癌的发病、诊断和治疗
    1.2 膀胱癌的分子标志物
    1.3. HSP的结构和功能
    1.4 HSP-90α与肿瘤的关系
    1.5 HSP-90α的主要辅助分子伴侣
    1.6. HSP90α的主要检测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材料
    2.4 统计学方法
    2.5 研究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1.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2. 癌基因类相关肿瘤标志物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铟镓锌氧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膀胱癌概述
        1.2.1 液体活检研究概述
        1.2.2 膀胱癌标志物研究
        1.2.3 膀胱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3 生物传感器概述
        1.3.1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
        1.3.2 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1.3.3 场效应晶体管性能参数
        1.3.4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
        1.3.5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概述
        1.4.1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概述
        1.4.2 铟镓锌氧化物材料的优势
        1.4.3 铟镓锌氧化物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重点
第二章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制备
    2.3 结构表征与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迁移率计算
        2.4.2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结构表征
        2.4.3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工作曲线
        2.4.4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研究
    2.5 结论与展望
第三章 铟镓锌氧化物晶体管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的制备
        3.2.4 PDMS微流通道的制备
        3.2.5 尿液预处理
        3.2.6 膀胱癌标志物检测
    3.3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结构表征
    3.4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的传感性能研究
        3.4.1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对膀胱癌标志物的传感性能研究
        3.4.2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的特异性评估
        3.4.3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对膀胱癌标志物的实时传感
        3.4.4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对尿液样本的检测
    3.5 结论与展望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和获奖情况
致谢

(7)TMSB10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GEO数据及TCGA数据分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膀胱癌概述
        1.1.1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1.1.2 膀胱癌的病理类型、分级与分期
        1.1.3 膀胱癌的筛查与诊断
        1.1.4 膀胱癌的治疗
    1.2 胸腺素β10 (TMSB10)在肿瘤中差异表达
        1.2.1 TMSB10概述
        1.2.2 TMSB10在肿瘤中的差异表达
    1.3 TMSB10在肿瘤中的机制
第二章 TMSB10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TCGA及GEO数据研究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研究结论
第三章 TMSB10高表达提示膀胱癌患者不良预后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资料与组织标本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2 免疫组化评分标准
        3.2.3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
        3.2.4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论
第四章 TMSB10可以促进膀胱癌细胞的侵袭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细胞
        4.1.3 实验试剂
        4.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总RNA提取
        4.2.3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MSB10蛋白表达
        4.2.4 质粒制备及转染细胞
        4.2.5 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4.2.6 体外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划痕法)
        4.2.7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研究尿核基质蛋白(NMP22)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处理与收集尿液
        1.2.2 实验步骤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对照组与初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2.2 比较对照组与复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2.3 比较复发性膀胱癌组与初发性膀胱癌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3 讨论

(9)BLCA-1在膀胱癌患者血清和尿液中的表达水平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液NMP22、BLCA-4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D]. 段宇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新型荧光原位杂交探针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张成波. 扬州大学, 2021(02)
  • [3]尿BLCA-4、NMP22在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潇. 青岛大学, 2020(01)
  • [4]二硫化钼传感阵列的构建及在膀胱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 杨玉洁. 武汉大学, 2020(06)
  • [5]血浆热休克蛋白-90a对于诊断人膀胱癌的应用研究[D]. 谢平. 长江大学, 2020(04)
  • [6]铟镓锌氧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李颖雪. 武汉大学, 2020(06)
  • [7]TMSB10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GEO数据及TCGA数据分析及机制研究[D]. 王炳卫.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研究尿核基质蛋白(NMP22)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J]. 张国星,王泽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78)
  • [9]BLCA-1在膀胱癌患者血清和尿液中的表达水平和意义[D]. 叶乐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尿液标志物诊断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 朱金锋,王小林. 癌症进展, 2018(08)

标签:;  ;  ;  ;  ;  

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检测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