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的独特道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现代化经验也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大量海外学者的目光。自从2004年高盛资深咨询顾问J·C·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以来,围绕“中国模式”的讨论不绝于耳,尤其是金融风暴横扫全球之后,不论是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新中国,还是已过“三十而立”的改革开放实践,无论是中国经验还是“中国模式”,无论是“中国奇迹”还是中国未来,种种相关话题无不引起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俄罗斯也概莫能外。论文的选题目的在于对俄罗斯学者和大众媒介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和报道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俄罗斯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加强中俄学术交流,加深俄罗斯社会对中国所发生的重大变革的正确理解。即信守社会主义根本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与时俱进的“中国模式”正在形成之中。它必定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希望能够从俄罗斯学者以不同角度着手,颇有见地的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初步归纳勾勒出“中国模式”的基本制度框架。全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梳理俄罗斯学者对“中国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与阐述了俄罗斯学者的研究:七条经验催生了今日之“中国模式”,而五大变量问题将制约“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并且也可以发现俄罗斯不同学者对“中国模式”的价值观存在截然相反的解读。最后,在俄罗斯学者“中国模式”研究的启发下,笔者认为,在进行“中国模式”研究时首先应当明确“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因为它既可以为“中国模式”提供合法性基础,又可以在国际社会中为“中国模式”塑造良好的正面形象。与此同时,在俄罗斯学者的启发下,笔者初步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归纳:它包括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中国制度模式两个方面。而两方面又各自包含现实存在的模式与理想中的方案两个层面。既“中国模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包括现行的工业化转型模式与迫在眉睫的后工业化转型模式两个层面。而“中国模式”中的制度模式也包括现存的制度模式与理想的制度模式两个层面。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中国模式”问题的源起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七条经验催生今日之“中国模式”
  • 2.1 “中国模式”善于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2.2 “中国模式”善于借鉴各国现代化经验
  • 2.3 “中国模式”坚持循序渐进的转型模式
  • 2.4 “中国模式”得益于出口导向与投资拉动经济政策
  • 2.5 “中国模式”注重保持国家制度能力
  • 2.6 “中国模式”得益于中华文明传统
  • 2.7 “中国模式”得益于有利的地缘政治环境
  • 3 五大变量问题制约“中国模式”未来发展
  • 3.1 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失去潜力
  • 3.2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中国模式”的潜力
  • 3.3 社会保障的缺失将影响到宏观经济环境
  • 3.4 人口问题将继续制掣“中国模式”
  • 3.5 “中国模式”发展的环境、粮食与能源瓶颈
  • 4 推崇、虚化与歪曲:对“中国模式”的不同价值解读
  • 4.1 俄罗斯左翼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意识形态分析
  • 4.2 俄罗斯主流学者虚化“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价值基础
  • 4.3 俄罗斯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威权资本主义体制
  • 5 比较、借鉴与启示:“中国模式”与“俄罗斯转型道路”的互动
  • 5.1 俄罗斯学者比较“中国模式”和“俄罗斯道路”
  • 5.2 俄罗斯道路可否借鉴“中国模式”
  • 5.3 俄罗斯学者“中国模式”研究带来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俄罗斯社会意识回潮看社会价值转向[J]. 学术交流 2016(11)
    • [2].论俄罗斯社会保障的发展[J]. 赤子(上中旬) 2017(02)
    • [3].刍议俄罗斯社会的排外心理及中国劳动移民的文化适应[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3(05)
    • [4].浅谈俄语中的外来语[J]. 北方文学 2017(24)
    • [5].《俄罗斯社会与文化》课程改革探讨[J]. 新课程(中旬) 2013(08)
    • [6].21世纪俄罗斯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9(10)
    • [7].俄共视阈中俄罗斯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03)
    • [8].冷战后日本关于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综述[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2(04)
    • [9].转型以来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应对策略[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0].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排外思潮评析[J]. 西伯利亚研究 2009(02)
    • [11].浅谈俄罗斯社会院的人员组成[J]. 俄语学习 2008(02)
    • [12].俄罗斯社会自组织:历史与现实[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5(06)
    • [13].浅析因俄罗斯社会变革产生的俄语新词[J]. 青年文学家 2013(08)
    • [14].私有化与俄罗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嬗变[J]. 国外社会科学 2011(05)
    • [15].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的研究范式[J]. 西伯利亚研究 2019(02)
    • [16].裂变与分化:俄罗斯社会阶级阶层的演变[J]. 国外社会科学 2015(06)
    • [17].简析俄罗斯社会团体的发展历程及其制约因素[J]. 西伯利亚研究 2010(06)
    • [18].从俄罗斯社会意识回潮看社会价值转向[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8)
    • [19].《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展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宗教思想[J]. 名作欣赏 2012(09)
    • [20].当代俄罗斯社会道德危机的制度根源[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3)
    • [21].大众传媒与俄罗斯社会变革[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8(01)
    • [22].21世纪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探析[J]. 学理论 2017(03)
    • [23].俄语新词产生的原因及类型[J]. 俄语学习 2012(03)
    • [24].论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途径和方式[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05)
    • [25].“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会议召开[J]. 西伯利亚研究 2008(05)
    • [26].浅析冷战后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变化及影响[J]. 和平与发展 2012(06)
    • [27].浅谈俄语中的非术语化现象[J]. 职业技术 2010(04)
    • [28].俄罗斯社会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度及其影响[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9].俄罗斯社会公众对斯大林态度的分裂与“去斯大林化”运动[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7(01)
    • [30].论俄语外来术语的应用及其构成特点[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标签:;  ;  ;  

    俄罗斯学者视域下的“中国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