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地黄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地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大宗中药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具有清热、滋阴、凉血、生津、补血、益精等功效,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抗肿瘤,抗衰老及降血糖等药理活性,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地黄长期进行无性繁殖,因此,品种退化是地黄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常规的方法不能对此进行根治。对此,数十年来,不少科研人员在不同层次上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标明导致地黄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是病毒的感染。近年来,我们对河南、山东地黄产区的病毒病原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地黄的主要病毒病原为TMV和CMV,并对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防治地黄病毒病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地黄的再生频率不够高、基因转化体系尚不完善是转化失败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因此,本文即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并在高频再生的条件下建立地黄的遗传转化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成功建立并优化了2种地黄再生系统,即愈伤组织再生系统和叶片丛生芽诱导系统。(1)本文应用正交实验优化地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本研究选取L27(313)正交设计表为实验方案,以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化分级、生长率、生根率、出芽率为指标,运用极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均值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手段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评价2,4-D、NAA和6-BA三种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具体方法为:将叶片分别接种于MS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的27组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暗培养20天后,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化级数、生长率。为了评价不同形态、质地的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暗培养后把全部外植体转入分化培养基MS+IAA(0.1 mg/L)+6-BAmg/L(3.0mg/L),光培养30天后统计生根率和出芽率。取得如下结果:①愈伤组织诱导率:6-BA影响显著,NAA、2,4-D影响不显著;当6-BA2.0mg/L时可获得最大愈伤组织诱导率;②愈伤组织化分级:2,4-D和6-BA交互作用影响极显著,单因子6-BA影响显著,而2,4-D和NAA影响不显著;2,4-D 0.1mg/L、6-BA 2.0mg/L时可获得最大愈伤组织化分级;③生根率:2,4-D、6-BA影响极显著,NAA影响不显著;当2,4-D 1.0mg/L、6-BA2.0mg/L时不定根分化最少;④出芽率:2,4-D、NAA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6-BA影响不显著;当2,4-D 0mg/L、NAA 0.5mg/L时出芽率最大;⑤生长率:2,4-D影响极显著,NAA和2,4-D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当2,4-D0mg/L和NAA 0.5mg/L时生长率最大。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定优化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NAA(0.5mg/L)+6-BA(2.0mg/L),再生率达90%以上,为地黄再生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2)建立并优化了地黄叶片丛生芽途径:①以MS+6-BA(2、3、4mg/L)+IAA(0.1mg/L)讨论了不同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比例对地黄叶片再生的影响,以生长率和出芽率为评价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分析,结果表明MS+6-BA(4mg/L)+IAA(0.1mg/L)即细胞分裂素/生长素40倍比例为优化的叶片丛生芽诱导培养基。②以MS+6-BA(4.0mg/L)+IAA(0.1mg/L)+AgNO3(0、5、10、15、20mg/L)为培养基,讨论AgNO3对地黄叶片及叶主脉丛生芽诱导的影响,以生长率和出芽率为考查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均值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的最适硝酸银浓度是5mg/L以下,叶脉在5~10mg/L之间。③以MS+NAA(0.1mg/L)+6-BA(4mg/L)+CH(0、0.5、1、2、3 mg/L)为培养基,讨论水解酪蛋白对地黄叶片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实验证明当其浓度高于0.5mg/L时对叶片产生毒害作用,不利于生长和分化。2、初步建立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地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利用LBA4404/pCAMBIA 1305对地黄的叶盘进行了转化,对转化体系进行了摸索,获得了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初步建立了根癌农杆菌的转化体系。(1)以地黄的生根情况摸索地黄对潮霉素的耐受限度。在MS培养基中添加Hpt(0、2、3、4、5mg/L),通过生根敏感性实验,确定了生根筛选浓度为4mg/L。(2)在叶片丛生芽诱导培养基(MS+6-BA 4.0mg/L+NAA 0.1mg/L)中加入羧苄青霉素,使培养基内所含的Cb浓度分别为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以出芽率和生长率为考查指标,说明Cb的添加极大的阻碍了叶片的生长和分化过程。(3)通过观察根癌农杆菌LBA4401在YEB添加200、300、400、500mg/L羧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测量抑菌圈的大小,确定了最低的抗生素浓度为200mg/L。(4)适当的侵染时间是获得理想转化效果的前提,通过统计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证明5~10分钟比较适合叶盘的侵染。(5)硝酸银的加入可提高转化叶盘的丛生芽诱导率。(6) AS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抗性不定芽的诱导率。上述研究完善了怀地黄“85-5”离体培养体系,明确了三种植物激素对地黄叶片再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初步建立了地黄的转化体系。这些结果为地黄外源目的基因的转化和品质改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药用植物的离体培养和转化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地黄生产中由病毒病引起的退化问题
  • 1.1 地黄品种退化的成因
  • 1.2 防止地黄品种退化的措施
  • 1.3 小结
  • 2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2.1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方法策略
  • 2.2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2.3 小结
  • 3 地黄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3.1 地黄离体培养条件
  • 3.2 地黄离体培养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 3.3 植物激素在地黄离体再生体系中的作用
  • 3.4 探讨地黄离体培养及建立再生体系的几个问题
  • 3.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地黄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 前言
  • 1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结论与讨论
  • 2 叶片丛生芽诱导系统研究
  • 2.1 分裂素/生长素的比例对叶片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2.2 硝酸银对地黄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2.3 水解酪蛋白对愈伤组织分化及叶片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地黄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1 材料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剂和酶
  • 1.4 用于转化的质粒和工程菌
  • 1.5 培养基
  • 2 方法
  • 2.1 地黄对潮霉素的敏感度试验
  • 2.2 羧苄青霉素对地黄叶片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2.3 羧苄青霉素的抑菌作用
  • 2.4 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
  • 2.5 GUS基因的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地黄对潮霉素的敏感度试验
  • 3.2 羧苄青霉素对地黄叶片丛生芽诱导过程的影响
  • 3.3 羧苄青霉素的抑菌作用
  • 3.4 农杆菌中质粒的鉴定
  • 3.5 不同培养基对转化的影响
  • 3.6 不同侵染时间和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3对转化的影响'>3.7 AgNO3对转化的影响
  • 3.8 AS对转化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成熟的植株再生系统
  • 4.2 适合的植物受体
  • 4.3 适当的农杆菌转化条件
  • 4.4 适当的添加物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黄调减生产势在必行[J]. 中国现代中药 2009(03)
    • [2].“四大怀药”说地黄[J]. 中医健康养生 2016(12)
    • [3].地黄貌不起眼 补肾增强免疫抗衰老[J]. 家庭中医药 2018(03)
    • [4].地黄功效考证[J]. 中医学报 2018(01)
    • [5].山西省优质地黄栽培技术集成[J]. 北京农业 2015(35)
    • [6].生熟两用话地黄[J]. 东方药膳 2008(06)
    • [7].地黄栽培与加工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09)
    • [8].地黄的栽培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05)
    • [9].地黄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09(01)
    • [10].沙漠地黄的自救[J]. 黑龙江粮食 2018(01)
    • [11].沙漠地黄的自救[J]. 故事家 2019(08)
    • [12].地黄栽培技术[J]. 科学种养 2013(07)
    • [13].地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 2013(08)
    • [14].沙漠地黄的自救[J]. 思维与智慧 2017(23)
    • [15].妊娠期糖尿病应用参芪地黄降糖颗粒的可行性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8)
    • [16].地黄炭质量标准研究[J]. 职业与健康 2016(05)
    • [17].沙漠地黄的自救[J]. 作文与考试 2018(35)
    • [18].无公害脱毒地黄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 2010(19)
    • [19].脱毒地黄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2)
    • [20].白居易的《采地黄者》[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7(12)
    • [21].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文学征文启事[J]. 含笑花 2011(02)
    • [22].食疗佳品地黄粥[J]. 食品与健康 2008(02)
    • [23].地黄种植管理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14)
    • [24].地黄种植技术[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1(03)
    • [25].地黄活血生新功效考辨[J]. 中医文献杂志 2018(02)
    • [26].地黄高产栽培技术[J]. 河北农业 2017(04)
    • [27].地黄:草之华,命之根[J]. 环境与生活 2011(02)
    • [28].药食两用植物地黄的栽培管理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 2012(13)
    • [29].加工地黄脯有技法[J]. 农产品加工 2011(05)
    • [30].加工地黄脯有技法[J]. 保鲜与加工 2010(06)

    标签:;  ;  ;  ;  

    地黄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