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与结构配置定量研究

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与结构配置定量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并量化了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与结构配置定量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应用线性加权综合法(SAW)建立树种评价模型和结构配置评价模型,并应用模型分析和评价现有生态景观林,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树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常用的40个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等常绿树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枫香(Liquidamba formosan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落叶树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结合当地树种的应用情况,建议使用合欢、枫香、黄连木、乌桕、苦槠、国槐(Sophora japonica)、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integrifolia)、五角枫(Acer mono)、木荷、榔榆(Ulmus parvifoli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柿树(Diospyros kaki)做为当地生态景观林营造的骨干树种。因合欢分枝较低,不宜做大面积绿化树种,建议选择苦槠、枫香、黄连木和乌桕做为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建设的基调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景区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2)应用林分结构评价模型对3个典型的景观林地进行评价,阔叶林的综合分值较高,杉木林的得分最低,马尾松林居中。主要原因是阔叶林物种丰富,林分层次丰富,而杉木林物种简单,林分结构单一,马尾松林乔木层物种简单,但更新层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为构建理想森林景观结构,阔叶林样地需要增加常绿乔木比例以保证四季有景,马尾松林需要提高阔叶乔木比例,特别是秋色叶树种,以形成丰富的季相变化和物种多样性。杉木林需要增加其他阔叶乔木树种比例和补植灌木,以提高林分层次结构,丰富季相变化。(3)提出了适合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的优化改造模式,1)阔叶林阳坡优化模式:大乔木——小乔木——灌——草模式,结构配置为苦槠+枫香+乌桕——无患子+五角枫——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石蒜(Lycoris radiata)+络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2)马尾松林阴坡优化模式:大乔木——小乔木——灌——草模式,结构配置为马尾松+苦槠+黄连木+五角枫——无患子+榔榆——栀子花+南天竹——麦冬(Ophitopogin japonicum)+络石;3)杉木林阳坡优化模式:大乔——小乔——灌——草模式,结构配置为杉木+苦槠+黄连木——无患子+榔榆——栀子花+南天竹——吉祥草+络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生态景观林的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森林树种研究
  • 1.3.2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 1.3.3 我国生态景观林存在的问题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1.5 预期结果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区位与交通状况
  • 2.2 地质地貌
  • 2.3 植被及立地条件
  • 2.4 生态景观林建设现状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建设目标与原则
  • 3.1.1 建设目标
  • 3.1.2 建设原则
  • 3.1.3 建设依据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3.3.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3.3.3 建立评价模型的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3.5 外业调查
  • 3.5.1 树种初步选取
  • 3.5.2 样地选取与调查
  • 4 树种选择定量研究
  • 4.1 树种评价指标体系
  • 4.1.1 生物学特性
  • 4.1.2 景观功能
  • 4.1.3 生态功能
  • 4.2 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主观权重
  • 4.3.2 客观权重
  • 4.3.3 综合权重
  • 4.4 综合评价及排序
  • 4.5 小结
  • 5 结构配置定量研究
  • 5.1 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 5.2 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 5.3 评价标准权重的确定
  • 5.4 综合评价
  • 5.5 改造设计方案
  • 5.6 效果分析
  • 5.7 小结
  • 6 总结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林分改造建议
  • 6.2.1 林木疏伐
  • 6.2.2 林地整理
  • 6.2.3 栽植
  • 6.2.4 抚育管理
  • 6.3 创新点
  • 6.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1)
    • [2].高原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坝选型研究[J]. 水电站设计 2020(01)
    • [3].乡村生态景观现状调查研究[J]. 南方农机 2020(06)
    • [4].浅谈滨海盐碱地生态景观工程构建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02)
    • [5].连山县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意义及原则浅析[J]. 南方农业 2020(06)
    • [6].生态景观理念下河流整治与防洪工程设计研究[J]. 内蒙古水利 2020(03)
    • [7].闽东海岛地区生态景观林构建技术——以平潭为例[J]. 防护林科技 2020(04)
    • [8].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工业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塑探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08)
    • [9].绿色建筑理念下室内生态景观的应用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18)
    • [10].高校负空间可持续生态景观探析——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J]. 城市住宅 2020(07)
    • [11].基于“微田园”模式的成都柳街农业生态景观实践[J]. 南方农机 2020(18)
    • [12].特色小镇生态景观体系规划策略探究[J]. 中国住宅设施 2017(04)
    • [13].浅谈植物在生态景观建设的养护及运用[J]. 农家参谋 2018(02)
    • [14].浅谈城市滨河生态景观修复及其应用价值[J]. 现代园艺 2018(22)
    • [15].高校良性可持续生态景观浅谈[J]. 建材与装饰 2016(53)
    • [16].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之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04)
    • [17].生态景观适应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实践反思[J]. 中国园林 2017(07)
    • [18].试论城市中原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15)
    • [19].连城县乡村生态景观林的树种选择与应用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7(07)
    • [20].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营建问题与技术探讨[J]. 山西建筑 2017(27)
    • [21].生态景观林带植物配置技术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17(10)
    • [22].广东省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碳抵排现状与潜力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2015(06)
    • [2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态景观保留与开发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10)
    • [24].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模式与布局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 绿色科技 2016(11)
    • [25].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在广东省的应用探讨[J]. 南方农业 2016(18)
    • [26].生态景观林带对城市发展的意义[J]. 绿色科技 2014(10)
    • [27].生态景观林带管护技术探讨[J]. 现代园艺 2015(06)
    • [28].广佛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监理实践[J]. 防护林科技 2015(03)
    • [29].生态景观挡墙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设计应用[J]. 科技资讯 2015(04)
    • [30].建阳市城郊生态景观林建设初探[J].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1)

    标签:;  ;  ;  ;  ;  ;  ;  

    生态景观林树种选择与结构配置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