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颗上颌窦种植牙临床诊疗分析

189颗上颌窦种植牙临床诊疗分析

唐振江(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唐振江西医口腔诊所158100)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2-0060-02

【摘要】目的通过对189颗上颌窦种植牙进行上颌窦提升术的治疗,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X线曲面断层片显示的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选择上颌窦提升术的手术方式,对其中2~5mm者选择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6~10mm者选择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结果行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者,术前后X线片比较上颌窦底高度平均提升(4.87±0.23)mm;行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者,术前后X线片比较上颌窦底高度平均提升(3.74±0.48)mm。所有病例术后各时期X线片检查均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种植体稳定,骨结合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上颌窦区牙齿缺失行上颌窦提升术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关键词】上颌窦种植牙上颌窦提升术

人工种植牙是目前因牙周病、龋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齿缺失后能逼真的模仿天然牙的首选修复方式,因其可以承受正常的咀嚼力量,具有很强的固定力及稳定性,美观大方,舒适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医师和患者的青睐。由于患者上颌窦区牙齿缺失,牙槽骨出现萎缩或先天性上颌窦过度发育,使得上颌窦底的位置过低,往往导致垂直向骨量不足,给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及种植修复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上颌窦区的牙齿种植常使用上颌窦提升术。目前,上颌窦提升术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法在临床上均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本院自2008年来,分别应用以上方法,对78例(189颗)患者行上颌窦提升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2010年在本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78例,共189颗上颌磨牙缺失,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20~63岁,平均44.5岁。所有患者均无种植禁忌症,无上颌窦炎。术前均通过X线片计算种植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高度。其中行双侧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者9例,仅行单侧上颌窦提升术者69例。

1.2材料ITI种植系统(Straumann,瑞士),螺纹柱形种植体,表面为SLA。ITI种植系统配套的上颌窦提升专用工具及骨挤压器。Bio-Oss骨粉及Bio-Gide可吸收生物胶原膜(Geistlich,瑞士)。

1.3方法

1.3.1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根据X线片显示的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高度选择手术方式。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2~5mm者36例患者55侧,选择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6~10mm者42例患者42侧,选择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

1.3.2操作步骤术区麻醉均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在患牙区牙槽嵴顶作梯形切口。向颊侧上方位置剥离黏骨膜瓣使其完全翻起,以暴露上颌窦前壁。用小球钻(钨钢及金刚沙)在骨壁轻轻打磨确定开窗轮廓,或圆形,或矩形,或椭圆,窗口约1.0cm×0.8cm,窗底应高于窦底上方。小心钻磨,边磨边冲洗,直到可以看到呈淡蓝色的上颌窦黏膜为止,小心取下开窗骨板,选择合适的上颌窦黏膜剥离器,细致、完整地分离上颌窦黏膜,并将其完整向内上方抬起,逐步达到要求提升的高度,确定种植体长度,逐级备孔,立即将混有自体血液的Bio-Oss人工骨粉植入,在黏膜与种植体之间放置开窗骨块,于开窗处覆盖Bio-Gide生物胶原膜,将黏骨膜瓣严密缝合。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牙槽嵴顶水平切口,翻开黏骨膜瓣。先用球钻在术前设计位置定位,再使用先锋钻做一种植窝,在接近上颌窦底1mm处时,选用特殊的骨挤压器,通过敲击使上颌窦底出现骨折。交替使用皮质钻及骨挤压器,使上颌窦底逐步提高,形成帐篷状结构,然后在该种植窝内植入Bio-Gide生物胶原膜,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复位黏骨膜瓣,对位缝合。

1.3.3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w,1d后使用漱口液,注意防止感冒,禁忌剧烈运动或擤鼻、打喷嚏、唱歌等动作。

1.3.4疗效评定术后观察患者有无鼻腔出血或上颌窦炎症。术后1w,1、3、6个月检查伤口愈合状况,拍摄X线片了解上颌窦底骨高度及种植体骨结合程度。术后1、3、5年复诊。

2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于术中发生上颌窦穿孔。行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的55侧共植入种植体129颗,通过术前及术后X线片比较,可得到上颌窦底高度平均提升(4.89±0.13)mm,术后X线片检查均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存在,种植体稳定,骨结合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行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的42侧共植入种植体60颗,通过术前及术后X线片比较,可得到上颌窦底高度平均提升(3.71±0.49)mm,术后X线片检查均未发现种植体周围阴影存在。所有种植体于术后3~4个月均完成种植修复,可以正常负重。随访3~9个月,均未出现术后上颌窦炎、感染及种植体松动甚至脱落现象。

3讨论

上颌窦提升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Tatum提出,用来解决在上颌后牙区进行牙种植时骨量不足的问题。随着牙种植技术的日渐成熟,近年来,上颌窦提升术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上颌窦提升术分为开放式(外提升)和闭合式(内提升)两种。上颌窦开放式提升术适用于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骨量不足5mm、牙槽嵴严重萎缩、多颗上颌后牙缺失者。该术在医生直视下进行,术中若出现上颌窦黏膜的损伤相对较易处理,而且医生对提升上颌窦底的高度容易控制,但缺点是该术范围较大,因此损伤较大。上颌窦闭合式提升术适用于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骨量6~10mm者,尤其是上颌后区单颗牙缺失者。该术手术简化,对患者损伤较小,但由于是在盲视下进行手术,不易发现上颌窦黏膜的损伤,且对上颌窦底的高度提升高度有限[1]。目前对于种植体的植入时间认识也多有争论,根据研究,就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生存率、骨整合效果,即刻种植和延迟种植并无明显差异[2]。

本研究病例术前均通过X线曲面断层片,精确计算种植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严格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上颌窦提升术的手术适应症,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证实,本方法手术风险低,术后并发症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德荣,蒋欣泉,张志愿.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的研究现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20(1):49-53.

[2]袁晓晔,张富强,陆尔奕.上颌窦区牙种植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20(1):94-97.

标签:;  ;  ;  

189颗上颌窦种植牙临床诊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