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字》中的替罪羊母题及其艺术表达形式

论《红字》中的替罪羊母题及其艺术表达形式

论文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这位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以其深遂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英美乃至世界文坛上享誉至今。霍桑的代表作《红字》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自1850年问世以来,对评论者和读者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许多文学评论家曾用不同的理论来解析这部作品。本文作者试用学者们极少使用的批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从作品的人物和结构着手,结合替罪羊仪式与替罪羊心理,分析隐藏在《红字》中的替罪羊母题。本论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霍桑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以及《红字》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总结回顾替罪羊母题:首先指出替罪羊的来源及其仪式;其次阐明替罪羊心理;最后简要概括替罪羊母题在文学创作及欣赏中的应用。第三章从小说《红字》的四位主要人物入手深入分析其中的替罪羊母题:齐灵沃斯外来者的身份及丑陋残疾的外形注定了他替罪羊的命运;海丝特因犯通奸罪被判终生佩戴红字A,成为大家的替罪羊;丁梅斯代尔集圣人与罪人的角色于一身,他像耶稣一样,是整个社会的替罪羊;珠儿因不名誉的出身而遭人们的歧视和同龄孩子的疏远,她也是替罪羊。第四章分析作品中“替罪羊”母题的艺术表达形式,即“U”型叙事结构。小说中四位主人公都经历了类似堕落-悔罪-升华的“U”型过程。齐灵沃斯从善良学者变成无情恶魔,最后自省悔过,赢得道德上的自新。海丝特落为通奸犯后遭人歧视,但因慈善之举而逐渐被接纳并最终升华为人们心目中的天使。丁梅斯代尔从圣人沦为罪人,陷入永无止境的痛苦的深渊。但他通过忏悔,坦白而获得升华。珠儿被看作是野孩子,邪恶的化身,但随着丁梅斯代尔的坦白变为正常的孩子并最终被社会接纳。第五章总结全文并指出替罪羊母题也适用于评析霍桑的其他作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Hawthorne and his Work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 1.2 Diverse Criticism on The Scarlet Letter
  • 2 Overview of Scapegoat Motif
  • 2.1 The Scapegoat and his Rituals
  • 2.2 The Scapegoat Psychology
  • 2.3 Practice in Literary Writing and Appreciating
  • 3 Analysis of the Scapegoat Motif in The Scarlet Letter
  • 3.1 Chillingworth—a Scapegoat from the Alien
  • 3.2 Hester—a Scapegoat from the Ethically Inferior
  • 3.3 Dimmesdale —a Scapegoat from the Superior
  • 3.4 Pearl—a Scapegoat from Children
  • 4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Scarlet Letter
  • 4.1 Chillingworth: earth-hell-earth
  • 4.2 Hester: earth-hell-heaven
  • 4.3 Dimmesdale: heaven-hell-heaven
  • 4.4 Pearl: earth-hell-earth
  • 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论《红字》中的替罪羊母题及其艺术表达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