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FU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

αFU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

一、αFU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笔琴[1](2016)在《叶酸代谢通路抑制剂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毒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DHFR/TYMS抑制剂协同替莫唑胺治疗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神经胶质瘤(glioma)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死亡率高。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临床治疗胶质瘤一线药物,不良反应轻,但存在严重的耐药现象,因此改善TMZ耐药和提高胶质瘤疗效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叶酸(folic acid,FA)信号通路抑制剂在胃癌、结直肠癌等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其能否提高TMZ在胶质瘤中的疗效仍有待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叶酸代谢通路关键蛋白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和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YMS)抑制剂培美曲塞(pemetrexed,PTX)协同TMZ治疗胶质瘤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1)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U251、U87和胶质瘤样本中DHFR和TYMS的蛋白表达;(2)应用qRT-PCR、免疫组化及H&E染色技术检测人胶质瘤样本中DHFR和TYMS的表达情况。2.(1)胶质瘤细胞U251、U87转染DHFR、TYMS质粒过表达或siRNA沉默DHFR和TYMS,采用western blot及细胞计数法检测DHFR/TYMS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采用western blot、细胞计数法及BrdU掺入法检测体外给予FA激活DHFR/TYMS后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3)Annexin V-FITC/P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4)给予不同浓度FA饲料(2 ppm、6 ppm和40 ppm)饲喂裸小鼠,并建立人源性胶质瘤U251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FA对胶质瘤增殖的影响。3.(1)SRB法检测沉默DHFR/TYMS后TMZ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Annexin V-FITC/PI结合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及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3)建立人源性胶质瘤U251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药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4.(1)Western blot法检测PTX和TMZ共同作用对p-AMPK、mTOR信号及其下游因子表达情况的影响;(2)Western blot及Annexin V-FITC/P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AMPK能否逆转PTX联合TMZ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1.DHFR/TYMS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1)DHFR/TYMS在胶质瘤细胞U251、U87中呈现高表达;(2)在人胶质瘤样本中DHFR/TYMS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DHFR/TYMS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1)胶质瘤细胞U251和U87中过表达DHFR/TYMS质粒能够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增殖;(2)DHFR/TYMS沉默后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3)体内外给予FA激活DHFR/TYMS能够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增殖。3.PTX协同TMZ治疗胶质瘤:(1)DHFR/TYMS沉默或采用其抑制剂PTX均能显着增加TMZ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2)U251胶质瘤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PTX与TMZ合用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协同抗肿瘤作用。4.PTX协同TMZ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1)PTX联合TMZ明显上调AMPK的磷酸化水平,并进一步抑制mTOR信号及下游因子的表达;(2)抑制AMPK能够逆转DHFR/TYMS抑制剂联合TMZ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叶酸代谢通路关键蛋白TYMS/DHFR高表达于胶质瘤中,过表达DHFR/TYMS可明显促进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剂PTX协同TMZ诱导细胞凋亡。我们还发现AMPK-mTOR信号通路在PTX协同TMZ抗胶质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沉默AMPK可有效逆转PTX协同TMZ诱导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 DHFR/TYMS抑制剂PTX协同TMZ治疗胶质瘤的作用,并明确了 AMPK-mTO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重要角色,为临床提高胶质瘤疗效、改善TMZ耐药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TYMS抑制剂5-氟尿嘧啶的神经毒性及机制研究目的:TYMS抑制剂5-氟尿嘧啶(5-FU)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线抗肿瘤药物,主要治疗成年病人常见肿瘤,并在近年来逐步应用于儿童肿瘤。临床研究发现治疗成年肿瘤患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内脑白质脱髓鞘综合征,但儿童中5-FU对白质损伤及其分子机制仍未阐明。本课题研究5-FU导致幼年小鼠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并且研究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蛋白。方法1.(1)幼年小鼠给予5-FU作用4天,采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FU对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2)应用qRT-PCR评价5-FU对脑、脊髓中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表达的影响;(3)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评价5-FU对髓鞘完整性的影响。2.(1)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FU作用后对幼年小鼠中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和分化情况的影响;(2)Western blot和TUNEL法检测5-FU对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3.(1)Microarray技术检测5-FU作用后小鼠脊髓中髓鞘相关基因、少突胶质细胞的正向及负向调控因子的变化,并对数据进行GO分析细胞成分和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的变化;(2)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CF7L2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Western blot、q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FU作用后幼年小鼠脑和脊髓中TCF7L2的变化情况。4.(1)原代培养少突胶质细胞并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DAC1/2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免疫共沉淀法检测TCF7L2与HDAC1/2的相互关系;(3)采用qRT-PCR检测过表达TCF7L2,HDAC1/2对于5-FU诱导的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的逆转作用。5.(1)免疫组化法检测5-FU对成年及幼年小鼠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MBP的表达情况;(2)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评价5-FU对髓鞘完整性的影响。6.(1)免疫荧光检测5-FU损伤后TCF7L2在成年及幼年小鼠脑胼胝体区域的表达情况;(2)采用免疫荧光检测Oli-Neu及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中过表达TCF7L2后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情况;(3)应用qRT-PCR检测Oli-Neu细胞中过表达TCF7L2或其抑制形式TCF7L2-EN后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1.5-FU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1)幼年小鼠给予5-FU后明显减少少突胶质细胞系标记物Olig2、成熟标记物MBP的表达,而对神经元标记物Neu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并未产生明显影响;(2)5-FU作用后的小鼠髓鞘明显变薄,且包裹较松散,出现脱髓鞘现象。2.5-FU诱导少突胶质细胞发生凋亡:(1)5-FU作用后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并未发生变化,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PDGFRα、NG2的表达却明显下降;(2)5-FU引起凋亡相关蛋白PARP、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下调,TUNEL染色在给药后表达增强。3.5-FU明显下调Wnt信号通路效应因子TCF7L2的表达:(1)5-FU作用后小鼠脊髓中髓鞘相关基因、少突胶质细胞的正向调控因子明显下调,并发现Wnt信号通路效应因子TCF7L2也明显下调;(2)TCF7L2可以在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在给予5-FU作用后,小鼠脑和脊髓中TCF7L2的表达明显下调;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结果也表明,5-FU作用后TCF7L2的蛋白和mRNA水平显着下调。4.5-FU干扰TCF7L2/HDAC1/2复合物的形成:(1)HDAC1和HDAC2均表达于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发现在小鼠的脑皮层组织中,内源性的TCF7L2与HDAC1、HDAC2三者结合;(2)在原代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发现5-FU作用后显着下调TCF7L2、HDAC1和HDAC2的表达,从而破坏了TCF7L2 和 HDAC1/2 的结合。5.成年小鼠及幼年小鼠中的脱髓鞘再生现象:(1)成年小鼠在损伤后的第1天(day post lesion,dpl)MBP有轻微下调,而在8 dpl时MBP表达明显下调;透射电镜下发现在1 dpl,轴突形态明显拉长,而在8 dpl,髓鞘明显减少。在22 dpl时MBP的表达相较于8 dpl明显上调;(2)在幼年小鼠中,1 dpl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MBP明显下调,5 dpl损伤组中可见MBP表达开始出现,到损伤的第22天,MBP表达明显增多。6.TCF7L2在幼年小鼠损伤后修复过程中被激活:(1)幼年小鼠脑胼胝体区域中TCF7L2在5-FU损伤后第一天明显下调,在损伤第5天重新表达,成年小鼠损伤后第八天TCF7L2也重新表达于少突胶质细胞中;(2)过表达TCF7L2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标记物PDGFRa及细胞系标记物Olig2明显上调,而过表达TCF7L2-EN显着下调PDGFRa;(3)过表达TCF7L2后能够明显增加MBP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揭示5-FU通过诱导少突胶质细胞凋亡而对幼年小鼠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在脱髓鞘修复过程中,幼年小鼠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成年小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CF7L2参与到了 5-FU导致的脱髓鞘及髓鞘再生过程中。5-FU通过影响TCF7L2/HDAC1/2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死亡。该研究开展为5-FU在儿童中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揭示了 TCF7L2在5-FU引起的脱髓鞘/再髓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了新的再髓鞘化机理和分子靶点,为进一步推动防治脱髓鞘损伤和促髓鞘化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彭伟,聂晚频[2](2014)在《MicroRNAs在肝疾病中的表达及通路研究》文中指出MicroRNA(miRNA)是内源性的长度为2025 nt的一类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具有调节基因表达活性的功能。其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增殖与凋亡、肿瘤发生与发展等。MiRNA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可能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发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病理机制的理解,并最终为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付丽云,徐长风,高国生[3](2012)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与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均予TACE联合超选择性PSE,观察术前、术后7和14 d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a-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术前、术后4周肿瘤的平均直径的变化及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结果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术后第7天及14天WBC、Hb及PLT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ST术后第7天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lb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TBil、ALT、Alb的变化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术后第7天及14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肿瘤平均直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Z=-10.807,P=0.000),且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87%。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2周内应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

赵建忠,李智山,许东强,洪波[4](2011)在《甲胎蛋白异质体3和高尔基体蛋白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45例)、肝硬化(35例)、慢性肝炎(36例)、健康对照组(40例)共156个血清样本,采用亲和吸附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FP-L3与GP73含量,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例(%)。结果 AFP-L3比值在肝癌组为15.60±5.28,显着高于肝硬化组(7.86±2.33)、肝炎组(7.27±2.43)和健康组(6.42±1.56);GP73含量变化范围为38.06±7.03(健康组)-129.16±28.68(肝癌组),统计学上差异显着(P<0.05)。肝癌组中AFP-L3比值阳性率与GP73含量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AFP-L3比值和GP73含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和0.936。结论血清中AFP-L3和GP73浓度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李秀源[5](2009)在《单兆伟教授治疗胃癌术后临床经验与芪竹方诱导MGC-803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与意义:胃癌是我国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外科治疗的患者早期胃癌约有5%,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因复发而死亡,即使作了根治性手术,仍有30%-80%发生局部或远处复发。因此,如何减少或阻止肿瘤复发转移,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率,是目前最迫切的研究课题。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复杂发展过程。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有关,而且与细胞凋亡基因和蛋白的变化有关,其调节机制紊乱将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诱导细胞凋亡的策略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点。中医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作用越来为人们所重视,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人们从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中药中的许多成分可阻断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肿瘤的作用,对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是针对胃癌术后“正气亏虚,伏邪内蕴”的病机特点,以“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法”为治法而制定的芪竹方,进行了实验和临床两方面研究,验证其治疗胃癌术后的疗效,并系统的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阐述其作用机理,为胃癌术后的治疗探索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为抗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基础研究提供临床基础。方法:1.临床部分:纳入符合胃癌术后诊断标准的35例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QLQ-C30调查表,调查芪竹方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的影响,同时总结导师防治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学术思想。2.实验部分: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MGC-803,通过MTT、流式细胞仪、电镜、蛋白印迹等方法,探讨芪竹方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与凋亡机制的影响。结果:1.芪竹方具有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疗前与疗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2.芪竹方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生长、使细胞周期阻止在G1期,诱导细胞凋亡。3.芪竹方可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上调cytochrome c蛋白的表达。结论:1.芪竹方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胃癌术后抗复发与转移的有效方剂。2.芪竹方能够诱导人胃癌细胞MGC-803发生凋亡,其机制与线粒体途径有关。

赵鹏,赵卫军,王玉兰,谷静丽[6](2009)在《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余彬彬[7](2007)在《Glypican-3在肝癌的表达和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的症状,而且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临床就诊时约2/3的患者已属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很低,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AFP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肝癌的比较敏感和可靠的血清学指标,大约60-7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阳性。寻找出一个新的、在AFP阴性血清也能检测到的特异的标志物将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水平,进而达到早期治疗提高疗效目的。近来一些研究表明GPC-3很可能是一个敏感的肝癌标志物和基因治疗的靶基因,本研究对大量血清标本和组织进行检测,明确HCC患者中GPC-3表达情况、及其表达水平和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检测人肝癌及相应癌旁肝组织中GPC-3与IGF-Ⅱ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揭示HCC的发生发展机理。方法对大量血清标本进行ELISA检测(肝癌患者血清60份、正常人14份、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血清各13份)。用RT-PCR检测GPC-3与IGF-Ⅱ基因的mRNA和在70例人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1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C-3与IGF-Ⅱ基因的蛋白在80例人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肿瘤个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GPC-3血清中阳性临界浓度定为60pg/ml时,GPC-3肝癌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66.67%(40/60);GPC-3在肝炎、肝硬化组血清中的阳性率为:15.38%(2/13);在14例正常人血清中不表达。GPC-3在肝癌血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在肝炎、肝硬化组血清中的阳性率,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性(P<0.05)。GPC-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血清AFP水平相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大小、HBsAg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在人肝癌血清中,GPC-3的阳性率(66.67%)与AFP的阳性率(66.67%)未见差异(P>0.05)。用RT-PCR检测到70例HCC组织中GPC-3mRNA的阳性率为82.85%(58/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34.28%(24/70)(P<0.01);58例HCC组织中GPC-3mRNA表达水平(0.596±0.205)明显高于24例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0.428±0.137)(P<0.05);18例正常肝组织中未检测到GPC-3的表达。70例HCC组织IGF-ⅡmRNA阳性率为92.86%(65/7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率81.43%(60/70)(P<0.05);65例阳性表达IGF-ⅡmRNA的HCC组织中表达水平为(0.750±0.309)明显高于在60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648±0.237)(P<0.05);18例正常肝组织IGF-Ⅱ基因的表达水平(0.495±0.192)。GPC-3 mRNA和IGF-Ⅱ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81,P=0.038),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0.165,P=0.500)。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PC-3、IGF-Ⅱ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75%和76.25%,而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75%和48.75%,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癌组织中glypican-3与IGF-Ⅱ的表达呈正相关。两种方法检测同时发现glypican-3基因和IGF-Ⅱ基因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肝外转移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而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术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GPC-3在HCC患者血清中中特异高表达,可作为一肝癌血清标志物;其与AFP联合检测可有效的提高肝癌的诊断率;血清中GPC-3与肝癌的临床分期、肝外转移、术后复发及血清AFP水平等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肝癌愈后及预防复发的指标。GPC-3与IGF-Ⅱ基因在肝癌组织异常高表达,可促使肝癌细胞增殖,两者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作为分子靶标在肝癌的基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刘铁梅[8](2007)在《糖基化芳香族氮芥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先天性耐药的癌症,现有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效果均不理想,但药物治疗仍是肝癌尤其是有肝外转移或有肝内扩散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现有的抗肝癌药物仍存在反应率低、对正常组织毒副作用大等缺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发现和确定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研发针对该靶点的新药。肝癌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理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抗肝癌靶向性药物的鉴别。发展抗肝癌靶向性药物的关键是继续寻找新颖的尤其是与肝癌相关的特异性靶点,目前一些与肝癌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基因、特殊受体或酶可望成为肝癌化疗的靶点。针对这些靶点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有可能发现新颖的抗肝癌靶向性药物。氮芥类药物在抗肝癌的治疗中也存在类似的缺点,为了提高氮芥类化合物对肝肿瘤细胞的靶向性,降低氮芥类化合物的毒副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乙酰基保护的葡萄糖三氯乙酰亚胺酯、乙酰基保护的乳糖三氯乙酰亚胺酯作为糖基的供体,对硝基苯酚作为糖基的受体,在BF3?Et2O催化下生成两种含乙酰基保护的β-对硝基苯糖苷。两种糖苷被锌粉还原,得到的两种乙酰基保护的β-对氨基苯糖苷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的目标化合物为两个乙酰基保护的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和两个乙酰基保护的苯氮芥乳糖衍生物。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体外抗肝肿瘤活性研究,筛选出适合于分子靶向治疗的前药,为应用糖基化芳香族氮芥衍生物靶向治疗癌症奠定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出三氯乙酰亚胺酸酯作为供体(Schmidt法)来做为合成糖苷的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合成了两种苯氮芥衍生物: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和苯氮芥乳糖衍生物,成本相对较低、产率较高。经HPLC鉴定合成的两种苯氮芥衍生物纯度良好,并通过核磁鉴定了这两种化合物的结构。2、通过体外毒性实验可知,新合成的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7a和苯氮芥乳糖衍生物7b对正常细胞3T3和vero细胞的抑制率较氮芥明显减小,说明氮芥,衍生物毒性较低,为其抗肿瘤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3、通过大量的体外抗肝癌7721细胞的实验研究得出,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7a和苯氮芥乳糖衍生物7b在体外都有抗肝癌7721细胞的活性,且7b的抗肝肿瘤活明显高于7a。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7a作用48h的IC50=64μg/ml,而苯氮芥乳糖衍生物7b作用48h的IC50=45μg/ml,因为苯氮芥乳糖衍生物7b带有半乳糖基的配体,可以与肝细胞表面半乳糖受体结合,所以肝细胞成为苯氮芥乳糖衍生物7b的靶位,故它的抑制率明显高于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7a的抑制率,说明苯氮芥乳糖有可能成为肝靶向性治疗的药物。4、本文以人肝癌细胞株7721为模型来探讨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和苯氮芥乳糖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经过从形态学、细胞周期及基因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和苯氮芥乳糖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苯氮芥乳糖衍生物7b和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7a都能诱导肝癌7721细胞产生凋亡,从流式细胞术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氮芥衍生物使肝癌7721细胞休止于G0/G1期,抑制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肿瘤7721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7721的生长。通过细胞的分子机制探讨可知,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7a和7b诱导肝癌7721细胞产生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ax基因的表达,下调bcl-2的基因表达,来诱导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最终使caspase-3蛋白酶活性增加来实现对肝癌7721产生凋亡的。

王玉兰,赵卫军,房娜[9](2004)在《αFU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血清α -L -岩藻糖苷酶 (αFU)在原发性肝癌 (PH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建立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转移性肝癌组、其他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的α -L -岩藻糖苷酶水平 ,在原发性肝癌组中同时做血清αFP、αFU测定。αFU、αFP的测定均采用ELISA酶标法。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αFU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肝病各组 (P <0 .0 1)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极显着差异 (P <0 .0 0 1)。结论 :αFU检测可弥补αFP低水平的不足 ,是一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血清酶学指标。对临床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杨国辉,闻心培,谭玉洁,杨红英,彭启芳[10](1998)在《肺部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和岩藻糖苷酶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唾液酸(SA)、岩藻糖苷酶(α-FU)在肺部疾病的发生与病情的关系。方法:SA采用直接比色法测定,α-FU采用显色多肽基质检测法测定。结果:1.肺癌组血清SA水平高于正常(P<0.01),也高于其它组肺部疾病(P<0.05);而本组血清α-FU水平高于正常(P<0.05),肺癌组与结核组、肺心病组血清α-FU水平比较有升高趋势,但相互间无差异(P>0.05)。2.结核组血清SA水平高于正常(P<0.001),α-FU水平也高于正常(P<0.05)。3.肺心病组血清SA水平高于正常(P<0.001),α-FU水平也高于正常(P<0.001)。4.慢阻肺组血清SA水平高于正常(P<0.05),但显着低于其它组肺部疾病(P<0.05);而本组血清α-FU水平低于正常(P<0.05),也显着低于其它组肺部疾病(P<0.05)。结论:血清SA和α-FU含量测定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二、αFU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FU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叶酸代谢通路抑制剂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DHFR/TYMS抑制剂协同替莫唑胺治疗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1 细胞株和原代样本
        1.2.2 实验动物
        1.2.3 药物
        1.2.4 试剂
        1.2.5 相关试剂的配置
        1.2.6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SRB染色法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1.3.3 siRNA技术沉默人胶质瘤细胞U87/U251中的TYMS和DHFR
        1.3.4 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1.3.5 Annexin V-FITC/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1.3.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
        1.3.7 质粒转染技术
        1.3.8 Real-time PCR测定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1.3.9 BrdU掺入及免疫荧光
        1.3.10 免疫组化(石蜡切片)
        1.3.11 人胶质瘤细胞U251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实验
        1.3.12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1.3.13 数据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DHFR/TYMS高表达于胶质瘤细胞和患者肿瘤组织
        1.4.2 DHFR/TYMS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值
        1.4.3 抑制DHFR/TYMS促进TMZ对U251和U8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1.4.4 PTX协同TMZ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
    1.5 讨论
第二部分 TYMS抑制剂5-FU导致的神经毒性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2.2.3 药物与试剂
        2.2.4 Western blot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2.5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OPC的纯化和分化
        2.3.3 组织和细胞免疫荧光
        2.3.4 组织免疫组化(冰冻切片)
        2.3.5 Real-Time PCR
        2.3.6 透射电镜和g-ratio分析
        2.3.7 Western blot
        2.3.8 质粒转染
        2.3.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2.3.10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5-FU引起少突胶质细胞损伤
        2.4.2 5-FU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现象
        2.4.3 5-FU不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的分化
        2.4.4 5-FU明显减少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表达
        2.4.5 5-FU不引起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变化
        2.4.6 5-FU引起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
        2.4.7 5-FU抑制转录因子TCF7L2的表达
        2.4.8 5-FU干扰TCF7L2/HDAC1/2复合物的形成
        2.4.9 成年小鼠中的脱髓鞘再生现象
        2.4.10 幼年小鼠中5-FU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再生现象
        2.4.11 TCF7L2在损伤后修复过程中被激活
        2.4.12 TCF7L2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2.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HFR和TYM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MicroRNAs在肝疾病中的表达及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MiRNA调控机制
    1.1 MiRNA在转录过程中的调控
    1.2 MiRNA在转录后的调控
2 MiRNA在调节肝疾病中的特异性
    2.1 MicroRNA与病毒性肝炎
    2.2 MicroRNA与脂肪性肝病
    2.3 MiRNAs与肝纤维化
    2.4 MiRNAs与肝细胞癌及其他肝肿瘤
3 展望

(3)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与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7 d和14 d血常规及肝功能、PT、AFP、a-FU的检测结果
    2.2 术前、术后肿瘤平均直径的变化
    2.3 术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观察
    2.4 术后生存时间的比较
    2.5 手术次数、住院时间的情况
3 讨论

(4)甲胎蛋白异质体3和高尔基体蛋白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血清AFP-L3和GP73含量比较
    2.2 各组血清AFP-L3和GP73检测阳性率分布
    2.3 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5)单兆伟教授治疗胃癌术后临床经验与芪竹方诱导MGC-803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历代文献研究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 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二、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 发病病因
        (二) 发病机制和形式
        (三) 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
        (四) 治疗概况
        (五) 胃癌综合治疗的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单兆伟教授治疗胃癌术后经验总结
        一 理论指导
        二 术后病机
        三 治疗原则
        (一) 治病求本,攻补兼施
        (二) 四诊合参,首重舌诊
        (三) 病证结合,宏微互参
        (四) 防治并重,长期服药
        (五) 汤膏结合,序贯治疗
        (六) 调摄饮食,舒畅情志
        四 方药分析
        (一) 组方思路
        (二) 药物组成
        (三) 组方分析
        (四) 药物研究
        五 方药规律研究
        (一) 处方特点
        (二) 临证加减
        (三) 常用药对
        (四) 常用药物
        (五) 案例举隅
        (六) 小结
    第二节:芪竹方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断标准
        (三) 治疗方法
        (四) 调查方法
        (五) 生存质量评价
        (六) 资料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
        二 芪竹方治疗前后QLQ-C30测评结果
        三 讨论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芪竹方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芪竹方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生长抑制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芪竹方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凋亡作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芪竹方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芪竹方对胃癌细胞MGC-803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6)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5组AFU、AFP比较
    2.2 AFU及AFP对PH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3 讨 论

(7)Glypican-3在肝癌的表达和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缩略词表
二 中文摘要
三 英文摘要
四 前言
五 第一部分:血清中GPC-3的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六 第二部分:组织中GPC-3和IGF-Ⅱ的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七 讨论
    一. glypican-3基因的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功能
    二. glypican-3在肿瘤中的表达
    三. glypican-3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 IGF-II基因表达和HCC
    五. GPC-3和IGF-II在HCC中发生中的相互关系
八 小结
九 参考文献
十 附图
十一 综述
十二 附录
十三 致谢

(8)糖基化芳香族氮芥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1 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化学药物治疗的利弊
        1.2 抗肿瘤药物作用的机制
        1.3 肿瘤靶向性治疗
    2 糖类物质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糖类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2.2 糖类化合物在药学上的研究进展
        2.3 糖苷化合物合成及作用
    3 氮芥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3.1 氮芥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3.2 早期的氮芥类烷化剂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4 体外诱导细胞凋亡检测抗肿瘤药物活性
        4.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方法
        4.2 四唑盐(MTT)比色法
        4.3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4.4 流式细胞术(FCM)
        4.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核小体测定
        4.6 caspase-3 活性检测
        4.7 TUNEL 法
第一章 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的化学合成
    1 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的合成
        1.1 实验材料
        1.2 苯氮芥葡萄糖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 苯氮芥乳糖衍生物的合成
        2.1 实验材料
        2.2 苯氮芥乳糖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3 两种糖基化氮芥衍生物合成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对肝癌 7721 细胞周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作用肝癌 7721 细胞的分子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糖基化苯氮芥衍生物作用 7721 细胞后 DNA 梯度电泳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四、αFU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叶酸代谢通路抑制剂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毒性机制研究[D]. 谭笔琴. 浙江大学, 2016(09)
  • [2]MicroRNAs在肝疾病中的表达及通路研究[J]. 彭伟,聂晚频.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4(01)
  • [3]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与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J]. 付丽云,徐长风,高国生. 中国现代医生, 2012(32)
  • [4]甲胎蛋白异质体3和高尔基体蛋白7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赵建忠,李智山,许东强,洪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09)
  • [5]单兆伟教授治疗胃癌术后临床经验与芪竹方诱导MGC-803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李秀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6]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J]. 赵鹏,赵卫军,王玉兰,谷静丽. 临床荟萃, 2009(01)
  • [7]Glypican-3在肝癌的表达和意义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D]. 余彬彬. 广西医科大学, 2007(10)
  • [8]糖基化芳香族氮芥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刘铁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9]αFU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研究[J]. 王玉兰,赵卫军,房娜.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4)
  • [10]肺部疾病患者血清唾液酸和岩藻糖苷酶测定及临床意义[J]. 杨国辉,闻心培,谭玉洁,杨红英,彭启芳. 贵州医药, 1998(05)

标签:;  ;  ;  ;  ;  

αFU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