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名制储蓄下的商机

探索实名制储蓄下的商机

一、开掘储蓄实名制下的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朱梓萌[1](2020)在《普惠金融背景下J银行“云税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重点帮扶小微企业。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自身情况,分别研发出了各自的普惠金融特色产品。J银行为传统国有商业银行,J银行的“云税贷”业务为本行特色产品。“云税贷”业务的营销是普惠金融典型营销案例,根据各小微企业纳税情况设置准入条件,以此为出发点找到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进行进一步营销,可以为解决企业现存的营销问题,帮助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形成普惠金融营销策略,促进J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良性发展,也为其他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营销上提供借鉴,本文从J银行特有的普惠金融特色产品——“云税贷”业务出发,分析J银行普惠金融营销现状,对“云税贷”业务进行营销策略研究。首先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了解普惠金融背景下的大环境;接着依据企业定位,总结“云税贷”业务的概况,并进行SWOT分析;最后利用“4P”理论对优化营销策略组合提出具体建议。综合以上分析,得出J银行“云税贷”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但却面临着同质化产品多、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建议企业在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树立的品牌形象下,对“云税贷”业务进行产品更新,将该业务与金融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不断进行创新,形成差异化、全方位的营销策略。

李红[2](2011)在《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并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借鉴美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及行业发展要求。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和规律、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微观因素、以及中美十对典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比较研究等进行了梳理和系统分析,并由此构建了互联网社会网络服务(SNS)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为中美互联网发展的理论分析及比较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一.对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微观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构画了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图。对中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历史和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微观因素,结合PEST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解析图的构建和剖析,总结出带来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差距及差异的宏观、微观主导因素。二.结合抽样调查问卷结果,对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实证性质的比较研究。针对十对具典型代表性的中、美互联网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结合本人对中、美两国网络用户所做的抽样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以及相对应的理论分析,完成了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具有实证性质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三.构建了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应用德尔菲法(即专家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对影响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各因素进行1-3级指标的划分和剖析,建立了“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各指标进行了解析,构建了“影响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模型”。四.提出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的“立体三维象限分析法”,并做了探索性分析。本文进行了基于象限法评析的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思考和初步探索。针对十对典型中、美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应用象限分析法进行了探索性归类和分析。

谢萌[3](2016)在《对网络媒体西方节日报道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有效的舆论引导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论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加凸显。网络媒体对西方节日的报道因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成为大学生了解、参与全球化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价值观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十分显着。厘清网络媒体关于西方节日报道所呈现的基本特点及其舆论引导效果,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为提升舆论引导效能提供思路。通过内容分析发现,报道中存在着开放性与时代性并存、引导性与深刻性不足、滞后性与批判性显着,以及独创性与权威性匮乏等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经由对清华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证分析得出,大学生对网络西方节日报道的认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同时,网络影响力强与报道引导力弱之间的二重性,也印证了此类报道舆论引导效果欠佳的事实。舆论引导工作的改进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网络媒体在进行西方节日报道的进程中首先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市场经济及互联网内在缺陷等方面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其次,应在报道中遵循党性原则、坚持时效原则、把握适度原则;最后还要准确洞悉受众的心理倾向、发挥意见领袖的话语功能,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舆论监督,以此来不断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增进舆论引导效果。

李敏[4](2012)在《《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产业化之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已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逐步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共同作用下,一部分大学生踏上创业之路,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论文以《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进行研究。从2000年至2010年抽出396天的报纸样本,筛选出215篇大学生创业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案例。第一部分,对报道的数量、体裁、主题、版面和报道倾向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对样本报道中大学生创业者的形象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评价《中国青年报》在这类报道中的得失;第四部分,提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报道的因素及改进措施。研究认为《中国青年报》的大学生创业报道数量逐渐规模化,报道主题和体裁逐渐多样化;报道建构的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逐渐清晰、多元。最后,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报道的经济、政治和媒介因素,提出四项建议,以期对媒体的大学生创业报道有所帮助。

唐朝轶[5](2011)在《中国书画市场的营运及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书画市场由来已久,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书画市场还是新鲜的产物,将书画市场用经济学的规律来研究,尚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书画市场交易的是特殊商品——艺术品,与普通的物质商品市场不同,书画市场的营运和管理也是一个新课题,处于艺术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边缘,故本课题具有前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书画市场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是价格问题,二是真伪复制问题,三是营运方式问题。由于书画作品是特殊商品,要说清楚书画市场的营运与管理,那么首先就要研究清楚书画市场与普通物质市场的不同特性。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了书画市场的特性:一、书画作品作为特殊的商品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二、书画商品具有两重性,其如何进入市场?三、书画市场的卖方与买方;四、资本介入书画市场的是与非。分别对书画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其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书画市场不同于普通的物质市场,应了解其内部的独特规律和外部市场环境的随时变化,才能对书画市场有充分的理解。书画作为商品,对其定价一直是书画市场的焦点、难点。本文从原创性艺术品的生产入手,探讨艺术品的品质,然后结合古代书画市场的定价及当前市场的需求,提出本文认可的艺术品定价依据,即艺术品的定价考虑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建立评估体系。艺术价值的评定也需建立艺术品质格位等级系统。本文提出的评级观点有四:一为考虑艺术家的知名度与作品的社会认可度;二是艺术(符号)的价值系统;三是学术价值的高低;四是境界品格。这个品质等级区分,虽属个人的研究心得,却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分析研究各因素对书画作品价格的影响及书画作品的价格是如何制定并受哪些因素影响的,本章专门采用Hedonic模型对书画作品的价格进行定价。经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艺术品的精神含量和文化含量难以量化”,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书画作品的价格在现实中确实受到其他一些特征因素的影响,该结论为以后书画作品的定价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艺术品的真伪问题,是书画市场的顽疾,这需要通过专业的审查鉴别机构来解决,未确定身份真实的作品,不应直接进入市场。而艺术的批量生产,实是复制的问题,当下鲜有研究,本文肯定其高妙书画复制品的艺术价值,也应有相当的市场价格。艺术市场的营运方式主要有艺术博览会、画廊营销、拍卖公司营销及网络营销几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要点是诚信守法,建立公正的配套市场制度及规约。书画市场的管理,也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建立必要的相关法规,二是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三是关注书画市场的人文管理。艺术市场的立法严重滞后,原因就在于制定艺术法需要协调文化部、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而有关部门的不重视至今无艺术法可依;市场的管理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组织问题至今也没有落实,鉴定机构、评估机构、金融贸易中心都需要几个部门协调后才能建立起来。等等,书画市场的管理问题,不是一篇博士论文就能解决,故只能提出看法,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徐萌[6](2007)在《论手机信息的功能与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今天,手机的作用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手机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成为具有通信、娱乐、支付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终端设备,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手机的发展迅猛,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手机信息(尤其是文本短信)的大行其道也在人类信息传播媒体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社会舆论,手机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力图从手机“信息”的历史源起和现实脉络的清理入手,系统探讨以短信为核心的手机信息的各种功能,重点部分在于其经济、文化和舆论功能,同时对其引起的负面问题的影响和原因进行一定深度的论述和分析,讨论应对之策。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既讨论手机种种社会功能,并且对于手机超越本身的技术工具属性而成为新兴媒体进行阐述和探究。文章认为,手机媒体化虽然目前只是初现端倪,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媒体理念和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手机的诸多优势特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显露,从而成为一种挑战传统媒体的新型移动型媒体。手机的“信息”媒介作用与现有的几种媒体相比,具有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反馈更及时等优势,无论是从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意义上来讲,还是从目前通信产业的业务实践来看,它已经具备了成为“第五媒体”的能力和规模。本文最后部分对手机在新技术发展情况下的未来前景进行预测,认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手机不仅是一个信息渠道,本身更是将成为新型媒体。希望拙作能为人们在第五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尽力理出条理清晰的思路。

程萍[7](2006)在《解读报纸经济类报道的“民生热”》文中指出近年来,民生逐渐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受到经济类报道的青睐,许多从事经济类报道的媒体提倡“关注民生、贴近民生”,在实践中强调体味民生百态、反映民生热点、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报纸作为大众媒体,其经济类报道出现了一股“民生热”,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一定程度上,“民生热”助推了经济类报道的改革,为其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民生热”也给经济类报道带来启示,经济类报道自身仍然存在不足,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这也是本文的目的和行文重点,进行扎实、透彻的分析研讨,对于今后的新闻实践,具有较大的启发。 据此,本文一共分为四大章,沿着产生背景、现状概述、原因分析、带来的启示这样的思维顺序构思布局。第一章,主要是从民生、民生新闻生发,阐述报纸经济类报道“民生热”产生的背景;第二章,报纸经济类报道“民生热”的主要表现,总结了经济类报道在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形式、与受众的互动等方面的改革和变化,重实例研究;第三章,主题是“民生热”的产生原因,主要从受众、市场、社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理论阐述;第四章,“民生热”给经济类报道带来的启示,审视经济类报道自身存在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是全文的要旨所在。

茅智人[8](2004)在《中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显得十分稚嫩,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策略成为本文的主要论题。 首先,论文对信用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其次,文章对银行职员和普通居民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解了中国公民信用需求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金融机构对信用信息的需求。最后,文章总结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力图找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唐海军[9](2004)在《关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个人信用制度是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其产生起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缺乏基础和统一规划,也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也阻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保证。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可以推动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而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刺激消费市场发展,构建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对国内外实践比较出发,对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为例进行剖析,找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结合我国实情,本文从信用文化、信用档案、国家信用管理机构、商业性征信机构(包括评估指标体系)、失信的惩罚机制、个人信用风险防范系统、个人信用法制建设七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王璐[10](2004)在《关于我国个人信用评估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包涵了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就是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消费信贷需求的扩大,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迫切要求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我国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操作模式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这种信用危机将逐步得到改善。但良好的信用基础需要制度的约束,因而亟须建立规范严密的个人信用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不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不从源头上遏制和打击违法违规人员,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尤其会对金融系统推出的消费信贷构成极大的障碍。 本文以系统思想为指导,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个人信用评估中个人信用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解决个人信用评估问题莫定基础。指出了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难点。同时,在借鉴国外个人信用评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本人工作实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专家调查法和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建立了相对简明、科学、易行的个人信用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和评价,并就如何提高个人信用水平提出了个人观点。本研究为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提供了参考,为其对个人贷款的发放提供了一定依据。

二、开掘储蓄实名制下的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掘储蓄实名制下的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普惠金融背景下J银行“云税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阐述和文献回顾
    2.1 普惠金融业务概述
        2.1.1 普惠金融的概念阐述
        2.1.2 普惠金融的发展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微型金融的相关研究
        2.2.2 商业银行营销理论
    2.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2.3.1 SWOT分析理论
        2.3.2 4P理论
        2.3.3 STP理论
第三章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概况及营销环境分析
    3.1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概况
        3.1.1 J银行普惠金融机构设置
        3.1.2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模式
        3.1.3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3.1.4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微观环境分析
    3.2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市场营销环境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技术环境分析
    3.3 J银行普惠金融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3.3.1 “云税贷”业务所面临的外部机会
        3.3.2 “云税贷”业务面临的威胁
第四章 J银行普惠金融“云税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4.1 J银行“云税贷”业务的发展概况
        4.1.1 “云税贷”业务定义
        4.1.2 “云税贷”业务价格
        4.1.3 “云税贷”业务额度测算
        4.1.4 “云税贷”业务销售状况
        4.1.5 “云税贷”业务渠道状况
        4.1.6 “云税贷”业务优势
    4.2 “云税贷”业务市场细分和定位策略
        4.2.1 “云税贷“业务市场细分
        4.2.2 “云税贷”业务目标市场策略分析
        4.2.3 “云税贷”业务市场定位
    4.3 J银行“云税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4.3.1 传统信贷结构冗余
        4.3.2 普惠金融事业部成立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
        4.3.3 J银行内部经营发展不平衡
        4.3.4 J银行自身营销方式上的挑战
第五章 J银行“云税贷”业务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5.1 产品策略
        5.1.1 打造特色品牌
        5.1.2 打造特色生态体系
    5.2 价格策略
        5.2.1 践行差异化定价措施
        5.2.2 通过“精准画像”,实现精准定价
    5.3 渠道策略
        5.3.1 开展第三方合作渠道
        5.3.2 与中介机构建立联络员制度
        5.3.3 部门之间合作公私联动
        5.3.4 加强媒体合作
        5.3.5 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
    5.4 促销策略
        5.4.1 举办多种形式的营销会
        5.4.2 加强各支行网点主阵地的营销
第六章 J银行“云税贷”业务营销策略改进建议的实施保障
    6.1 全方位开展J银行“云税贷”业务
        6.1.1 加强员工培训
        6.1.2 提升科技支撑
    6.2 提升服务质量
        6.2.1 加强流程化管理
        6.2.2 根据客户情况制定个性化服务场景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逻辑结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2.1.1 商业模式的定义
        2.1.2 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
        2.1.3 商业模式的评估
        2.1.4 盈利模式的定义
        2.1.5 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关系
    2.2 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2.2.1 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和解读
        2.2.2 J.A. Schumpeter―创新性破坏‖理论
        2.2.3 Clayton Christensen―颠覆性创新‖理论
        2.2.4 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理论
        2.2.5 W.Chan Kim和Renee Mauborgne―蓝海战略‖
    2.3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2.3.1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定义
        2.3.2 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
        2.3.3 Don Tapscott―维基经济学‖
        2.3.4 麦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
        2.3.5 六度分隔理论
        2.3.6 病毒营销
    2.4 相关宏观理论研究
        2.4.1 网络经济理论
        2.4.2 互联网―新经济‖理论
        2.4.3 Alfred D., Jr. Chandler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
        2.4.3.1 规模经济理论
        2.4.3.2 范围经济理论
    2.5 现有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分类
        2.5.1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定义
        2.5.2 互联网商业模式分类的文献综述
        2.5.3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分类
        2.5.3.1 门户模式
        2.5.3.2 搜索模式
        2.5.3.3 电子商务模式
        2.5.3.4 Web2.0 模式
        2.5.3.5 移动Web模式
    2.6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7 国内外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及其不足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2.7.3 国内外研究不足
    2.8 本文研究范畴界定
第3章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中美互联网发展进程比较分析
        3.1.1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中美互联网发展史
        3.1.1.1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历史阶段进程及特点
        3.1.1.2 基于Internet企业发展的美国互联网历史阶段进程及特点
        3.1.2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进化路径比较
        3.1.3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发展现状
    3.2 基于PEST分析法剖析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微观因素
        3.2.1 PEST分析法界定相关宏观、微观影响因素
        3.2.2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因素分析
        3.2.2.1 中美经济体制
        3.2.2.2 中美金融体系开放程度
        3.2.2.3 中美网络经济发展水平
        3.2.2.4 中美规模经济
        3.2.2.5 中美消费者生活方式
        3.2.2.6 中美政府对互联网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3.2.3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微观因素分析
        3.2.3.1 中美电子支付系统
        3.2.3.2 中美物流体系发展
        3.2.3.3 中美网络信用、安全与法律
        3.2.3.4 消费者收入水平
    3.3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异同点分析
        3.3.1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宏观因素差异比较分析
        3.3.2 影响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微观因素差异比较分析
        3.3.3 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共性
    3.4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分析
    3.5 影响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金融因素 —— 风险投资
        3.5.1 风险投资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3.5.2 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
        3.5.3 中国风险投资与互联网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及概况
        3.5.4 中国风险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4章 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
    4.1 十一种理论针对十对典型中美互联网企业的分析
    4.2 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因素剖析
    4.3 中美十对典型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4.3.1 搜索引擎公司:百度vs Google
        4.3.2 社交网络服务网站(SNS):人人网vs Facebook
        4.3.3 微博客:新浪微博vs Twitter
        4.3.4 团购网络企业:拉手网vs Groupon
        4.3.5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服务企业:多乐趣vs Foursquare
        4.3.6 电子商务C2C:淘宝网vs e Bay
        4.3.7 电子商务B2C:当当网vs亚马逊(Amazon)
        4.3.8 电子支付:支付宝vs Pay Pal
        4.3.9 网络视频:优酷vs You Tube
        4.3.10 门户网站: 新浪vs Yahoo!
        4.3.11 小结
    4.4 中美典型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探索
        4.4.1 价值评估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必要性
        4.4.2 网络企业的价值评估
        4.4.3 基于立体三维象限评析法的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思考
第5章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实证研究
    5.1 SNS网站特点和网站竞争
        5.1.1 SNS网站特点
        5.1.2 SNS网站竞争情况及其理论概述
        5.1.3 中美SNS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5.2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各因素指标划分和剖析
        5.2.1 商业模式参考模型 ----- 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
        5.2.2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 1-3 级指标分析及划分
        5.2.3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关键指标界定
    5.3 建立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5.3.1 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法)
        5.3.2 构建层次分析法(AHP)模型
        5.3.3 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权重资料收集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结果
        5.3.4 互联网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评估层次模型的权重结果分析
    5.4 影响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模型
        5.4.1 1-3 级指标因素的权重结果提炼和总结
        5.4.2 影响SNS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模型的解析
        5.4.3 小结
    5.5 中美专家权重结果比较分析
        5.5.1 一级指标中的核心因素“用户”中、美专家评估意见值趋同
        5.5.2 一级指标“市场”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市场规模”vs美国专家选择“市场增长率”
        5.5.3 一级指标“用户”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用户规模”vs美国专家选择“用户关系”
        5.5.4 一级指标“企业运营资源”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无形资产”vs美国专家选择“核心活动”
        5.5.5 一级指标“盈利模式”中的二级指标关键因素:中国专家选择“现金流”vs美国专家选择“产品及服务”
        5.5.6 小结
第6章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比较分析及其最新趋势探究
    6.1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比较分析
        6.1.1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共性
        6.1.2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差异
    6.2 中美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探究
        6.2.1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
        6.2.2 美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最新趋势
        6.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对网络媒体西方节日报道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节日报道相关研究
        1.2.2 舆论引导相关研究
        1.2.3 研究现状整体评价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灌输理论
        1.3.2 议程设置理论
        1.3.3 媒介依赖理论
    1.4 研究方法、重点及难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点
        1.4.3 研究难点
第2章 网络媒体西方节日报道的基本特点
    2.1 开放性增强与话语时代性凸显的有机统一
        2.1.1 以开放视角诠释西方节日
        2.1.2 报道数量与话语与时俱进
    2.2 引导性式微与内涵深刻性不足的现实危机
        2.2.1 侧重报道忽视引导
        2.2.2 缺乏深刻思想内涵
    2.3 滞后性突出与立场消极性显着的双重挑战
        2.3.1 报道时间相对滞后
        2.3.2 消极批判类报道比重偏高
    2.4 独创性欠缺与来源权威性匮乏的实然困境
        2.4.1 转载现象较为严重
        2.4.2 权威声音亟待增加
第3章 网络媒体西方节日报道的舆论引导效果实证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
    3.1 共性与差异:大学生对网络西方节日报道认知的二重性
        3.1.1 大学生的媒介信任及对中西节日的权衡具有共性
        3.1.2 大学生的新闻偏好及对报道立场的评价存在差异
    3.2 势强与力弱:网络西方节日报道舆论引导效果的二重性
        3.2.1 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较强
        3.2.2 报道的舆论引导效果堪忧
    3.3 网络西方节日报道舆论引导效果欠佳的归因
        3.3.1 报道内容偏颇与引导缺位
        3.3.2 受众接受心理与个性特征
第4章 提升网络西方节日报道舆论引导能力的实现路径
    4.1 积极应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挑战
        4.1.1 消减文化焦虑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4.1.2 兼顾报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1.3 以加强队伍建设克服网络机制缺陷
    4.2 始终坚守舆论引导原则不动摇
        4.2.1 唱响主旋律:遵循党性原则
        4.2.2 主动出击:坚持时效原则
        4.2.3 因势利导:把握适度原则
    4.3 注重疏堵结合的舆论引导艺术
        4.3.1 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倾向
        4.3.2 发挥意见领袖的话语功能
        4.3.3 加强网络空间的舆论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报道样本汇总(节选最新100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和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创业者的界定
        二、媒介形象的界定
    第三节 媒介形象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一、国内外媒介形象研究现状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一、研究方法
        二、样本选取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报道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报道数量分析
        一、年度变化:整体上升、五个阶段、两个高峰
        二、月度变化:年中、年末两个峰值
    第二节 创业报道体裁与主题分析
        一、体裁:消息、通讯为主
        二、主题:经济活动居首,竞赛培训次之
        三、体裁与主题和版序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报道版面分析
        一、专版:大学生创业报道的主阵地
        二、版面空间:多数报道在1/4版左右
    第四节 大学生创业报道倾向分析
        一、正面为主,中性为辅,负面极少
        二、报道倾向的演变趋势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基本特征分析
        一、性别:单一模糊到多元均衡
        二、学历:研究生为主到不同学历共存
        三、地域: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四、数量:群体形象多于个人形象
    第二节 经济形象特征分析
        一、缺乏资金的创业者
        二、等待指引的年轻人
        三、高新产业的生力军
        四、传统产业的后来者
    第三节 政治形象特征分析
        一、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二、领导关怀的对象
        三、优惠政策的受益者
    第四节 社会形象特征分析
        一、勇于挑战的逐梦者
        二、竞赛培训的参与者
        三、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建构的得与失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创建中的优点
        一、触觉敏锐:紧跟大学生创业热点
        二、特色专刊:撑起创业报道主阵地
        三、赛事特刊:机动灵活、信息多
    第二节 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创建中的不足
        一、专版不专,就业报道占创业版面
        二、缺乏连续性,人物一闪而过
        三、产经分析不足,专业性不强
        四、关注成功者,忽略失意者
        五、热捧高学历,冷落普通学历
第四章 大学生创业报道关键因素及建议
    第一节 影响《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报道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媒介因素
    第二节 对大学生创业报道的建议
        一、借鉴财经报道,增强实用性
        二、提倡理性思考,忌鼓动宣传
        三、鼓励创业者写作分享经验
        四、以社交网络深化报网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青报》大学生创业报道内容分析编码类目
附录二 2000年至2010年部分统计数据截图
致谢

(5)中国书画市场的营运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和选题
    1.2 本文的结构与重点
    1.3 本文的参考文献及研究方法
第2章 书画市场营运及管理研究综述
    2.1 书画市场营运与管理的历史渊源
    2.2 书画市场营运与管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
    2.3 有关书画市场的研究机构
    2.4 有关书画市场研究的知名专家及其着作
    2.5 有关书画市场研究的刊物及媒体
第3章 书画商品与我国书画市场运行的现状与特征
    3.1 书画作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分析
        3.1.1 作为特殊的商品的书画作品与一般物质商品之间的差异性
        3.1.2 书画商品的精神性本质
    3.2 书画商品的两重性特征及市场进入
        3.2.1 由于书画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两重性
        3.2.2 书画作品如何进入市场
    3.3 书画市场的卖方与买方分析
        3.3.1 走进艺术市场的书画家
        3.3.2 买方市场:需求曲线与消费时尚
    3.4 资本介入下我国书画市场表现出来的新特征
        3.4.1 艺术市场:新兴艺术资本主义
        3.4.2 全球视野下的艺术资本与艺术市场
第4章 书画艺术品的生产分析
    4.1 书画艺术品生产的特点与生产主体
    4.2 书画艺术品生产的过程
    4.3 书画作品生产的文化策略
        4.3.1 关于艺术品的雅俗之辨
        4.3.2 艺术品生产的新趋势
        4.3.3 艺术品生产的层级差异
    4.4 书画作品生产的管理
        4.4.1 对于个体艺术生产者的管理
        4.4.2 对于群体性的协会或作坊式的艺术生产者的管理
    4.5 书画作品生产中的复制问题分析
        4.5.1 艺术品复制的概念和已有理论
        4.5.2 书画复制的历史渊源分析
        4.5.3 复制是创造还是因袭
        4.5.4 赝品的艺术价值
        4.5.5 复制是当代文化产业的普遍形态
第5章 我国书画市场营运方式分析
    5.1 基于STP的书画艺术品营销模型
    5.2 书画市场运作的主要方式
        5.2.1 艺术博览会:功能、营销方式与规范
        5.2.2 画廊营销:前瞻意识、品牌意识、展览意识、合作意识
        5.2.3 拍卖行:诚信守法、公正透明与资本介入
        5.2.4 网络营销:新观念、新方式、新策略
    5.3 书画市场营运中的制度正义性分析
        5.3.1 书画营运中的不公正现象和行为
        5.3.2 制度政策的公正性对于保证书画市场运营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5.3.3 推进书画市场制度正义性的对策建议
第6章 书画市场中书画作品的定价分析
    6.1 书法作品的价值与价格
        6.1.1 基于经典价值的书画作品定价理论
        6.1.2 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定价方式
        6.1.3 基于需求理论的书画作品定价分析
    6.2 基于Hedonic回归的书画作品定价模型
    6.3 我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定价
    6.4 影响当代书画价格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
        6.4.1 国际国内资本的大量涌入及国际两大拍卖公司导引市场定价对书画作品价格的影响
        6.4.2 中国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参与对书画作品价格的影
        6.4.3 西方藏家垄断对书画作品供给造成的影响
        6.4.4 古代经典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对其作品价格的决定性作用
    6.5 书画作品的定价与书画市场的繁荣
        6.5.1 艺术品价格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5.2 书画价格对艺术市场繁荣的影响及艺术市场繁荣对书画价格的反作用
第7章 我国书画市场的管理模式和策略分析
    7.1 加强我国书画市场管理的重要性
        7.1.1 抑制和防止价格暗箱操纵和投机炒作
        7.1.2 更好开掘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
        7.1.3 搭建世界艺术品与文化交流的全新平台
    7.2 加强我国书画市场管理的立法和法制建设
        7.2.1 加强我国艺术品立法建设的主要目标
        7.2.2 关于我国艺术品立法的主要设想
        7.2.3 我国艺术品立法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7.3 当前我国书画市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7.3.1 权威的鉴定机构缺乏
        7.3.2 缺少专门的评估体系
        7.3.3 学术研究及赏鉴机构良莠不齐
        7.3.4 缺乏以艺术品为标的物的金融交易市场
    7.4 我国书画市场的领导机制和监督机构的建立
    7.5 加强书画市场的人文管理
        7.5.1 制定行业的伦理规范
        7.5.2 建立伦理培训和道德监控系统
        7.5.3 文化关怀是人文管理的具体化体现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创新、不足与展望
        8.2.1 创新
        8.2.2 不足
        8.2.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6)论手机信息的功能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选题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文章结构
前言:手机的技术起源
第一章 手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节 手机国内发展现状概述
    第二节 手机运用的中国特色:以短信息为最大亮点
第二章 文化事业催化剂:手机信息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浅析短信风行的文化原因
    第二节 技术融合凸现新道路之一:手机阅读-手机报与手机书
    第三节 技术融合的新道路之二:流媒体兴起-手机电视,手机电影
第三章 商业的金翅膀:手机信息的经济功能
    第一节 多方合作打造长久取财之道
    第二节 组织传播:商业环境下中的手机应用
    第三节 娱乐背后的金钱:超级女生“短信投票”
第四章 手机信息的负面效应
    第一节 不良信息的泛滥和危害
    第二节 应对之策:三管齐下
    第三节 敏感状态下的强大舆论功能:非典时期短信作用的分析
    第四节 转变:从被动消除其负面影响到主动运用其正面功能
尾声
    (一) 麦克卢汉理论的第五媒体解读
    (二) 结论:迎接新的媒体时代到来
    全民跨越:中国3G方案确定意义深远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目录

(7)解读报纸经济类报道的“民生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报纸经济类报道出现“民生热”
    第一节 民生的辞源探析
    第二节 民生新闻的兴起
    第三节 报纸经济类报道“民生热”的形成
第二章 报纸经济类报道“民生热”的表现
    第一节 题材选择更广泛 强化信息服务
    第二节 紧扣生活变点 报道角度平民化
    第三节 文本样式更多样着力深度报道
    第四节 凸显受众本位 表达方式通俗化
第三章 报纸经济类报道“民生热”的原因探悉
    第一节 受众因素:经济生活更丰富 信息意识激增
        一、过去:经济发展缓慢 信息需求相对较少
        二、现在:经济生活更丰富 信息意识激增
    第二节 市场因素:同业竞争激烈 内容为王服务民生
        一、困境:群雄逐鹿 同业竞争激烈
        二、突破:提高竞争力 内容为王服务民生
    第三节 社会因素: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舆论监督责无旁贷
        一、社会:民主政治充分发展 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二、媒体:舆论监督责无旁贷“三贴近”为民分忧
第四章 “民生热”给报纸经济类报道带来的启示
    第一节 启示一:受众定位趋同 须努力拓展话语空间
        一、瓶颈:受众定位趋同 细分市场重视不够
        二、对策:读者定位多元化 拓展话语空间
    第二节 启示二:从业者良莠不齐 素质培养是根本
        一、瓶颈:现有队伍良莠不齐 传播效果差强人意
        二、对策:注重人才培养规划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第三节 启示三:应对雷区欠缺理性加强自律是为上策
        一、瓶颈:报道雷区依然存在 媒体应对欠缺理性
        二、对策: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加强自律是为上策
结语
参考文献

(8)中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视角及切入点
    1.3 研究方法
2 信用的基本概念
    2.1 信用
        2.1.1 信用的定义
        2.1.2 信用的组成结构
    2.2 个人信用
    2.3 个人信用制度
3 发展个人信用制度的动因
    3.1 个人信用制度对于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作用
        3.1.1 个人信用相对于企业信用的优越性
        3.1.2 个人信用对企业信用的促进作用
    3.2 个人信用制度对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
    3.3 个人信用制度对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3.4 个人信用制度缺失的危害
4 中国个人信用现状的实证分析
    4.1 抽样调查的说明
        4.1.1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1 普通市民调查问卷
        4.2.2 银行职员调查问卷
    4.3 调查问卷的分析
        4.3.1 普通市民问卷的分析
        4.3.2 银行职员问卷的分析
5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5.1 资信公司出现的问题
        5.1.1 数据的有效性
        5.1.2 复杂的组织构成
    5.2 个人出现的问题
        5.2.1 个人信用资源的主体
        5.2.2 个人信用资源的本质
    5.3 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
        5.3.1 先天不足的金融市场
        5.3.2 单一的个人贷款结构
        5.3.3 落后的银行管理体制
        5.3.4 高估的信用风险
    5.4 政府部门出现的问题
        5.4.1 亟待加强的法制建设
        5.4.2 混乱的薪酬体系
        5.4.3 旧经济体制的阻碍
6 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
    6.1 美国的经验
    6.2 韩国的教训
    6.3 印度的经验
7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发展的制度安排
    7.1 中国个人信用发展的宏观制度安排
        7.1.1 中国个人信用发展的宏观制度选择
        7.1.2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发展的实施
    7.2 中国个人信用发展的微观制度安排
        7.2.1 中国个人信用发展的微观制度选择与实施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9)关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1.2.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2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我国个人信用评估现状
    2.1 个人信用与个人信用制度
    2.2 个人信用的评估
        2.2.1 个人信用评估
        2.2.2 个人信用评估的意义
    2.3 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2.4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2.4.1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2.4.2 我国个人信用评级机构的三种模式
    2.5 加入WTO对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影响
        2.5.1 对政府的影响
        2.5.2 对市场的影响
第三章 国外个人信用管理概述
    3.1 个人信用概述
        3.1.1 个人信用管理模式
        3.1.2 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3.1.3 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的运作机制
    3.2 美国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简述
        3.2.1 美国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信用局
        3.2.2 美国信用局的地位、作用和角色
        3.2.3 信用局提供的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类报告及内容
        3.2.4 美国个人信用的评价体系
        3.2.5 美国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
        3.2.6 美国的个人信用行为管理制度
        3.2.7 美国信用管理的风险防范机制
        3.2.8 美国信用管理的惩罚机制
    3.3 美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对我们的启示
        3.3.1 现代信用意识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前提
        3.3.2 充分的个人信息资料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基础
        3.3.3 发达的信用中介机构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核心
        3.3.4 高效的失信惩戒机制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关键
        3.3.5 完善的风险防范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条件
        3.3.6 健全的法制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保障
第四章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案例分析
    4.1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简述
        4.1.1 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政策背景
        4.1.2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定义、对象
        4.1.3 贷款针对车辆、贷款币种、贷款发放前手续
        4.1.4 汽车消费贷款的成数、期限及利率
        4.1.5 贷款程序
        4.1.6 汽车消费贷款流程图
        4.1.7 贷款还款方式
        4.1.8 保险费
        4.1.9 担保方式
    4.2 当前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4.2.1 招商银行广州分行100名不良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分析
        4.2.2 当前我国个人信用消费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5.1 重塑个人信用观念
    5.2 实行个人信用档案制度
    5.3 设立国家信用管理机构
    5.4 培育专业化、商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
        5.4.1 培育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中介机构
        5.4.2 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
        5.4.3 商业模式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优劣性分析
        5.4.4 我国个人信用评估的市场需求
    5.5 建立个人失信惩罚机制
    5.6 完善个人信用风险防范系统
        5.6.1 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5.6.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5.6.3 建立风险转嫁体系真
    5.7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体系
        5.7.1 修改现有的法律
        5.7.2 进行新的立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10)关于我国个人信用评估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信用与个人信用制度
    §2.1 信用的含义及由来
    §2.2 个人信用制度的内涵
    §2.3 个人信用评估的经济学分析
    §2.4 我国现阶段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个人信用评估及其方法研究
    §3.1 个人信用评估概述
        3.1.1 个人信用评估的含义
        3.1.2 个人信用评估的特点
        3.1.3 个人信用评估的范围
        3.1.4 个人信用评估的运作框架
        3.1.5 个人信用评估在国内外的应用
    §3.2 个人信用评估方法
        3.2.1 评估的方法
        3.2.2 个人信用评估方法
第四章 个人信用综合评估模型
    §4.1 现有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
        4.1.1 消费者信用判断系统
        4.1.2 定量信用筛选模型
        4.1.3 信用记分模型
    §4.2 个人信用综合评分模型
        4.2.1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
        4.2.2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
        4.2.3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神经网络个人信用预测
        4.2.5 二级指标专家评分的实施策略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对策和建议
        5.1.1 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标准应考虑的问题
        5.1.2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议
        5.1.3 提升个人信用办法
    §5.2 本文工作总结
    §5.3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表

四、开掘储蓄实名制下的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普惠金融背景下J银行“云税贷”营销策略研究[D]. 朱梓萌.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D]. 李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1(06)
  • [3]对网络媒体西方节日报道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D]. 谢萌. 清华大学, 2016(04)
  • [4]《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D]. 李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5]中国书画市场的营运及管理研究[D]. 唐朝轶. 中南大学, 2011(03)
  • [6]论手机信息的功能与作用[D]. 徐萌. 安徽大学, 2007(03)
  • [7]解读报纸经济类报道的“民生热”[D]. 程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8]中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策略研究[D]. 茅智人.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
  • [9]关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唐海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
  • [10]关于我国个人信用评估若干问题的研究[D]. 王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探索实名制储蓄下的商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