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机理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机理

论文题目: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机理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遗传学

作者: 李珉

导师: 张义正

关键词: 小鼠,电针,基因芯片,基因表达谱,高胆固醇血症,丰隆穴,实时定量,病理观察,血液生化分析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采用国际上认可的高胆固醇饲料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在生化水平上肯定针刺疗效的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高度并行性、高灵敏度的优势,从整体基因组的角度对针刺降脂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 将C57BL/6J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胆固醇血症组、针刺预防组(简称针预组)。除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以外,其余小鼠给予高胆固醇饲料,针预组小鼠同时进行电针丰隆穴治疗。2周后,高胆固醇血症组小鼠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较正常组升高2倍以上,达到6.87±0.36mmol/L,表明高胆固醇血症造模成功。然后将该组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治疗组(简称针治组)、针刺非穴位组(简称针非组)、药物治疗组(简称药物组)。针治组开始电针丰隆穴治疗,针非组电针非穴位,药物组用辛伐他汀治疗,针预组继续电针治疗。各组在进行以上各种处理时继续给予高胆固醇饲料,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不做处理。16天后,处死小鼠,血浆用于血液生化检测,光镜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检测肝脂含量,提取肝脏RNA用于基因芯片和实时定量RT-PCR分析。 对6组小鼠的12项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血浆总甘油三酯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除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项指标以外的其余8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小鼠的上述3项指标和2项肝脂指标(肝脏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有显著升

论文目录:

图形目录

表格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近交系C57BL/6J小鼠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仪器

2.3 动物分组和处理

2.4 小鼠高胆固醇饲料的配制

2.5 体重检测

2.6 一般观察指标

2.7 血液生化分析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总体设计

3.2 小鼠一般指标观察

3.3 实验开始时的血液生化数据

3.4 小鼠体重变化

3.5 高胆固醇血症造模成功的确定

4 讨论

4.1 研究技术路线的设计

4.2 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的建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针刺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疗效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丰隆穴

2.3 电针处理

2.4 体重检测

2.5 一般指标观察

2.6 实验取样

2.7 生化指标检测仪器

2.8 生化指标的测定

2.9 脏器病理组织学观察

2.10 脏器指数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指标观察

3.2 针刺治疗对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3.3 电针丰隆穴对肝脂的影响

3.4 体重变化情况

3.5 脏器指数

3.6 小鼠脏器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电针丰隆穴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

4.2 选择电针的依据

4.3 电针参数的选择

4.4 非穴位部位的选择

4.5 检测指标的选择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针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肝脏组织的保存

2.2 RNA的提取

2.3 基因芯片检测

2.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的分析

2.5 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

2.6 各杂交组合之间的比对分析

3 结果

3.1 基因芯片的杂交

3.2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基因的表达

3.3 针刺丰隆穴小鼠的基因表达

3.4 针刺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基因表达

3.5 针刺非穴位小鼠的基因表达

3.6 药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基因表达

3.7 芯片数据聚类结果

3.8 各杂交组合间的比对分析

4 讨论

4.1 基因芯片的选择

4.2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的可靠性

4.3 基因功能分类的确定

4.4 高胆固醇血症的差异表达基因

4.5 针刺影响的基因功能的分析

4.6 针非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4.7 药物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4.8 聚类结果分析

4.9 各杂交组合之间的比对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针刺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肝脏胆固醇代谢基因表达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RNA的提取

2.2 实时定量RT-PCR分析

3 结果

3.1 用于实时定量RT-PCR分析的基因

3.2 校准基因的筛选

3.3 实时定量RT-PCR的电泳结果

4 讨论

4.1 定量PCR方法的选择

4.2 模型组小鼠肝脏的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

4.3 针治组和药物组小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的比较

4.4 针预组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

4.5 针非组的胆固醇代谢的分子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固醇代谢与内源性阿片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摘要

1 引言

2 胆固醇的代谢

2.1 胆固醇的结构

2.2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2.3 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

2.4 胆固醇的酯化

2.5 胆固醇的动态平衡

3 胆酸的合成

3.1 胆酸合成的经典途径

3.2 胆酸合成的交替途径

4 胆酸的分泌和运输

4.1 胆酸的肠肝循环的基本概念

4.2 肝细胞分泌胆酸的过程

4.3 胆酸的重吸收

4.4 肝细胞内胆酸的运输

4.5 肝细胞的血窦面膜胆酸的流出

4.6 已克隆到的肝细胞膜上的胆酸载体

5 调节胆酸合成和运输的核激素受体

5.1 核激素受体的种类

5.2 核激素受体的结构

5.3 参与调控胆酸合成和运输的转录因子

5.4 核激素受体参与胆酸合成和运输的调控

6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策略

6.1 刺激胆酸合成

6.2 刺激胆酸合成和运输

6.3 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7 针刺治疗高脂血症

7.1 针刺治疗高脂血症

7.2 针刺降脂的临床治疗

8 内源性阿片肽和其受体

8.1 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及种类

8.2 阿片肽受体

8.3 阿片肽的非阿片作用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差异表达显著的基因

附表2 模型组和针治组杂交中已报道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

附表3 模型组和针预组杂交中已报道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

附表4 模型组和针非组杂交中已报道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

附表5 模型组和药物组杂交中已报道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

附表6 各组杂交中所有的差异表达基因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获奖情况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08

相关论文

  • [1].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针刺涌泉延缓衰老的差异表达基因谱[D]. 张卫.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
  • [2].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老年痴呆异常表达基因及针刺对其主效基因的影响[D]. 樊小农.天津中医学院2003
  • [3].针刺心经与小肠经干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脏和下丘脑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D]. 周美启.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4].针刺对快速老化痴呆小鼠SAMP10行为学及前脑、皮层、海马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付于.天津中医学院2005
  • [5].针刺足三阳经与足太阴脾经原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 王光彬.山东大学2005
  • [6].基因芯片技术在成年男性精子基因表达谱研究中的应用[D]. 毛向明.第一军医大学2005
  • [7].基因芯片技术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分子机制中的研究[D]. 王蜀燕.第一军医大学2005
  • [8].针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D]. 万顺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9].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复方丹参及其有效单体的内皮保护作用机理[D]. 吕俊萍.四川大学2004
  • [10].针刺和辛伐他汀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基因表达研究[D]. 康耀霞.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