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山港港区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及水下地形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洋山港港区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及水下地形变化特征分析

论文摘要

淤泥质港口和海岸泥沙问题研究是海岸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所见文献众多,但可供实际工程规划、设计直接应用的成果甚少。诸如工程规划阶段对整体水域泥沙淤积量的估算方法、工程设计阶段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判定方法、工程使用阶段对未来泥沙演变规律的预测方法等均无定论。该问题也是学术界多年来的热点研究问题和力争突破的方向之一。本文基于MIKE21软件,建立了包括杭州湾及长江口的大尺度的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及港区水域小尺度粘性泥沙输移模型。利用同步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潮位、潮流及含沙量等的验证。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洋山深水港区水域水流运动特征,总体上可以正确地反映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水域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规律。利用该模型对比计算研究了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将军帽—大指头汊道封堵前、后,整个港区水域海底地形演化过程,重点探讨了洋山港局部强淤原因,为洋山港下一步规划方案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颗珠山汊道最终是否封堵不会根本上改变-30m水深以下峡道水域地形特征及现有水流特征,受影响范围相对局限于峡道西段开阔水域。(2)潮流场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封堵将军帽—大指头汊道水域后,封堵汊道工程前后水动力对比结果表明,工程前原有涨落潮相对涨潮微弱优势的单一状态被打破,港区南部海域落潮转为优势,而且优势明显,北部原有的涨潮优势进一步得到提高。(3)从两个方案实施后由潮量计算结果以及颗珠山汊道地形剖面为冲刷趋势,颗珠山汊道的存在对保持西港区现有的弱冲刷趋势非常有利。(4)大通道方案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落潮动力,而涨潮动力增加弱于落潮动力,也就是现有淤积水域会进一步淤进。(5)淤积范围还会往东走多远。从地形剖面分析结果-30m以下水深岸坡依然呈现弱侵蚀或相对平衡状态来看,淤积范围会保持现有区域内,不会再强势向东淤进。但是各剖面顶坡段、前坡段特别是项坡段淤积深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会继续加大。(6)对于中部淤积带的成因及演变趋势,本文与天科所分析得到的结论不同;对于南部淤积带的成因及演变趋势,本文与天科所分析得到的结论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观点基本一致。(7)从泥沙淤积角度建议保留颗珠山汊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潮流的数值模拟
  • 1.2.2 波浪与潮流的相互作用
  • 1.2.3 泥沙的数值模拟
  • 1.2.4 原型和物理模型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水动力及泥沙运动数值模型
  • 2.1 波浪作用下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 2.1.1 数学模型
  • 2.1.2 定解条件
  • 2.1.3 定解条件
  • 2.2 上海洋山港地理地貌及自然环境
  • 2.3 全域及洋山港工程水域潮流场模型建立
  • 2.3.1 地形资料及模型建立
  • 2.3.2 模型参数选择
  • 2.4 潮流模型计算结果验证
  • 2.4.1 潮位计算结果验证
  • 2.4.2 潮流计算结果验证
  • 2.5 泥沙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5.1 基本方程
  • 2.5.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2.5.3 含沙量验证
  • 2.6 本章小节
  • 3 洋山港水域海底地形分析
  • 3.1 洋山港区岸线演变
  • 3.2 剖面变化特征
  • 3.2.1 1-1剖面特征
  • 3.2.2 2-2剖面特征
  • 3.2.3 3-3剖面特征
  • 3.2.4 4-4剖面特征
  • 3.2.5 5-5剖面特征
  • 3.2.6 6-6剖面特征
  • 3.3 汇总分析
  • 4 将军帽—大指头汊道封堵后海域地形变化原因分析
  • 4.1 汊道工程前后水动力模型建立
  • 4.2 工程前后平均流速、流向变化
  • 4.2.1 10m等深线取样点位平均流速、流向变化
  • 4.2.2 14m等深线取样点位平均流速、流向变化
  • 4.3 汇总分析
  • 5 洋山港后续工程方案研究
  • 5.1 方案模拟
  • 5.2 工程方案平均流速、流向对比
  • 5.3 小结
  • 6 洋山港泥沙问题思考
  • 6.1 洋山港局部强淤原因探讨
  • 6.2 大通道方案及汊道方案对比分析
  • 7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上海洋山港港区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及水下地形变化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