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结肠菌群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结肠菌群

一、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乳糖不耐受者结肠菌群(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永,王云,吕敏,张莉,刘静,谭玲,万军[1](2018)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肠道菌群与人体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联,肠道菌群失调将引发各种肠内外疾病。近年来,菌群失调相关疾病及其检测分析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应用合适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将会为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为线索,对菌群检测分析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周彦宏[2](2018)在《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抗生素对其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肠道菌群对婴儿早期的营养吸收、新陈代谢、免疫和消化系统等起着重要作用。婴儿阶段是肠道菌群开始逐步定植的关键时期,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炎症性肠炎、过敏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多种疾病。早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稳态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介入、地域因素及饮食文化等。因此,对婴儿肠道菌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培养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研究中。本研究以婴儿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基于Pacbio平台的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婴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同时初步揭示不同环境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一方面,提取传统培养方法获得的分离株的DNA,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拼接好的序列提交至NCBI进行BLAST比对以确定菌株分类学地位,初步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使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对健康和使用阿莫西林或美罗培南抗生素治疗的婴儿粪便样本中菌群的16S rDNA全长序列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分类组成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揭示抗生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1)利用传统培养方法,选取7种选择性和广谱性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对51份婴儿肠道粪便样本进行培养分离,初步分析其菌群多样性。通过分离鉴定,共获得305株菌株,分为3个门、10个属和27个种。整体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84.92%)为优势菌门,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3.28%)为优势菌属,屎肠球菌(E.faecium;22.30%)为优势菌种。其中健康组共分离出26个种,而抗生素组的菌群多样性明显小于健康组,仅分离出9个种。抗生素组与健康组的优势菌种均为屎肠球菌。母乳喂养与顺产婴儿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多样性较高,而混合喂养与剖腹产婴儿肠道菌群中肠球菌属占有较高比重。(2)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比较探究健康组与抗生素组的肠道菌群构成。抗生素组的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组,且美罗培南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较大。整体上,抗生素组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0.96%)的丰度高于健康组(51.21%)。若对抗生素种类进行详细划分,阿莫西林组与健康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而美罗培南组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属水平上,阿莫西林组的优势属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64.52%),美罗培南组的优势属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91.50%),健康组的优势属为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17.52%)。种水平上,阿莫西林组、美罗培南组和健康组的优势种分别为:屎肠球菌Aus0004(E.faecium Aus0004;33.16%)、福氏埃希氏菌(E.fergusonii;91.48%)和解鸟氨酸拉乌尔菌B6(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B6;17.28%)。(3)通过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揭示各抗生素组与健康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组间差异。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除S1外,整体上抗生素组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健康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美罗培南组的Simpson与Shannon指数较低且与健康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PCA、NMDS、UPGMA以及PLS-DA的beta多样性分析均显示抗生素组与健康组存在组间差异,且美罗培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更大并具有一致性。(4)利用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不同组别的菌群功能。相较于美罗培南组,阿莫西林组的婴儿肠道菌群更多的富集于外来物质降解与代谢通路,表明婴儿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代谢阿莫西林的能力。

姚圣蜜[3](2017)在《FODMAPs在健康人群体内外发酵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可酵解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是食品中常见一类的碳水化合物,因其可被结肠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短链脂肪酸(SCFA),从而可能诱发包括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产生消化道症状。为了研究FODMAPs在人肠道内的发酵情况,可采用体内或体外两种研究方式。体内发酵研究可以真实反应肠道菌群的发酵情况,但却费时繁琐;而在体外发酵研究相对省时便捷,但却不可能完全模拟出肠道内环境情况。目前关于不同FODMAPs的发酵情况以及体外批量发酵系统准确性评估的研究尚为有限。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通过网络招募健康志愿者,受试者完成3次氢呼气试验,底物分别为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和木糖醇(XYI),检测4小时内呼气中的氢浓度;并在每次试验的第0、2小时分别留取静脉血样本,测定SCFA含量。同时收集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体外发酵,分别选用FOS培养基、GOS培养基和XYI培养基,并用基础培养基(YCFA)作为对照;发酵48小时,取第0、24和48小时样本测定SCFA含量;并测定第24小时培养瓶内压强。分析不同底物发酵后的气体和SCFA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体内外发酵在气体增量和SCFA增量上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例健康志愿者,男性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7.53±13.11岁。(1)FOS 4 小时氢气呼出总量为 3845±3207.10ppm,GOS 为 2734.13±2215.78ppm,两者均高于XYI的564.0±458.76pp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SCFA在摄入底物2小时后的浓度较基础值变化不明显。FOS、GOS、XYI体外发酵第24小时的压强无显着差异,但XYI发酵48小时的产丙酸、丁酸量均显着高于FOS和GOS(p<0.05)。(2)FODMAPs在不同个体间发酵水平差异较大。FOS体外发酵压强的最大值为56.9KPa,最小值为4.0kPa,平均数为18.47KPa,GOS分别为 53.2、-0.7、15.73KPa;XYI 分别为 30.5、3.0、11.76KPa。FOS 体外发酵48小时产总酸量的最大值为54.98mmol/L,最小值为4.51mmol/L,平均数为26.21mmol/L;GOS 分别为 53.36、7.99、30.55mmol/L;XYI 分别为 80.91、35.86、51.74mmol/L。(3)氢呼气试验4小时产氢气总量和体外发酵24小时压强呈正相关(r=0.438,p<0.01);但体内发酵2小时和体外发酵24小时或48小时的SCFA生成量均未发现一致性。结论:FODMAPs在人体内的发酵能力因着其种类和不同个体而有所差异;FODMAPs在体外批量的发酵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应底物在人体内的发酵情况。

刘玉婷,郝微微,温红珠,邵兰君[4](2016)在《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量微生物,在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免疫调节、抗病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肠道菌群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综述着重论述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基于PCR基础上的16S r DNA指纹图谱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基因芯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未来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希望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吴英韬,袁杰利[5](2015)在《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肠道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肠道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乎人体健康。益生菌具有调节人体正常菌群和人体免疫的功能,近年来其临床治疗作用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益生菌在几种主要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吴旭,许晴晴[6](2014)在《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FISH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对微生物进行检测时无需分离培养,也无需提取DNA或RNA,而是以微生物基因组的核酸序列为基础,利用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来鉴定微生物的一种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之一,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不但可鉴定微生物,还可提供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信息。本综述讨论FISH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检测意义。

吴旭,许晴晴[7](2014)在《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FISH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对微生物进行检测时无需分离培养,也无需提取DNA或RNA,而是以微生物基因组的核酸序列为基础,利用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来鉴定微生物的一种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之一,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不但可鉴定微生物,还可提供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信息。本综述讨论FISH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检测意义。

寇秋莉[8](2013)在《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益生菌及其制剂对人体肠道的益生功效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肠道菌群的变化来实现的,因此通过监测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来反映益生菌及其制剂的益生功效是非常可行的方法。肠道菌群作为衡量益生菌的标准及其功能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研究如何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存活率较高的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并检测微胶囊产品质量,将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灌胃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观察并监测其对小鼠部分肠道菌群的变化,以此了解作为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副干酪乳杆菌HD1.7对人体健康是否具有比较好的益生功效,为其作为益生菌进一步的市场开发提供重要依据。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当壁材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比例为1:10时,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15℃,脱脂奶粉含量4%、进料速度6.5mL/min、低聚果糖含量0.8%,此条件下所形成的微胶囊菌体存活率为48.37%,即1.51×1O10cfu/g。与裸菌比较,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2h后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存活率分别为40.9%和86.77%。模拟胃液1h转至肠液2h后微胶囊仍有9.91 X 109cfu/g的含菌量。将最佳喷雾工艺条件的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和裸菌、空微胶囊、生理盐水分别灌胃于由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BALB/C小鼠,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大肠杆菌等优势菌群数量,增加乳酸杆菌益生菌的数量,竞争性抑制屎肠球菌的生长,降低拟杆菌属的数量,说明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有预防和缓解的功能,为其作为功能性保健食品市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吴旭,吴中明[9](2012)在《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FISH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对微生物进行检测时无需分离培养,也无需提取DNA或RNA,而是以微生物基因组的核酸序列为基础,利用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来鉴定微生物的一种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使用的技术之一,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不但可鉴定微生物,还可提供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信息。本综述讨论FISH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检测意义。

张浩[10](2011)在《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特征及其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征(IBS)和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均为常见的人类肠道疾病,病因至今未明。尽管它们在疾病起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别,但两者与肠道菌群之间都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基于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患者与健康人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相似度及优势菌的种类和数量,以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评估患者粪便菌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相对定量Real-time PCR技术分析研究粪便中与两种疾病发生或症状可能相关的11种细菌(双歧杆菌、弯曲杆菌、球形梭菌、脱硫弧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普拉梭菌、乳杆菌、瘤胃球菌、韦荣氏球菌、链状双歧杆菌)的含量;测定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等5种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IBS患者粪便优势菌群与健康人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群体内的个体间优势菌群相似度(20.3%-60.2%)略高于健康人群体(9.5%~65.8%),有“趋同”现象,但患者与健康人群体间个体的相似度(7.0%-54.1%)较低;活动期IBS患者粪便优势菌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9和0.65)均低于健康人(分别2.32和0.77),差异极显着(P<0.01),菌群稳定性差;优势菌种数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但优势菌总量极显着减少(P<0.001)。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患者粪便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显着减少(P<0.01),链状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略高于健康人;与SCFAs代谢有关的普拉梭菌、瘤胃球菌、韦荣氏球菌等菌种均有显着减少(P<0.05);与H2S代谢有关的脱硫弧菌数量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弯曲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球形梭菌等条件致病菌无过度生长现象。我们推测,IBS发生与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无关,可能与菌群失调相关,有益菌大量减少及SCFAs代谢量降低可能是IBS发生的重要因素。UC患者与健康人个体间的优势菌群结构相似度(3.0%-50.1%)低于患者群体内相似度(5.5%-69.2%),更远低于健康人群体内相似度(17.7%~80.1%),患者优势菌群结构存在“分支”现象。患者粪便优势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4和0.92)均显着低于健康人个体(分别为2.83和0.94),菌群结构不稳定;优势菌种类显着减少,优势菌总量有大幅下降现象(P=10-6,α=0.01)。患者存在极为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患者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显着减少,但乳杆菌和链状双歧杆菌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有弯曲杆菌、大肠杆菌、球形梭菌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上的显着增加,但患者优势菌群整体数量呈大幅下降,上述细菌在菌群中所占比例可能会有较大的增加;SCFAs代谢相关细菌普拉梭菌、瘤胃球菌等绝对数量显着减少,韦荣氏球菌也略低于健康人,对SCFA产量会有较大的影响。我们推测,菌群严重失调所导致的菌群整体数量大幅下降、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大量减少、条件致病菌相对含量增加及SCFAs在结肠内代谢量的减少可能与UC发生相关。CD患者群体内的粪便优势菌群相似度(0~30.1%)低于健康人群体(2.9%-45.6%),且出现“分支”现象,与UC相似。患者粪便优势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59和0.93)均与健康人(分别为2.70和0.95)无明显差异;优势种类及数量无明显变化,其中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相对较为明显(P=0.0533,α=0.05)。患者无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患者粪便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瘤胃球菌、韦荣氏球菌、链状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均无数量上的明显变化;弯曲杆菌和脱硫弧菌显着减少;球形梭菌和普拉梭菌数量减少极显着。我们推测,CD的发生与菌群失调无关,可能与普拉梭菌的显着减少有重要关系。短链脂肪酸在IBS、UC、CD三种疾病患者粪便中均有显着减少。IBS患者粪便中丁酸、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极显着减少,其中以丁酸为最明显(P=0.0017,α=0.01),它们在IBS发生中的作用可能是与黏膜低度炎症有关;UC患者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均有极显着减少,其中丁酸浓度的差异最为显着(P=0.0048,α=0.01),其次是异丁酸,乙酸差异最小(P=0.0150,α=0.01),丁酸代谢障碍可能与UC发生有重要相关;CD患者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均有极显着减少,以乙酸为最显着(P=0.0004,α=0.01),它们含量的减少可能不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是降低了对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激活的抑制作用,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与疾病发生相关的是SCFAs在结肠内的绝对含量,而与其相对比例无关。

二、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乳糖不耐受者结肠菌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乳糖不耐受者结肠菌群(论文提纲范文)

(1)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1.1 肥胖
    1.2 肠道炎症性疾病
    1.3 糖尿病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 肠道菌群的检测技术
    2.1 PCR技术
    2.2 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
    2.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3 小结与讨论

(2)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抗生素对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1.2 早期肠道菌群建立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1.2.1 早期肠道菌群建立重要性
        1.2.2 早期肠道菌群建立影响因素
    1.3 肠道菌群分布及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1 传统培养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婴儿肠道粪便样本采集
        2.1.2 主要生化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常用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婴儿肠道粪便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2.2.2 肠道细菌的培养和分离
        2.2.3 DNA提取及PCR扩增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传统培养方法的肠道菌群多样性
        3.1.1 菌株的分离纯化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PCR扩增
        3.1.4 16SrDNA序列的鉴定
    3.2 肠道粪便基因组提取及16SrDNA序列全长扩增
    3.3 各分类水平的分类学组成分析
        3.3.1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3.3.2 分类学组成分析
        3.3.3 样本组间分类学组成的差异分析
        3.3.4 系统发育分析
        3.3.5 Alpha多样性分析
        3.3.6 Beta多样性分析
        3.3.7 PICRUSt菌群功能预测
4 讨论
    4.1 基于传统培养方法的菌群多样性研究
        4.1.1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选择
        4.1.2 基于培养方法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
        4.1.3 不同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2 基于单分子实时测序的菌群多样性研究
        4.2.1 菌群结构与分类学分析
        4.2.2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4.2.3 PICRUSt功能预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FODMAPs在健康人群体内外发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菌的作用
    1.1 菌群调节
    1.2 免疫调节
2 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1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
    2.2 益生菌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2.3 益生菌在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2.4益生菌在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5 益生菌在乳糖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
    2.6 益生菌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3 展望

(8)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益生菌
        1.1.1 益生菌的定义
        1.1.2 益生菌的分类
        1.1.3 益生菌的作用
        1.1.4 益生菌的应用
        1.1.5 副干酪乳杆菌
    1.2 微胶囊技术
        1.2.1 微胶囊概念
        1.2.2 微胶囊制备的主要材料
        1.2.3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进展
        1.2.4 微胶囊技术的作用
        1.2.5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 溃疡性结肠炎
        1.3.1 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
        1.3.2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1.3.3 与结肠炎相关的肠道菌群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分析中的应用
        1.4.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
        1.4.2 16SrRNA或16SrDNA检测
        1.4.3 荧光原位杂交
        1.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本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制备及质量评价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配方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菌悬液制备
        2.2.3 微胶囊壁材与副干酪乳杆菌HD1.7的生物相容性
        2.2.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选择
        2.2.5 微胶囊质量评价
        2.2.6 微胶囊在模拟人工胃肠环境中的耐受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胶囊壁材与副干酪乳杆菌HD1.7的生物相容性
        2.3.2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结果
        2.3.3 微胶囊质量评价
        2.3.4 微胶囊在模拟人工胃肠环境中的耐受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生化试剂与试剂盒
        3.1.2 引物序列
        3.1.3 试剂的配制
        3.1.4 材料及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构建
        3.2.2 粪便DNA的提取
        3.2.3 常规PCR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构建成功的表现
        3.3.2 粪便DNA提取和PCR产物结果
        3.3.3 优势菌群的变化
        3.3.4 有益菌的变化
        3.3.5 有害菌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3.4.1 构建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
        3.4.2 肠道菌群的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喷雾干燥制备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工艺的优化选择
    4.2 微胶囊的保存条件
    4.3 微胶囊灌胃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后肠道菌群变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
致谢

(9)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ISH对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2 FISH与抗生素应用相关的研究
3 FISH在疾病中的应用
4 FISH在益生菌中的应用
5结语

(10)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特征及其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肠易激综合征
        1.1 肠易激综合征概论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1.2.1 不同地区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
        1.2.2 不同性别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
        1.2.3 不同年龄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
        1.2.4 不同种族的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1.3.1 致病因素
        1.3.2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二. 炎症性肠病
        2.1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概论
        2.2 炎症性肠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2.2.1 遗传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2.3 免疫病理机制
    三. 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
        3.1 肠道菌群及其功能
        3.2 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
        3.2.1 肠道菌群参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可能机制
        3.3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3.3.1 肠道细菌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可能机制
        3.3.2 致病微生物感染与炎症性肠病
    四. 肠道微生物常用研究方法
        4.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4.2 16SrDNA指纹技术
        4.3 基因芯片技术
        4.4 Real-time PCR技术
        4.5 16SrDNA克隆文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 肠易激综合征
        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的PCR-DGGE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参试者筛选及粪便样品采集
        1.1.2 粪便样品预处理及细菌总DNA提取
        1.1.3 微生物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1.1.4 16S rDNA片段的DGGE
        1.1.5 DGGE切胶后PCR扩增及测序
        1.1.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DGGE图谱分析
        1.2.2 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结构相似度分析
        1.2.3 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多样性分析
        1.3 讨论
        2 粪便样品中特定菌种的相对定量Real-time PCR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模板稀释
        2.1.2 细菌种属特异性引物筛选
        2.1.3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eal-time PCR结果评价
        2.2.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特定菌种的相对定量
        2.3 讨论
    二. 溃疡性结肠炎
        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的PCR-DGGE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参试者筛选及粪便样品采集
        1.1.2 粪便样品预处理及细菌总DNA提取
        1.1.3 微生物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1.1.4 16S rDNA片段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1.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DGGE图谱分析
        1.2.2 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的结构相似度分析
        1.2.3 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的多样性
        1.3 讨论
        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特定菌种的相对定量Real-time PCR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模板稀释
        2.1.2 细菌种属特异性引物筛选
        2.1.3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eal-time PCR结果评价
        2.2.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特定菌种的相对定量
        2.3 讨论
    三. 克罗恩病
        1 克罗恩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的PCR-DGGE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2 粪便样品预处理及细菌总DNA提取
        1.1.3 微生物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1.1.4 16S rDNA片段的DGGE
        1.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DGGE图谱分析
        1.2.2 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结构相似度分析
        1.2.3 粪便样品中优势菌群的多样性
        1.3 讨论
        2 CD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特定菌种的相对定量Real-time PCR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模板稀释
        2.1.2 细菌种属特异性引物筛选
        2.1.3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eal-time PCR结果评价
        2.2.2 克罗恩病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特定菌种的相对定量
        2.3 讨论
    四. 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健康人患者粪便样品中短链脂肪酸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短链脂肪酸的萃取及气相色谱检测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2.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2.3 克罗恩病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2.4 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患者和健康人粪便样品中总SCFAs含量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发表和待发表的SCI论文及专利申请
致谢

四、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乳糖不耐受者结肠菌群(论文参考文献)

  • [1]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张大永,王云,吕敏,张莉,刘静,谭玲,万军. 中药与临床, 2018(04)
  • [2]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抗生素对其影响的研究[D]. 周彦宏.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3]FODMAPs在健康人群体内外发酵的对比研究[D]. 姚圣蜜. 浙江大学, 2017(01)
  • [4]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J]. 刘玉婷,郝微微,温红珠,邵兰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20)
  • [5]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吴英韬,袁杰利. 传染病信息, 2015(04)
  • [6]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A]. 吴旭,许晴晴. 2014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学术讲座与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4
  • [7]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A]. 吴旭,许晴晴. 第十七届西南地区消化病学术会议暨2014贵州省消化病及消化内镜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4
  • [8]副干酪乳杆菌HD1.7微胶囊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影响[D]. 寇秋莉. 黑龙江大学, 2013(04)
  • [9]荧光原位杂交在肠道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 吴旭,吴中明.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2(02)
  • [10]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优势菌群特征及其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研究[D]. 张浩. 南京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乳糖不耐症患者的结肠菌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