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电性质、聚集行为以及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电性质、聚集行为以及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

论文题目: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电性质、聚集行为以及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物理化学

作者: 金志琳

导师: 侯万国,张春光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萘普生,胶体,界面电化学,聚集动力学,分形结构,离子交换,共沉淀,纳米复合体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是一类带有永久正电荷的新型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剂、抗酸剂、废水处理、抗絮凝剂、医药、阴离子交换剂以及流变改性剂等领域,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目前,有关类水滑石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已成为高新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LDH与水形成分散体系后的电性质和聚集性质是指导应用研究的最重要性质,这两方面研究的匮乏大大限制了对LDH应用研究的深入与扩大。因此,开展LDH分散体系中电性质和聚集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且由于LDH独特的电性质、层状结构以及离子交换能力而在医药载体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对LDH的电性质、聚集行为以及作为药物载体合成萘普生/LDH复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少有报道。 一、LDH的等电点(pHIEP)、零净电荷点(pHZPNC)和电荷密度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的Mg-Al LDH、Zn-Al LDH以及Mn-Al LDH,考察了产品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粒子形貌。实验发现合成的一系列LDH样品颗粒均为六边形的片状颗粒;样品中各金属离子间的摩尔比与原料配比相近,但不完全一致;Mg-Al、Zn-Al和Mn-Al LDH颗粒的晶胞参数c值约为层间距的3倍,表明每个晶胞在c方向上是由三层类水镁石层片组成的;通过改变原料中Mg/Al摩尔比,可以调节Mg-Al LDH(NO3)的层间距,当Mg/Al摩尔比为2∶1时,得到最大层间距为0.895nm。 采用电泳法和电势滴定法测定出不同电解质(LiCl,NaCl和KCl)溶液中Mg-Al-NO3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NO3LDH)颗粒的ζ电位、等电点、永久电荷密度以及零净电荷点等电化学物理量,探讨了电解质、pH和样品化学组成对Mg-Al-NO3LDH电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LDH分子中三价金属离子(Al)含量增加,零净电荷点pHZPNC和永久电荷密度σP增加,与Al3+同晶置换Mg2+产生结构正电荷规律一致。而等电点pHIEP却随着Al含量增加而减少,表明pHIEP与组成LDH金属离子的电子亲合力有关,亲合力越强,吸附阴离子的能力也越强,导致pHIEP越低。研究发现Mg-Al LDH(NO3)样品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等电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1.1.1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1.1.2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性能研究

1.1.3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应用研究

1.2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3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第三章 胶体粒子的制备和电性质研究

3.1 引言

3.1.1 胶体的电荷来源

3.1.2 双电层模型的发展

3.1.3 电动电位、电泳淌度和等电点

3.1.4 电势滴定法(PT法)测定零净电荷点和电荷密度

3.1.5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2 不同类型的LDH制备与表征

3.2.1 制备

3.2.2 LDH的化学组成、形貌和晶体结构表征

3.2.3 微电泳法测量LDH样品的电动电位(ζ)和等电点(IEP)

3.3 Mg-Al-NO_3LDH的电性质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电解质对Mg-Al-NO_3LDH等电点的影响

3.3.2.2 化学组成对等电点pH_(IEP)的影响

3.3.2.3 Mg-Al-NO_3LDH的电荷密度和零净电荷点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Mg-Al LDH溶胶聚集动力学与分形结构

4.1 引言

4.1.1 研究现状

4.1.2 基本理论

4.1.3 本章主要内容和意义

4.2 电解质对Mg-Al LDH溶胶聚集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和讨论

4.2.2.1 未发生特性吸附电解质诱发聚集

4.2.2.2 特性吸附电解质诱发聚集

4.2.2.3 ζ电势

4.2.2.4 颗粒间相互作用能

4.3 LDH溶胶中聚集体分形结构的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和讨论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萘普生/LDH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性能

5.1 引言

5.1.1 载药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5.1.2 药物(生物)/LDH纳米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5.1.3 本章主要内容和意义

5.2 离子交换法制备萘普生/LDH纳米复合物

5.2.1 实验部分

5.2.1.1 萘普生/LDH复合物的制备

5.2.1.2 释放速率的测定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不同类型LDH对萘普生的吸附曲线

5.2.2.2 pH值对LDH中萘普生吸附量的影响

5.2.2.3 萘普生/LDH复合物的结构

5.2.2.4 萘普生/LDH可控性释放

5.3 共沉淀法制备萘普生/LDH复合物

5.3.1 实验部分

5.3.1.1 共沉淀法形成萘普生/LDH复合物

5.3.1.2 萘普生/LDH复合物的表征

5.3.1.3 释放速率的测定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pH对萘普生/LDH复合物的影响

5.3.2.2 萘普生/LDH复合物的组成结构

5.3.2.3 萘普生/LDH复合物的TGA曲线

5.3.2.4 萘普生/LDH可控性释放

5.4 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17

相关论文

  • [1].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艾汉华.华中师范大学2008
  • [2].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碳纳米管杂化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 王辉.北京化工大学2010
  • [3].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催化生长碳基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璐.北京化工大学2010
  • [4].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氧化物的可控制备和应用研究[D]. 赵芸.北京化工大学2002
  • [5].LDHs/kaolinite分散体系流变学研究[D]. 戴肖南.山东大学2005
  • [6].镁铝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微晶的合成与应用基础研究[D]. 苟国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5
  • [7].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卤离子的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研究[D]. 吕亮.北京化工大学2005
  • [8].荷结构电荷层状物质的制备、界面电化学性能及药物载体应用研究[D]. 焦燕妮.山东大学2007
  • [9].蒙脱土、高岭土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Pb2+和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研究[D]. 张树芹.山东大学2007
  • [10].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药物插层纳米杂化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春霞.山东大学2008

标签:;  ;  ;  ;  ;  ;  ;  ;  ;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电性质、聚集行为以及药物载体应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