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广亲和保持系和恢复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广亲和保持系和恢复系

论文摘要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以其对目标基因快速和精确的选择为回交育种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水稻的广亲和性是一个复杂的性状,在以往针对广亲和性的育种中,对广亲和基因的选择都是通过测交鉴定的。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广亲和基因研究的深入,利用分子标记对广亲和基因进行辅助选择成为可能。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分子标记J15辅助选择培育具广亲和基因S5n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并通过测交鉴定广亲和性来测定该分子标记对广亲和基因S5n选择的可靠性,为选育广亲和品系提供一种快捷、准确的手段。其结果概括如下: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02428中的广亲和基因S5n导入到保持系珍5B中,并对BC1F1群体的部分单株进行了广亲和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广亲和基因S5n显著提高了籼粳杂种的育性,与对照组合(南特号/珍5B)F1的平均小穗育性相比,其遗传效应值分布在17.10%~20.86%之间。2、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将02428中广亲和基因S5n导入到SIR2622中,并对BC1F1群体的部分单株进行了广亲和性的鉴定和恢复力的鉴定。广亲和性鉴定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合(Balilla /SIR2622)F1的平均小穗育性相比,广亲和基因S5n的效应值分布在15.80%~22.74%之间。恢复力鉴定的结果表明,红莲(HL)型籼稻不育系粤泰A和野败(WA)型籼稻不育系天丰A测交F1的育性都得到了恢复,各测交后代的平均小穗育性基本都在80%左右,达到了一般杂交稻品种的结实水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 1.1.1 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
  • 1.1.2 籼粳杂种不育的原因与机制
  • 1.1.2.1 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产生的原因
  • 1.1.2.2 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遗传机理
  • 1.1.2.2.1 重复隐性配子致死模型
  • 1.1.2.2.2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 1.2 广亲和性的研究
  • 1.2.1 广亲和性的概念
  • 1.2.2 广亲和基因的研究进展
  • 1.3 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应用
  • 1.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原理及优越性
  • 1.3.2 分子标记在育种上的应用
  • 1.3.2.1 分子标记在质量性状育种上的应用
  • 1.3.2.2 分子标记在数量性状育种上的应用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技术路线
  • 2.3 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准备
  • 2.4 DNA 的提取
  • 2.5 PCR 扩增
  • 2.6 电泳和读数
  • 2.7 小穗育性考察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和分析
  • 3.1 亲本间多态标记的获得
  • 1F1、BC2F1 及测交 F1 群体分子标记检测'>3.2 BC1F1、BC2F1 及测交 F1群体分子标记检测
  • 1F1 群体广亲和性鉴定'>3.3 (02428/珍5B//珍5B)BC1F1群体广亲和性鉴定
  • 1F1 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3.3.1 南特号鉴定(02428/珍5B//珍5B)BC1F1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
  • 1F1 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3.3.2 Balilla 鉴定(02428/珍5B//珍5B)BC1F1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
  • 1F1 群体广亲和性鉴定'>3.4 (02428/SIR2622//SIR2622)BC1F1群体广亲和性鉴定
  • 1F1 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3.4.1 南特号鉴定(02428/SIR2622//SIR2622)BC1F1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
  • 1F1(02428/SIR2622//SIR2622)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3.4.2 Balilla 鉴定 BC1F1(02428/SIR2622//SIR2622)群体广亲和性的结果
  • 1F1 群体恢复性鉴定'>3.5 (02428/SIR2622//SIR2622)BC1F1群体恢复性鉴定
  • 2F1 群体农艺性状分析'>3.6 BC2F1群体农艺性状分析
  • 4 讨论
  • 5n 的遗传效应分析'>4.1 广亲和基因 S5n的遗传效应分析
  • 4.2 广亲和育种的意义
  • 4.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广亲和育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广亲和保持系和恢复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