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研究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研究

论文摘要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进行日常户外活动、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是村民社交与舆论的集中地。它涉及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是构建和谐乡村社会的重要场域。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刻影响下,苏南乡村社会逐步走向开放,并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基于道德伦理的乡土社会向基于现代契约的现代社会转型。自1978年以来的农村工业化的苏南模式,到1990年代的苏南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三集中,三置换”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苏南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随乡村社会转型而历经数次重构。以功能与形态演变的视角,历时性考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解析当前苏南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危机及其根源的基础上,从功能-形态互适、整体有机更新、生活世界合理化等相关理论的角度,探讨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策略。全文共分如下几个部分:汲取相关学者研究的思想精髓,融汇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学术视野,对苏南乡村公共空间演化及其重构进行探讨。首先,基于基本概念辨析与界定,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其次,基于历史的维度,以功能转型及其形态重构互动为视角,对苏南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与刻画,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讨乡村公共空间衰落的问题本质,总结归纳乡村公共空间内在生成的规律及其功能与形态之间的关系与特征,认为外部因素对农村生活世界系统的冲击,导致功能在其形式之下的流变,不断产生分离与重组(三次功能转型及形态重构)。再次,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构建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整体思路,通过参照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发展的机制,为“新形式”公共空间的重构提出相关策略并加以具体阐述。最后,以苏州渔家村为案,进行实证,并针对其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划重构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走向萧条: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日益衰落
  • 1.1.2 面临尴尬:当前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隐忧
  • 1.1.3 探索出路:功能转型及形态重构再思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 2.1 乡村公共空间界定
  • 2.1.1 公共空间界说
  • 2.1.2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辨析
  • 2.1.3 与相似概念的辨别
  • 2.1.4 乡村公共空间概念界定
  • 2.1.5 规划研究范畴界定
  • 2.2 乡村公共空间分类及内涵
  • 2.2.1 乡村公共空间的分类
  • 2.2.2 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特征
  • 2.3 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2.3.1 相关研究进展
  • 2.3.2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三次功能转型及其形态重构
  • 3.1 苏南乡村及发展概述
  • 3.1.1 苏南乡村社会
  • 3.1.2 乡村发展简顾
  • 3.1.3 公共空间变迁的分段化
  • 3.2 建国前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1949年前)
  • 3.2.1 传统时期乡村社会简析
  • 3.2.2 素朴的乡村公共空间
  • 3.2.3 功能与形态关系及特征
  • 3.3 计划时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1949-1976年)
  • 3.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时代背景
  • 3.3.2 乡村公共空间饱受钳制
  • 3.3.3 第一次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
  • 3.4 改革后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1976-2006年)
  • 3.4.1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社会
  • 3.4.2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逐步走向衰败
  • 3.4.3 第二次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
  • 3.5 新时期苏南乡村公共空间(2006年以来)
  • 3.5.1 新时期社会发展新动态
  • 3.5.2 新公共空间再造隐忧
  • 3.5.3 第三次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重构整体思路
  • 4.1 理论基础架构
  • 4.1.1 功能-形态互适
  • 4.1.2 空间自组织演化
  • 4.1.3 功能新陈代谢
  • 4.1.4 整体有机更新
  • 4.1.5 交往生活世界
  • 4.2 重构基本原则
  • 4.2.1 乡土性原则
  • 4.2.2 适应性原则
  • 4.2.3 多样性原则
  • 4.2.4 生活性原则
  • 4.3 基本价值目标
  • 4.3.1 塑造公共景观,环境优先
  • 4.3.2 注重功能复合,提升活力
  • 4.3.3 崇尚自由公正,以人为本
  • 4.3.4 培育交往机制,合理和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策略探讨
  • 5.1 乡土的真实性传承
  • 5.1.1 文化活动的延续
  • 5.1.2 制度活动的传承
  • 5.1.3 日常活动的再组织
  • 5.2 功能的适应性重组
  • 5.2.1 旧功能体剔除
  • 5.2.2 新功能体植入
  • 5.2.3 功能适宜性复合
  • 5.3 形态的多样性塑造
  • 5.3.1 功能诉求外化
  • 5.3.2 结构布局优化
  • 5.3.3 公共设施配套
  • 5.3.4 景观环境设计
  • 5.4 交往的生活化回归
  • 5.4.1 弥合裂痕
  • 5.4.2 描摹特质
  • 5.4.3 文化隐喻
  • 5.4.4 生活世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苏州渔家村为例
  • 6.1 渔家村概况
  • 6.1.1 渔家村基本概况
  • 6.1.2 渔家村历史文化
  • 6.2 渔家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调查
  • 6.2.1 渔家村基本现状特征
  • 6.2.2 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
  • 6.3 渔家村公共空间复兴重构策略建议
  • 6.3.1 适应功能转型,创造活力
  • 6.3.2 多样形态重构,优化景观
  • 6.3.3 引导文化建设,延续乡土
  • 6.3.4 淡化市场行为,回归交往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