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审视与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审视与探究

寿小华浙江省嵊州市鹿山街道新市中学

《历史与社会》课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但要真正达到该课的这一目标,难度较大,它需要我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创造性地使用现行教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掀起它的“盖头”来,对它作一番深入地审视和探究。

一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可以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索与思考的心理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热爱研究、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巧妙创设“问题情景”,在学生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使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问题。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创设情境

教育学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鲜活的问题,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气象万千》中关于季风形成原理时,教师说:“同学们,老师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现两种奇怪的现象,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大家愿意吗?”同时出示两幅画面(两盆沙子和水在白天、夜晚温度不同的现象)。问:“从这两幅图中,太阳照射下,沙子和水哪个烫?夜晚,两者哪个温和?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很容易提出:同一盆沙子,为什么白天和晚上温度会不同?为什么晚上的水的温度要比沙子温和等问题。

2.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得出新问题,从而确定探究方向。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请三位有表演能力的同学扮演曹操、刘备、孙权,课前要求他们阅读有关书籍,回忆模仿电视扮演中的形象。课堂中,三位“演员”结合课本中的曹操统一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时间、三国的经济等知识点,时而用生动、形象的行动表演,时而进行幽默风趣的对话,时而用亲切的语言向学生提问,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热烈,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同学们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不断地向三位“演员”提出问题:“曹操你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挟了天子就能获得政治优势?”“你在官渡之战中能威风大振,统一北方,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却一败涂地了呢?”学生参与率增加,这既发挥了部分学生的特长,又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热情,并且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同时,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集中到探究要解决的问题上。

二引领学生讨论、辩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讲解式的,而应是假设式的。让学生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自己去体验,把问题整理就绪。社会课堂中,讨论、辩论是实施假设和猜想较好的探究方式。以学习《西安事变》为例,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就张、杨该不该发动事变,该怎样解决,是杀蒋,还是放蒋,张学良该不该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通过掌握的史实,结合自己的情感、智慧,充分发表观点。最后双方的集合点是:都敬佩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人格,赞同国共合作。辩论会创设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益处。

讨论、辩论有时是在学生的猜想和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跨越,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给学生再创情景、提供机会,使学生经历这一过程;(2)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以保护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3)这个环节要强调学生的集体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集体的智能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

三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1.制造悬念,拓展思维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作深入地探究。仍以《三国鼎立》这一内容为例,如何评价曹操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曾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但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个悬念,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认识,重新去观察、分析这个人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评价。我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书籍和搜集资料,对历史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经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后,学生自己悟出一个道理,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要树立唯物史观,要考虑特定的历史背景,确定评估标准,防止以偏概全,并且要克服英雄史观。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曹操在历史上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虽有过失,但总的说来,是功大于过的英雄。这类探究活动还可以用于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

2.教师亲自介入探究活动全过程

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要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策略;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作为新的哲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同时,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收集资料、将理论与史实结合的探究过程之后,初步作出自己解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初步得出的结论,使个人的探究活动、探究方法成为集体的财富,使学生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适时、适度的引导不容忽视,引导学生敢提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灵感,促进建构新的知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如果这样的程度不容易达到,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同样可以进行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融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探究活动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

《历史和社会》学科,在创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事关学生的和谐发展及人文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根据本学科特定的要求,开展“启迪、引领、激发”的探究性活动,《历史和社会》教学的“盖头”一定会被高高掀起。

标签:;  ;  ;  

探究性学习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审视与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