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地震动态响应及稳定性复核研究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地震动态响应及稳定性复核研究

论文摘要

在施工期间,稳定性分析成果表明水库在运行条件下,紫坪铺坝前堆积体在遭遇Ⅶ度地震时稳定性系数仅为1.001~1.005,前缘稳定性系数小于1。为了提高堆积体的安全度,采取了堆碴反压前缘坡体的措施进行治理。汶川地震后,堆积体前缘坡体发生了变形,但整体稳定性良好。由于库岸边坡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研究该堆积体的地震响应机制,并复核其稳定性。本文以“紫坪铺坝前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震前震后堆积体的变形进行分析;通过FLAC3D软件对地震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震后实际监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再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复核,具体内容及成果如下:(1)地震前,水位计、渗压计和倾斜仪测值稳定,坡体处于稳定状态。5.12汶川地震之后,堆积体灯盏坪前缘发生三处小规模地表崩塌。地震之后,各测斜孔位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孔口附近。汶川地震导致堆积体覆盖层界面与基岩产生了错动,错动面以上坡体的变形量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地震导致堆积体产生了一定的变形,但是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2)鉴于汶川地震后坡体实际稳定状况与前期研究成果不一致,我们对堆积体的参数进行反分析,计算出合理的C、Φ值提供给数值模拟和稳定性分析。动态数值模拟过程显示,施加动荷载初始阶段,该坡体的地震动力响应较为明显,随着持续的振动,地震响应减弱。坡体没有出现位移突变或剪应变增量集中区贯通等可能失稳的现象。监测点水平加速度在地震初始时刻响应也较为强烈,同时,高高程的监测点的加速度响应比低高程的监测点的响应强烈的多,加速度放大系数明显。高程较高的监测点比低高程的监测点位移值更大,这个说明了地震响应的高程效应。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发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无论是天然工况还是施加地震动荷载情况下,测得位移量值都比较接近,模拟值略小于实测值。(3)选取堆积体两个纵剖面进行稳定性复核,运用极限平衡法,综合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堆积体经过前缘堆碴反压治理后,在自重状态整个坡体及前缘坡体稳定性均良好。天然加地震工况坡体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蓄水状况下,坡体稳定性良好。蓄水状态下加Ⅷ度地震工况,堆积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蓄水加Ⅸ度地震时,坡体整体稳定性降低,稳定性系数均在1.1以下,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复核结果表明,坡体在蓄水加Ⅸ度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虽然实际情况汶川地震后坡体并没有失稳,但是坡体变形较大,复核结果与实际情况较相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堆积体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1.2.2 堆积体静力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堆积体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堆积体变形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坝前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条件
  • 2.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
  • 2.2 地形地貌与工程分区
  • 2.3 地层岩性与成因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5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2.6 前期稳定性分析成果与工程处理
  • 第3章 强震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的监测分析
  • 3.1 监测仪器布置
  • 3.1.1 测斜孔的布置
  • 3.1.2 渗压计的布置
  • 3.1.3 水位计的布置
  • 3.2 震前监测成果分析
  • 3.2.1 地表巡视
  • 3.2.2 地下水水位变化
  • 3.2.3 内部变形
  • 3.2.4 蓄水期监测成果与前期成果对比
  • 3.3 震后浅表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3.3.1 局部崩塌与地表裂缝
  • 3.3.2 地表变形破坏特征
  • 3.4 震后坡体内部变形特征分析
  • 3.4.1 固定测斜仪监测成果
  • 3.4.2 倾斜仪监测成果
  • 3.5 震后堆积体地下水动态分析
  • 3.5.1 水位计观测
  • 3.5.2 渗压计观测
  • 3.6 小结
  • 第4章 强震条件下堆积体动力响应分析
  • 4.1 参数反演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1 建模思路
  • 4.2.2 建立模型
  • 4.2.3 参数取值
  • 4.2.4 边界条件
  • 4.3 初始状态下数值模拟
  • 4.3.1 纵 I-I 剖面模拟成果分析
  • 4.3.2 纵Ⅱ-Ⅱ剖面模拟成果分析
  • 4.4 强震作用下数值模拟
  • 4.4.1 动力计算模型相关因素
  • 4.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 模拟成果与监测成果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堆积体震后稳定性复核
  • 5.1 堆积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 5.2 堆积体稳定形迹算
  • 5.2.1 计算模型的确定
  • 5.2.2 计算工况
  • 5.2.3 计算参数
  • 5.2.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2.5 评价分类标准
  • 5.3 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 5.3.1 计算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某高速公路古滑坡堆积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J]. 岩土工程技术 2019(06)
    • [2].汶马高速公路千枚岩堆积体岩块定向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20(01)
    • [3].基于Linear Cohesion模型的含水堆积体滑坡过程数值模拟[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01)
    • [4].含石量和坡度变化对土石混合堆积体的动力响应及失稳的影响[J]. 地震地质 2020(01)
    • [5].长条状富水堆积体滑坡处治[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03)
    • [6].某错落型堆积体滑坡综合治理研究[J]. 交通科技 2020(02)
    • [7].汶川县雁洛大型堆积体特征及成因[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04)
    • [8].甘草村古滑坡形成机制及堆积体稳定性分析[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09)
    • [9].公路工程崩塌型堆积体临界剪出长度计算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20(08)
    • [10].降雨条件下某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J]. 人民珠江 2019(11)
    • [11].川藏高速公路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5)
    • [12].碎屑流模型试验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 [13].风干堆积体边坡地震响应的动力离心模型试验[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9)
    • [14].滑坡堆积体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研究[J]. 红水河 2016(05)
    • [15].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J]. 四川水力发电 2014(06)
    • [16].降雨条件下某滑坡堆积体稳定性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7].赣北地区工程堆积体侵蚀水动力机理研究[J]. 水力发电学报 2015(11)
    • [18].汶川县芤山村古堆积体特征及成因分析[J]. 城市地理 2017(06)
    • [19].大型堆积体岩土力学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S2)
    • [20].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争岗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21].西南地区某水电站右岸崩塌堆积体稳定性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6(02)
    • [22].果多水电站库区加赛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及应对措施研究[J]. 珠江水运 2019(23)
    • [23].暴雨及久雨作用下东岭信滑坡堆积体的渗流特性及稳定性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4].降雨型堆积体滑坡渗流稳定性研究进展[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04)
    • [25].大渡河中游某古冰水堆积体降雨入渗特征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04)
    • [26].库水作用下青杠坪滑坡堆积体变形演化趋势[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27)
    • [27].梨园水电站念生垦沟堆积体变形规律研究[J]. 云南水力发电 2018(05)
    • [28].不同密实度条件下泥石流沟侧岸堆积体破坏过程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9(05)
    • [29].堆积体成因机制及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8(02)
    • [30].溪洛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变形与防灾探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05)

    标签:;  ;  ;  ;  ;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地震动态响应及稳定性复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