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王羲之家族的历史因素

影响王羲之家族的历史因素

王羲之故居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琅玡王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段,历经发端、兴盛和低谷,不仅与自身的积极努力和家族团结相关,更与魏晋时段的历史政治现状密切相关,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中,影响家族生存发展更加复杂,但琅玡王氏秉承家族文化,不仅在政治上,在文化艺术上也获得很大赞誉。

关键字:王祥,王览,王衍,八王之乱

王羲之所生于的琅玡王氏家族,在历史上兴盛始端王祥,再前追溯到的王吉虽然有着重要作用,真正开始作为权臣和家族的全面兴起,还是在东汉的末年的王祥。王氏家族兴盛直到南北朝,此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和家族的努力,使琅琊王氏成为历史上显贵门阀士族。

一、显名与发端

在东汉时值天下大乱,王祥带着弟弟王览避乱,隐居二十多年,因孝为名,不受州郡的征召。延康元年(220年),徐州刺史吕虔召王祥任州别驾,坚决辞让不任,经弟弟劝说才应召。到任时盗寇四处横行,王祥率领士兵讨伐盗寇,推行政令教化。后举为秀才,经多次升迁,任大司农。王祥在经魏晋之变中,不断升迁,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拜为太保,封睢陵公。王祥因为年老疲倦,多次请求逊位,司马炎不许。泰始四年(268年),王祥病重,留下遗嘱: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该遗嘱也成为琅玡王氏的家训。

王祥其弟王览,在王祥为官后,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等。王祥去世后,转太中大夫,后告老还乡。

在魏晋历史大背景下,王氏兄弟在动荡的年代,依靠自己的孝名和仁行,不断进爵加封,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险过八王之乱

西晋建国不久,由于晋惠帝痴呆及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了为争夺中央政权皇族内部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以后的近三百年的动乱。当然王氏家族受其影响自然也在其中,比较幸运的是,八王之乱最终胜利的是东海王司马越,正是王氏家族依附的皇族。内乱期间,王氏家族最显名的是王衍,虽然诟病较多,但对于王氏家族大进一步发展及东晋建立的预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衍作为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其祖父为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在青龙元年,轲比能联合另一部落首领步度根叛并州。青龙三年(235年)当轲比能叛乱时,王雄派剑客韩龙除掉轲比能。从此鲜卑各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曹丕称赞曰:“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姿。”可见王雄具有极高的战略战术智慧。

王衍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常把自己比作子贡,再加上他的声誉名气很大,为世人所倾慕。他精通擅长玄理,专门谈论《老子》、《庄子》。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人士,都很仰慕他,称他为"一世龙门"。王衍接连担任显要职务,很多年轻求仕的人,没有不仿效他的。凡被朝廷进用的官员,都认为他应该做士族的首领。但他崇尚浮华放诞,又被许多人赞同,因此成为了世间风气。步入仕途后,历任黄门侍郎、中领军、尚书令、尚书仆射等职。光熙元年(307年),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

王衍在历经八王之乱时,险象环生,在处理诸多事务时,遭到后人议论。一是王衍的女儿是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妃子,司马遹被贾后诬陷时。王衍惹祸上身,于是上表请求解除婚约。贾后被废黜后,有人上书弹劾王衍,说:"王衍给司徒、梁王司马肜写信,抄录呈送皇太子亲手写给妃子以及王衍的信函,陈述被诬陷的经过。梁王等人拜读后,深感文词语言非常诚恳感人。而王衍身为大臣,应该进行议处责论。太子既被诬陷而获罪,王衍却不能拼死坚持正义,竟随即要求离婚。他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函之后,收藏起来并不示众,一心只想苟且偷生,避免灾祸,完全没有忠诚正直的操守,必须给予公开谴责,以勉励直臣的气节,应该把他监禁终身。"惠帝表示同意,但并没有实行。二是永嘉五年(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奉其灵柩返回东海国,途中为石勒俘获。王衍与石勒交谈时,推脱责任,劝其称帝,石勒大怒,将其与西晋旧臣一同活埋,年五十六。

但王衍在位时,十分注重家族,面对纷繁变乱的局势,如何家族生存下去,不仅在政治上培养家族人员,成就了后来的王导、王廙,更在地方军政上,做好了安排,王澄为荆州刺史,王敦为青州刺史,青州和荆州为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形成了稳固的内外朝政,为“王与马公天下”开创了基础。

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大肆杀戮朝臣。王衍素来轻视司马伦,王衍便装作颠狂杀死奴婢而免于出来任职。当然也有孙秀的照顾,孙秀曾是琅邪郡的小吏,请求乡里名流为他品评。王衍开始不想允诺,听从了王戎的建议为他品题,后孙秀对王衍比较感恩。

齐王司马冏专断大权,任意行事,公卿见到他都下拜,唯有王衍长揖不拜,因此得罪司马冏,托病辞官。

与王衍同的还有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有名的故事是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王戎最初世袭其父的爵位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仕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咸宁二年(276年),出任荆州刺史,因为派遣下属私建院宅被论罪,应该被罢免,武帝下诏允许赎罪处理。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

永康元年(300年),司马伦起事,囚禁贾后,诛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頠、侍中贾谧等人,王戎因嫁女与裴頠而被连坐免官。

太安元年(302年)司马冏问王戎如何应对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等的讨伐,王戎认为自诛赵王伦、拥惠帝以来,赏罚失当,朝野多有怨言。建议司马冏撤回封国。遭到谋臣葛旟怒斥:“赵庶人司马伦听任孙秀,改易天日,当时天下议论喋喋不休,却没有谁敢首先倡导。明公冒着箭矢危险,亲自披挂甲胄,冲锋陷阵,才有今日。论功行封,事多未能周遍。三台采纳谏言不体恤王事,封赏还报迟延,责任不在明公之府。谗言叛逆,理当诛讨,假造伪书,让公免职回家。汉魏以来,王侯免职回家哪有能保全妻子儿女的呢?持这种议论的人可以斩首。”群臣惊惧,王戎假装服寒食散药力发作,跌倒在厕中,才免去一死。

永安元年(304年),司马越奉惠帝北征司马颖,王戎等百官随行。在荡阴大败,惠帝身中三箭,侍中嵇绍遇难。王戎随惠帝及群臣被司马颖挟持至邺城。八月,司马颖被安北将军王浚击败,王戎又随惠帝被司马颖挟持至洛阳。不久,张方劫持惠帝及司马颖西入长安。王戎出奔郏县去世。

在八王之乱中,王戎、王衍都是历经多次风险,最终得以保全家族,为东晋的兴盛留下政治军事基础。

三、王与马公天下

从西晋的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西晋走向终亡,由于琅玡王氏的早期经营,司马睿建立东晋,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琅玡王氏家族王导、王敦的支持。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王敦总掌兵权,专任征伐。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为“仲父”,历经元、明、成三朝,地位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用“惶恐言”、“顿首言”之类。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成帝都要起立相迎。

琅玡王司马睿与王导情同挚友,永兴二年(305年),司马睿出镇下邳,迁安东将军,王导为安东将军司马,军事谋划由王导主政。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镇建业。琅玡王氏家族相随南渡。在西晋灭吴时,南方士族被排斥,在南方建立政权,收复人心,王导下了很大的力气。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攻破,晋怀帝被俘,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难的有十分之六、七,王导劝司马睿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后,任命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不久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管江南诸军事,又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

王敦比王导入仕早,历经了八王之乱,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废太子司马遹,送许昌幽禁,严禁东宫官属送行。王敦却违反禁令路侧送行,被收捕入狱。司马睿登帝位以后,削弱王氏势力,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借口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戴渊、刁协等,刘隗逃奔石勒。致使王导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后王敦得势,任王导为尚书令。王敦计谋篡夺政权换主,王导坚决反对。第二年,司马睿忧愤而死。王敦之乱被讨平后,王导被晋封为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之职依然如前。

王与马共天下,最终的结果是琅玡王氏由盛转衰,不管王敦起兵,还是不起兵,作为第一大族都是皇帝所忌惮的,由于王导与王敦及时的分裂,琅玡王氏大部分家族得以保存,但是军权遗失,自此王氏开始了走向普通贵族。

四、家族渐落

王导之后,东晋战争频发,纷乱不断,王氏家族也没有再出现王衍、王导的重臣,也没有在家族中出现中心人物,不管是个人努力,还是时局变化,历史上被人评论最多的是王羲之、王献之所代表的书法文化高峰。

琅玡王氏是书法世家,当家族式微后,书法作为家传开始凸显。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在仕途上由于父亲的原因很少得到家族的庇荫,主要依靠岳父郗鉴和自己的名望,但是并不顺畅,最后誓墓辞官。也许也是这种政途不顺,有更多的思考在书法上,成就一代书圣。王羲之起家较晚,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稽内史、右将军。在政务上多有折奏,但基本无效,每次征调朝廷不受。

同样,王导的第三子王洽,也诸子中声名最大,历官至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王洽自幼聪慧好学,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王羲之评价:“弟书遂不减吾。”

在王羲之辈只有王彪之升任高官,但也是时间不长,加上年老,无法再恢复到王导、王衍时的家族盛况。王彪之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后升任尚书郎,历任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职。兴宁三年(365年),桓温移镇姑孰,只有王彪之不向桓温示好,借口称会稽郡山阴折布、米未按时到达,免去会稽内史。离职前,因赦免郡中获罪被贬的人,被押送至法司治罪,恰逢朝廷赦免,仅被降为尚书。桓温死后两个月,王彪之升任尚书令,与谢安一同执掌行政,但不久病重。

随着东晋走向末年,政权纷乱加剧,王氏家族有一部分人,死于了战争,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家族中寿命明显缩短,这与琅玡王氏信奉天师道和服食五石散有极大的关系,从魏晋时期的何晏开始,由于服用五石散而导致瘫痪、甚至致死的名人实在不少,晋代的重臣裴秀、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都因服用五石散致死,而晋代学者皇甫谧更是因此落下残疾。《晋书·王羲之传》就记载: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然而,也看到王羲之留存至今的书帖中,说出吃五石散后留下的后遗症:“吾服食久,尤为劣劣”,“烦不得眠”,“食至少”,“大吐”,“沉滞兼下”,导致服食五石散后一身的病。这种状况在王氏家族流传,导致家族寿命缩短。

王献之之辈也无力挽回王氏家族的衰落,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王献之因长期服散致疾,为避娶新安公主,又曾灸足,导致落下后遗症。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被立为皇后。与王献之同辈的还有许多,多以书法著称。

纵观琅玡王氏家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段,历经了有发端、兴盛到走向了低谷,与魏晋时段的历史政治现状密切相关,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中,家族无法孤立的生存,必须依附在朝政之上,加之琅玡王氏自身的积极努力和家族团结,成就了琅玡王氏,不仅在政治上,在文化艺术上也获得了很大的荣誉。

参考书目

[1]唐张怀瓘.书断[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标签:;  ;  ;  

影响王羲之家族的历史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