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位势的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量测度研究

基于知识位势的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量测度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间技术合作与技术创新联系的测度、企业间人才流动带动知识流动的测度、利用无形资产在某个企业产生的收益来测度都是企业和学者们关注的知识测度方法。研究企业创新网络的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增长规律,制定有效的知识流动策略,对于提高知识在主体间的流动速度和效率,增强高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保持网络的良性循环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知识位势是主体由其具有的知识禀赋而拥有的持续竞争力。对企业主体知识位势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从微观上揭示知识在网络中的变化、发展以及最终实现创新的整个过程,而且可以更加明确地反映出技术创新对培养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正是借鉴国内外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成果及经验,采用物理中学的位势理论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内在机理,识别网络中知识流量的成因,并对两个关键影响因素,即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加以探讨,构建基于知识位势的知识流量测度模型,借助系统仿真,得出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量与知识位势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探索知识位势是如何决定了网络主体知识存量和流量的增长,得到的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意义,对加快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策略的制定,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知识位势理论
  • 2.1.1 知识位势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 2.1.2 知识位势的维度及相互作用
  • 2.1.3 知识位势与知识场
  • 2.2 关于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
  • 2.2.1 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
  • 2.2.2 企业创新网络的分类
  • 2.2.3 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
  • 2.2.4 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述评
  • 2.3 知识管理理论
  • 2.3.1 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 2.3.2 知识流动
  • 2.3.3 关于知识流量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知识位势变动对知识流量的影响机理
  • 3.1 知识流动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 3.1.1 知识主体
  • 3.1.2 知识特性及流动渠道
  • 3.1.3 知识场
  • 3.1.4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 3.2 主体间知识转移的博弈分析
  • 3.2.1 知识接收方无知识创造时的知识转移
  • 3.2.2 知识接收方进行知识创造时的知识转移
  • 3.3 主体的知识位势变动分析
  • 3.3.1 不含知识创造时的知识位势变动
  • 3.3.2 考虑知识创造时的知识位势变动
  • 3.4 知识位势对主体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 3.4.1 知识位势对主体吸收能力的影响
  • 3.4.2 知识位势对主体创新能力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量的测度模型
  • 4.1 技术准备
  • 4.1.1 主体知识的矩阵表示
  • 4.1.2 知识源知识的分离
  • 4.1.3 网络上知识流动的路径
  • 4.2 建模思路
  • 4.2.1 知识流动的两阶段
  • 4.2.2 相关前提
  • 4.3 模型构建
  • 4.3.1 双主体间的知识流量测度模型
  • 4.3.2 多个主体的知识流量测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量测度的模型仿真
  • 5.1 相关仿真研究现状
  • 5.2 仿真工具NETLOGO简介
  • 5.3 参数设定
  • 5.3.1 网络初态的建立
  • 5.3.2 基本参数的设定
  • 5.3.3 终止条件的设定
  • 5.3.4 仿真方案设计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方案1分析
  • 5.4.2 方案2分析
  • 5.5 相关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带位势的弱F-调和映照的单调公式[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位势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量化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4(02)
    • [3].产业位势、社会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创新意愿积极性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4(10)
    • [4].产业位势与社会资本耦合——怎样给高创业导向企业带来成功?[J]. 科学学研究 2012(10)
    • [5].基于知识位势的员工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05)
    • [6].竞争位势与竞争优势——对世界500强近13年的观察[J]. 价值工程 2008(07)
    • [7].一类临界位势非线性椭圆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04)
    • [8].网络位势对集群企业知识扩散与创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2(06)
    • [9].位势负载机构变频调速关键技术的探讨[J]. 港口装卸 2009(02)
    • [10].企业位势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探讨[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 [11].全球创新位势:地图、演化与跃迁[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10)
    • [12].含位势的非线性双调和方程解的存在性[J]. 池州学院学报 2017(03)
    • [13].企业位势理论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08(08)
    • [14].位势负载的电气模拟分析[J]. 实验室科学 2008(06)
    • [15].技术多元化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影响——网络位势的调节效应[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4)
    • [16].位势井在3个非线性源项波动方程中的应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17].基于知识位势的研发团队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 2012(12)
    • [18].基于知识位势的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10)
    • [19].负向等谱4位势Ablowitz-Ladik方程的类有理解[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20].一类带强制位势的二阶Hamilton系统的同宿轨的存在性(英文)[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21].知识位势、隐性知识分享与科研团队激励[J]. 科研管理 2012(04)
    • [22].二维位势问题快速多极虚边界元解[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23].网络内企业位势跃迁速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6)
    • [24].二维各向异性位势薄体问题的虚边界元法[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25].二维薄体结构位势问题的虚边界元法[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6].二维位势问题的快速多极展开式[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24)
    • [27].一类含有位势的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解的爆破[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28].无线多跳网络基于位势博弈的传输调度方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03)
    • [29].位势问题的杂交有限元算法研究[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1(01)
    • [30].非线性Klein-Gordon方程解的爆破[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标签:;  ;  ;  ;  

    基于知识位势的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流量测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