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理学研究

张栻理学研究

论文摘要

宋代作为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学术繁盛、人才辈出的重要时期,注重对儒家原始精神的弘扬,对佛道强烈挑战的回应,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着宋代之后近七个世纪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潮——理学。理学滥觞于中唐以后,萌生于北宋仁宗晚年(嘉祜)到神宗初年,从仁宗庆历前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崛起开始,经过熙宁、元丰年间北宋五子(周、程、张、邵)的开拓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并使之初具规模;宋室南渡后,更加广泛传播,蔚为大观,至理宗时期,理学终于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史千余年的学术流派。张栻是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著名的理学家。他秉承深厚的家学渊源,承袭正统的理学思想,以格物穷理为目的,以内圣外王为旨归,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理学的诸多问题,建立了独树一帜的理学思想体系。他在本体论上将形上本体与内在心性相互贯通,既致力于形上基础之确立,又注重身心性命之有力开拓,从而建构了体用一源,异取同体的太极、道、性、理、心等多重本体范畴相贯通的宇宙本体论体系。在人性论上,张栻改变了传统儒家始终把“性”严格限制在人的本性范围之内的说法,提出人性与物性皆善的观点,保证了性善的纯粹至上性。在工夫论上,张栻以敬沟通天人,作为道德实践之可能实现的重要途径,贯通未发已发、察识涵养的修养工夫。先提出了先察识后涵养,再进而发展到察识、涵养并重,以居敬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体系。在知行观上,张栻在与朱熹等人的相互论学中,提出了知行互发、重在力行,由知到行,再达于真知的知行学说。张拭不仅以“无所为”和“有所为”区分义利,其义利之辨更具有援天理人欲以论义利的思想特色,从天理人欲互相包容、统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的独特理欲观。同时作为理学大家,张栻发扬儒家的经世传统,慨然以追述孔孟之道为务,将道、学、治贯通一气,道德与功业、内圣与外王系于一线,在地方上“护养邦本”、抗金复疆、经邦治国,使儒家真精神得以复兴。为了捍卫、回护理学道统,张栻还以安身立命的仁学精神,积极批判佛老的“异端邪说”,倡明儒学力行的精微大义,躬行实践,经世致用,阐扬了理学体用一源、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质,对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和理学的丰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因为其英年早逝和内部体系的矛盾未能解决等原因,张栻的理学思想在其身后式微,但他博采众长,不囿于成见,经世致用的理学精神却源远流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思想背景与学术源流
  • 第一节 张拭成学的文化背景
  • 一、儒学复兴的学术背景
  • 二、张栻成学的文化背景
  • 第二节 承继正统的学术源流
  • 一、浸润家学(1133-1164)
  • 二、师事正统(1142-1161)
  • 三、研习义理(1165-1174)
  • 四、践履道学(1175-1180)
  • 第二章 相容并蓄的理学体系
  • 第一节 异取同体的本体之思
  • 一、太极混沦,生化之根
  • 二、所谓天者,理而已
  • 三、天命之谓性,万有根焉
  • 四、心为万物之主宰
  • 五、同体异取,体用一源
  • 第二节 性无不善的性体论
  • 一、性无不善
  • 二、气禀有异
  • 三、化而复其初
  • 第三节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
  • 一、先察识后存养
  • 二、存养省察并进
  • 三、居敬穷理互发
  • 第四节 相须互发的知行观
  • 一、知先行后
  • 二、知行互发
  • 第五节 同行异情的义利之辨
  • 一、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 二、无为、有为,义利之分
  • 三、义为王道之本,利为霸道之故
  • 第三章 开物成务的经世特质
  • 第一节 通经致用的活水源头
  • 一、通经致用的儒家传统
  • 二、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
  • 第二节 经世性格的具体展现
  • 一、"体用一源"的经世基础
  • 二、"道德性命不外乎日用之实"的践履工夫
  • 三、"学贵力行"的治学方法
  • 第三节 治国济民的治世理想
  • 一、"护养邦本"的经世情怀
  • 二、抗金复疆的务实主张
  • 三、经邦治国的实政功业
  • 四、内圣外王合一并重的经世特征
  • 第四章 排佛继圣的卫道精神
  • 第一节 拒斥异端的立道宗旨
  • 一、佛学渊源
  • 二、佛教义理批判
  • 三、佛教伦理批判
  • 第二节 安身立命的仁学精神
  • 一、仁学之发展演变
  • 二、仁学之主要内容
  • 三、张栻与朱熹之"仁说"辩论
  • 第三节 传道求仁的担当意识
  • 一、对儒家经典的重视
  • 二、对理学先贤的推崇
  • 三、对仁义道学的传播
  • 第五章 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 第一节 张栻的历史地位
  • 一、发展了宋代理学的理论体系
  • 二、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地位和规模
  • 三、影响了当时学者的学术发展
  • 四、在政治领域的贡献
  • 第二节 张栻对后世的影响
  • 余论 张拭理学身后式微的原因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张栻籍属考[J]. 文史杂志 2020(01)
    • [2].《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简介[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9(03)
    • [3].张栻的仁说及仁与爱之辨[J]. 学术月刊 2017(06)
    • [4].题张浚张栻父子墓[J]. 老年人 2020(02)
    • [5].张栻教育哲学论略——以明伦教育为核心[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6].张栻“太极”即“性”说辨析[J]. 中国哲学史 2016(02)
    • [7].由心的出入问题反思张栻之学的式微[J]. 中国哲学史 2016(03)
    • [8].“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综述——纪念张栻诞辰880周年[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9].张栻仁学的发展[J]. 湖湘论坛 2008(01)
    • [10].“东南三贤”之张栻的教育特色考究[J]. 兰台世界 2014(33)
    • [11].论张栻理学体系的逻辑结构[J]. 中国哲学史 2014(02)
    • [12].“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会议综述[J]. 船山学刊 2014(01)
    • [13].张栻:一天查办十四个贪官的南宋政治家[J]. 文史天地 2014(10)
    • [14].张栻论“中”与“性”[J]. 中华文化论坛 2018(09)
    • [15].张栻君子范畴内涵的理学体系解析[J]. 中原文化研究 2018(06)
    • [16].岳麓书院寻访(下) 张栻教育思想的逻辑系统[J]. 上海教育 2018(36)
    • [17].南宋理学三贤:朱熹、张栻与吕祖谦[J]. 朱子学刊 2009(00)
    • [18].张栻后代辨析[J]. 宋代文化研究 2009(02)
    • [19].张栻的“性善”论说[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0].略论张栻教育思想[J]. 湘潮(下半月) 2011(05)
    • [21].“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1)
    • [22].张栻《太极图说解义》新辑[J]. 宋代文化研究 2011(00)
    • [23].《张栻集》(全二册)[J]. 出版人 2018(02)
    • [24].张栻以心论史说[J]. 中国文化研究 2012(03)
    • [25].张栻书院教育对中国师范教育的贡献摭谈[J]. 兰台世界 2014(28)
    • [26].张栻的理学思想及其学记创作[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3)
    • [27].论张栻的文学观与其文学风貌[J]. 湘南学院学报 2019(04)
    • [28].张栻:记取湘中最佳处,橘花开时香满城[J]. 老年人 2013(12)
    • [29].张栻知静江府的心态观察与视像重构[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6)
    • [30].论张栻的孝道思想[J]. 中国哲学史 2018(02)

    标签:;  ;  ;  ;  ;  

    张栻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