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影响研究

“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切入,在分析科学传统影响因素,梳理新中国科学传统形成与演进过程,探索了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基础、演进阶段及其内涵和特点上,分别从价值积淀、科研路径和组织管理等三个方面考察了“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塑造的作用,指出“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塑造了新中国的科学组织传统与科学研究传统,并对改革开放以后的重大科技项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科学传统内涵的研究
  • 1.2.2 有关两弹一星工程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与演进
  • 2.1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基础
  • 2.1.1 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是新中国科学传统形成的文化基础
  • 2.1.2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是新中国科学传统形成的思想资源
  • 2.1.3 军工传统与冷战格局是新中国科学组织传统形成的客观背景
  • 2.2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演进阶段
  • 2.2.1 1949~1977 年:新中国科技的奠基与科学传统的成形
  • 2.2.2 1977~1995 年: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调适与科学传统的积淀
  • 2.2.3 1995 年至今: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跃升与科学传统的升华
  • 2.3 新中国科学传统的主要内涵
  • 2.3.1 爱国济民、经世致用、进取超越的科学价值传统
  • 2.3.2 计划性与市场化、法制化相结合的科研传统
  • 2.3.3 项目牵引、服务大局、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传统
  • 第三章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价值积淀
  • 3.1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爱国情怀
  • 3.1.1 科学家的爱国情感
  • 3.1.2 传统文化对新中国科学家爱国精神的影响
  • 3.1.3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感
  • 3.2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致用取向
  • 3.2.1 科学家的科技价值观
  • 3.2.2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科技价值观
  • 3.2.3 “致用”是两弹一星科学家研发过程中的创新动机
  • 3.3 “两弹一星”工程研发主体的进取精神
  • 3.3.1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 3.3.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3.3.3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 3.4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3.4.1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 3.4.2 “两弹一星”精神的推广宣传与继承
  • 3.4.3 新时期“两弹一星”精神的创新发展
  • 第四章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科研路径
  • 4.1 借鉴与改造欧美科学传统与苏联科学模式
  • 4.1.1 对欧美科学技术方法传统的吸收
  • 4.1.2 对苏联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借鉴
  • 4.1.3 吸收和借鉴基础上的更生和再造
  • 4.2 立足现实、尊重规律、自主创新的路径
  • 4.2.1 立足国情,谋求发展
  • 4.2.2 科学求实,自主创新
  • 4.3 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认知模式相结合的研究传统
  • 4.3.1 科学家的信仰问题
  • 4.3.2 新中国科学家的哲学认知传统
  • 4.4 “两弹一星”工程塑造了新中国科学研究传统
  • 4.4.1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路径分析
  • 4.4.2 “两弹一星”工程研究团队的影响和示范
  • 4.4.3 新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方法路径的新探索
  • 第五章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
  • 5.1 着眼军用、高度计划、集中统一的组织原则
  • 5.1.1 着眼军用:保卫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的需要
  • 5.1.2 高度计划:任务带动学科,国家的计划体制
  • 5.1.3 集中统一:全国范围调配资源和人才,行政命令至上
  • 5.2 “三位一体”、纵横交叉与“三结合”的组织结构
  • 5.2.1 “三位一体”的领导模式
  • 5.2.2 纵横交叉的管理模式
  • 5.2.3 “三结合”模式
  • 5.3 领导保障、民主集中和技术负责的组织方式
  • 5.3.1 行政与政治的领导保障
  • 5.3.2 民主集中的技术决策
  • 5.3.3 技术责任制
  • 5.4“ “两弹一星”工程为新中国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 5.4.1 延续和改造了古代中国的工程传统
  • 5.4.2 探索和强化了新中国大科学组织方式
  • 5.4.3 丰富和发展了科研组织模式
  • 结论与启示
  • 1.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两弹一星”工程中形成的科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 1.1 价值导向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 1.2 科研组织上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统筹兼顾
  • 1.3 科研方法上主动追求大力协同、自主创新
  • 2. 启示
  • 2.1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承旧布新
  • 2.2 立足国内现实需求、探索多路创新
  • 2.3 重视基础科学,推进科学技术工程一体化
  • 2.4 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自主创新团队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弹一星”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 智库时代 2020(02)
    • [2].海北州:为新鲜血液注入“两弹一星”的精神伟力[J]. 青海党的生活 2020(08)
    • [3].从“两弹一星”精神审视民族地区大学生精神信仰[J]. 山西青年 2019(22)
    • [4].“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文献综述[J]. 祖国 2020(03)
    • [5].“两弹一星”诗词选[J]. 神剑 2019(04)
    • [6].共和国记忆:“两弹一星”[J]. 飞天 2019(10)
    • [7].屠守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J]. 神剑 2017(06)
    • [8].走近钱学森[J]. 军工文化 2016(11)
    • [9].“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J].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7(Z1)
    • [10].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J]. 神剑 2017(01)
    • [11].钱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J]. 神剑 2017(02)
    • [12].让“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写在纪念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50周年之际[J]. 军工文化 2017(06)
    • [13].黄纬禄“雷震海天”的由来——深切怀念“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黄纬禄院士[J]. 青春期健康 2017(11)
    • [14].回顾“两弹”实验秘闻[J]. 人民周刊 2017(05)
    • [15].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X密码[J]. 军工文化 2017(07)
    • [16].听听有道理的[J]. 小学生时代 2017(09)
    • [17].诗画联袂绘元勋——评《大国脊梁——诗画“两弹一星”元勋》[J]. 科普创作 2019(02)
    • [18].“两弹一星”铸核盾[J]. 当代学生 2019(Z4)
    • [19].用京剧表现“两弹一星”的壮阔历史[J]. 神剑 2018(01)
    • [20].王希季(“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J]. 神剑 2017(05)
    • [21].论“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J]. 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5(02)
    • [22].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J]. 成才之路 2019(24)
    • [23].“两弹一星”精神[J]. 现代国企研究 2016(23)
    • [24].缅怀“两弹一星”元戎程开甲[J]. 大江南北 2019(02)
    • [25].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助力强国新征程[J]. 军工文化 2020(09)
    • [26].“两弹一星”精神科学传播的四重维度与方法论研究——纪念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创55周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7].从“两弹一星”谈中国科学家精神[J]. 军工文化 2019(06)
    • [28].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彰显航天青年担当[J]. 军工文化 2020(09)
    • [29].降落(外一首)——为“两弹一星”先驱郭永怀而作[J]. 剑南文学 2017(05)
    • [30].《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探寻青春的价值与共鸣[J]. 广电时评 2018(18)

    标签:;  ;  ;  

    “两弹一星”工程对新中国科学传统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