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制造系统呈现出需求规模与结构不确定性、高技术集成性、平战时期需求的不均衡性、战时保障的快速供应性、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性以及军民结合性等复杂性特征。信息化战争环境下武器装备的需求特点与需求规律对其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运作方式、运作机制以及保障策略提出了全新的革命与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适应传统机械化战争的武器装备“预置储备”模式在新的需求状况下日益暴露出它的不适应性:其储备方式的静态性与刚性、运作成本的高负担性、军事目标的模糊性已不能保证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产生了信息化战争对武器装备的“强需求”与现有制造系统的“弱能力”之间的矛盾,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正是为了有效的解决以上矛盾而提出来的。本文基于“大制造”概念,围绕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涵义,综合运用敏捷动员理论、快速扩散理论、协同学等理论知识,对其理论体系与支持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提出了制造能力的概念集成模型,给出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涵义、特点与功能。其次从制造能力储备的目标侧,着重从时间维、成本维、质量维、柔性维和数量维5个角度分析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的目标体系。最后研究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能力束体系,构建了包括目标侧和能力束的多维空间结构模型。研究了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机理。首先分析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现实溯源和理论溯源;研究了美国的“能力型”储备模式、中国传统的“预置型”储备模式、以及“哑铃型”结构和“小核心、大协作”结构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需求约束机理和决策机理。研究了基于研发的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研发能力是形成制造能力的强大技术基础。在国外军工企业研制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武器装备研发特点,运用松散耦合理论和细胞结构理论,提出了基于松散耦合系统的武器装备细胞式研发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松散耦合性及运作机理,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提高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其次,基于供应链理念,研究了武器装备的预研技术供应链模式,给出了预研技术供应链的涵义、分析了其特征以及预研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军民一体化环境下,建立了两用能力研发网络。研究了基于两用技术流动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两用技术流动是制造能力提升的“加速器”。基于流的观点,提出了两用技术流动的概念。在分析两用技术流动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军民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基础之上的两用技术流动模式。针对两用技术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最后研究了两用政策实施的数学模型以及两用政策体系。研究了基于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生产模式是形成制造能力的核心要素。结合可拓学与协同学理论,提出了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概念,建立了武器装备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集成模式,并给出了其可拓学选择方法。针对战时武器装备的变批量生产需求,提出了武器装备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结构模型,界定了该模型的内涵与特征,建立了模型的体系结构,对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的支持策略体系。制造能力储备作为国防战略的提出,其理论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系列政策体系的支持。本章从武器装备的预案管理、“预备役”生产企业运行模式、以及武器装备动员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给出了解决对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课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生产动员理论研究现状
  • 1.3.2 两用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现状
  • 1.3.3 制造能力储备理论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体系
  • 2.1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 2.1.1 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2.1.2 制造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2.1.3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 2.2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特点
  • 2.2.1 动态性
  • 2.2.2 网络系统性
  • 2.2.3 协同性
  • 2.2.4 应变性
  • 2.3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功能
  • 2.3.1 资源集成功能
  • 2.3.2 协调功能
  • 2.3.3 威慑功能
  • 2.3.4 技术溢出功能
  • 2.4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目标侧
  • 2.4.1 时间维
  • 2.4.2 成本维
  • 2.4.3 质量维
  • 2.4.4 数量维
  • 2.4.5 柔性维
  • 2.5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能力束
  • 2.5.1 研发能力
  • 2.5.2 两用技术流动能力
  • 2.5.3 快速变批量生产能力
  • 2.5.4 协同管理能力
  • 2.6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框架
  • 2.6.1 制造能力储备多维框架结构
  • 2.6.2 研发与生产协作配套关系
  • 2.6.3 技术流动与研发生产协同关系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构建机理
  • 3.1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溯源
  • 3.1.1 现实溯源
  • 3.1.2 理论溯源
  • 3.2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需求机理
  • 3.2.1 信息化战争需求
  • 3.2.2 国防战略需求
  • 3.2.3 面向台海战争的武器装备需求
  • 3.3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约束机理
  • 3.3.1 体制机制约束
  • 3.3.2 资源力约束
  • 3.3.3 经济力约束
  • 3.3.4 规律性双重约束
  • 3.4 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构建规划机理
  • 3.4.1 制造能力储备需求分析
  • 3.4.2 制造能力储备目标设定
  • 3.4.3 目前制造能力评估
  • 3.4.4 制造能力缺口分析
  • 3.4.5 制造能力储备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研发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 4.1 武器装备研发概述
  • 4.1.1 武器装备研发活动特点
  • 4.1.2 国外武器装备研发特点
  • 4.1.3 中国武器装备研发特点
  • 4.2 基于松散耦合的武器装备细胞式研发网络
  • 4.2.1 松散耦合系统概念模型
  • 4.2.2 细胞式研发网络结构模型
  • 4.2.3 细胞式网络结构的松散耦合性
  • 4.2.4 细胞网络结构耦合机理
  • 4.3 武器装备预研技术供应链
  • 4.3.1 武器装备预研技术供应链涵义
  • 4.3.2 预研技术供应链特征
  • 4.3.3 美军武器装备预研的主要内容
  • 4.4 两用能力研发网络
  • 4.4.1 两用能力研发网络涵义
  • 4.4.2 两用能力研发类型
  • 4.4.3 武器装备研发能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两用技术流动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 5.1 两用技术与两用技术流动能力
  • 5.1.1 两用技术概念
  • 5.1.2 两用技术流动概念
  • 5.1.3 两用技术储备与制造能力储备的关系
  • 5.2 两用技术流动模式
  • 5.2.1 Yong-Tae Park 的技术流动模式分类
  • 5.2.2 Hai Zhuge 的技术流动模式分类
  • 5.2.3 两用技术流动的空间路径模式
  • 5.2.4 基于军民协同国家创新体系的两用技术流动模式
  • 5.3 两用技术流动的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
  • 5.3.1 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的差异性溯源
  • 5.3.2 技术-市场二维矩阵模型
  • 5.4 两用政策模型与两用政策体系
  • 5.4.1 两用政策涵义
  • 5.4.2 两用政策适用的条件和原则
  • 5.4.3 两用政策体系
  • 5.5 两用技术流动的案例分析
  • 5.5.1 两用技术流动过程
  • 5.5.2 两用技术流动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的制造能力储备模式实现
  • 6.1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观
  • 6.1.1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涵义
  • 6.1.2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多维度
  • 6.1.3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集成
  • 6.1.4 可拓协同制造资源的可拓学选择方法
  • 6.2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生产模式
  • 6.2.1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结构模型
  • 6.2.2 可拓制造能力单元的可拓模式
  • 6.2.3 可拓制造能力单元的RKCQ 流模型
  • 6.2.4 可拓制造能力扩散域
  • 6.3 可拓制造“超网络”链体系结构
  • 6.3.1 核心理念层
  • 6.3.2 过程层
  • 6.3.3 使能技术层
  • 6.3.4 环境需求层
  • 6.4 案例分析
  • 6.4.1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简介
  • 6.4.2 生产协作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的运作策略
  • 7.1 构建制造能力储备的预案管理系统
  • 7.2 武器装备“预备役”生产企业运行方式
  • 7.2.1 “预备役”生产企业的概念
  • 7.2.2 “预备役”生产企业运作策略
  • 7.3 两用技术储备策略与方式
  • 7.3.1 建立两用技术流动的体制机制
  • 7.3.2 大力发展两用高技术园区
  • 7.3.3 两用技术储备管理方式
  • 7.4 制造能力储备快速转换的支持策略
  • 7.4.1 构建制造能力储备敏捷转换链
  • 7.4.2 加强制造能力储备主体协调管理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逆向设计的产品可拓创意生成方法[J]. 机械设计 2019(12)
    • [2].可拓创新方法在发电机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20(01)
    • [3].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城市建筑 2019(35)
    • [4].可拓法评估运营隧道衬砌结构健康实例[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02)
    • [5].基于可拓-灰色关联度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20(01)
    • [6].基于可拓本体的复杂产品方案设计可拓集成框架研究[J]. 机电工程 2020(05)
    • [7].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遗衍生品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12)
    • [8].基于可拓路径的密集人群环境通行策略[J]. 计算机科学 2020(S1)
    • [9].基于可拓集方法改进波士顿矩阵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2)
    • [10].面向需求漂移的大数据联盟可拓服务模型[J]. 科研管理 2020(07)
    • [11].基于可拓语义分析的智能音箱造型设计[J]. 包装工程 2020(14)
    • [12].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J]. 四川水泥 2020(09)
    • [13].面向复杂机械产品的可拓本体模型构建研究[J]. 机电工程 2020(10)
    • [14].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砖瓦 2020(10)
    • [15].基于可拓设计的产品个性化定制方法[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0(10)
    • [16].创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J]. 中国质量 2017(01)
    • [17].2维随机变量可拓分布模型在武器系统性能研究中的应用[J]. 兵工自动化 2017(03)
    • [18].商品住宅的环境质量可拓分析[J]. 绿色环保建材 2017(06)
    • [19].可拓创新方法与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集成研究[J]. 工业工程 2017(03)
    • [20].可拓策略生成系统在商品筛选中的应用研究[J]. 才智 2015(31)
    • [21].关于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06)
    • [22].可拓创新软件体系结构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3].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概述[J]. 四川水泥 2016(04)
    • [24].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四川建材 2016(02)
    • [25].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四川水泥 2014(12)
    • [26].可拓模式判别模型及其应用[J]. 计算机应用 2015(01)
    • [27].可拓设计理论方法综述与展望[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05)
    • [28].可拓本体的定义与性质[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5(13)
    • [29].基于可拓论的科学采矿评价方法[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3(12)
    • [30].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可拓推理及应用[J]. 系统管理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武器装备制造能力储备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