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嬗变

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嬗变

论文题目: 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嬗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白杨

导师: 刘中树

关键词: 香港文学,文化想像,身份认同,香港意识,发展演变

文献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受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大陆学界对香港文学的关注一度带有较为明显的泛政治化色彩,因政治历史的原因而忽视、淡化对香港文学的研究,由于文化优越感和信息的隔膜而主观地将香港视为“文化沙漠”。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研究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伴随着学术观念的变革与文学格局的调整,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正由初期那种仅止于零散的、平面化描述的状态向整体、深入、系统的探讨转变,学科发展的思路也由以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为主,向宏观的文学把握和方法论建设、学术自省等方面深化,香港文学的发生背景、发展历史、创作意识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等问题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得到学理性的探讨与阐释。但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其他领域比较,香港文学研究的深度、视野都有待提升与拓展,这在香港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审视范畴时体现更为明显。近年来研究者普遍感到的一个问题是,“修史者即使掌握了大量可供讨论的基础材料,写出来的《文学史》仍然充满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反而不是遗漏了一些重要作家或作品,而是从所论述的作家和作品中,不能说明何以香港文学有‘史’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基础与前提,本文以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从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的考察角度,梳理当代香港文学发展的内在精神特征,并尝试突破一般文学史泛泛而论的研究思路,提出自己叙述香港文学的研究框架。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它的原始文化记忆就是中国文化,即便在沦为英属殖民地以后,香港的文化仍然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但中国的国族叙事却无法完全涵盖香港,这种同中之异的特征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现更为明显。大陆与香港之间政经体制的差异限制了两地沟通交流的渠道,香港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则渐渐培养了年轻一代港人的“城市身份”认同,在一种潜隐的殖民地意识与政治冷漠感的复杂纠缠中,香港文学中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家国观念的新“意识”形态,王赓武在《香港史新编》中描述说:“到1970年代,一种源自于中国价值观的、独特的香港意识出现了。它与英国和中国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同。”这种被称为“香港意识”的观念影响了港人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探寻,并成为七十年代以后香港文学中一个潜在的文学情结,随着外部世界权力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直至“九七”回归的议题提出以后,在港人身份诉求的宣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传统”的纠葛:作家队伍的调整与文学格局的建构

第一节 流徙与家国想像:五十年代香港文学中的国族认同

第二节 “文学传统”与现代主义文学实验

第三节 本土性的演变

第二章 城市想像:七十年代文学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

第一节 “我城”:西西的城市想像

第二节 “第三文化空间”的探寻:也斯的文化立场与文学意识

第三节 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另类叙事”

第三章 “此地他乡”:身份追寻与八、九十年代文学主题的变异

第一节 文艺、政治、历史与香港文化身份的建构

第二节 都市寓言:从《浮城志异》到《肥土镇灰阑记》

第三节 无根的浮萍:香港人的海外故事

第四节 情欲与政治:香港文学中的“大陆关注”

第四章 对话与交融:超越本土性迷思的文化重建

第一节 本土意识的内在冲突

第二节 通俗的价值:香港文学的大陆传播

第三节 “移民情结”与时间体验

第四节 淡出历史的“香港意识”

第五章 “文学史”重构以及学术提升的症结与可能性

第一节 “文学史”重构与书写的限制:大陆文学史视野中的“香港文学”

第二节 淡出关注视野的香港文学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8-10

参考文献

  • [1].跨界书写[D]. 计红芳.苏州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刘以鬯与现代主义:从上海到香港[D]. 黄劲辉.山东大学2012
  • [2].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 关合凤.河南大学2002
  • [3].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 李思捷.暨南大学2003
  • [4].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D]. 章妮.山东大学2006
  • [5].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 冯晓艳.山东大学2007
  • [6].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 李新民.南京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  

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当代香港文学意识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