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及毒性结构分析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及毒性结构分析

论文摘要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陕西省4个市19个采样点的166个小麦白粉菌株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在分离出的166个菌株中,已经产生抗性的菌株所占比例为80.72%,其中,高抗菌株(抗性水平>40)占9.64%,中抗菌株(10<抗性水平≤40)占37.35%。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EC50为34.66 mg/L,平均抗性水平为16.58倍,最高抗性水平为75.25,从抗性水平的频率分布来看,菌株中表现中抗的菌株所占比例为37.35%,所占比例最高。19个乡镇中,宝鸡市岐山县益店镇和高店乡、眉县横渠镇和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平均抗性水平高于其它地区,同时四个地区60%以上的菌株抗性水平大于10倍,且抗性频率大于70%,这说明这四个地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较高.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对采集分离并纯化的103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子堆菌株,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小麦白粉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V3b、V3c、V5、V6、V8、V17、V4+8、V1+2+19和V“Era”的毒性频率均大于70%,说明这些毒性基因在陕西省普遍存在,毒性基因V2、V3a、V3d、V2+Ta的毒性频率在65.05%~67.96%之间,说明其在陕西省存在也较广泛。因此,其对应的抗性基因Pm1、Pm3b、Pm3c、Pm5、Pm6、Pm8、Pm17、Pm4+8、Pm1+2+19、Pm“Era”、Pm2、Pm3a、Pm3d、Pm2+Ta在陕西省上已经失去使用价值。毒性基因V4b、V5(Mli)、V19、V21、V2+6、V2+6+?、V4+2+?、V5+6的毒力频率在41.75%~56.31%之间,其对应的抗性基因Pm4b、Pm5(Mli)、Pm19、Pm21、Pm2+6、Pm2+6+?、Pm4+2+?、Pm5+6单独利用的价值小,但是可以与其它抗性基因相结合利用。毒性基因V4a和V7的毒力频率为33.98%和37.86%,其对应的抗性基因Pm4a和Pm7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2+Mld、V4b+Mli、V13、V“XBD”的毒力频率在22.3%~30.10%之间,其对应的抗性Pm2+Mld、Pm4b+Mli、Pm13、Pm“XBD”对小麦白粉菌的抗病性较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研究
  • 1.1.1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研究
  • 1.1.2 小麦白粉菌的侵染过程
  • 1.1.3 小麦白粉菌发病规律
  • 1.1.4 小麦白粉病的侵染症状
  • 1.1.5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 1.2 小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
  • 1.2.1 EBIs 类杀菌剂
  • 1.2.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 1.2.3 嘧啶类杀菌剂
  • 1.2.4 苯氧基喹啉类杀菌剂
  • 1.2.5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 1.2.6 无机杀菌剂及硫代硫酸钠杀菌剂
  • 1.3 防治小麦白粉病杀菌剂的发展方向
  • 1.4 小麦白粉菌抗药性的研究现状
  • 1.4.1 抗药性的定义
  • 1.4.2 小麦白粉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 1.4.3 国外对小麦白粉菌抗药性的研究概况
  • 1.4.4 国内对小麦白粉菌抗药性的研究概况
  • 1.5 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
  • 1.5.1 生理小种的概念和生理小种鉴定
  • 1.5.2 病原菌群体毒性分析
  • 1.5.3 病原菌的毒性变异
  • 1.6 我国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 1.7 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研究进展
  • 1.7.1 国外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研究进展
  • 1.7.2 我国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2 抗药性测定的方法
  • 2.2.1 菌株的纯化
  • 2.2.2 供试菌种的繁殖与接种
  • 2.2.3 拌种处理和离体供试叶段的制作
  • 2.3 调查记录
  • 2.4 数据分析
  • 2.4.1 抑制中浓度EC50 的计算
  • 2.4.2 敏感基线的确定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酮的敏感性
  • 2.5.2 陕西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性频率
  • 2.6 讨论
  •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2 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分析
  • 3.2.1 小麦白粉菌毒性频率的测定
  • 3.2.2 调查记录
  • 3.2.3 毒性频率计算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白粉菌喷雾接种方法建立及其在生物测定上的应用[J].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3)
    • [2].新疆南疆瓜类白粉菌显微形态观察及致病性初步分析[J]. 新疆农业科技 2019(04)
    • [3].内蒙古白粉菌寄主范围及生态学观察[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4].2010-2017年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变化动态监测[J]. 植物保护 2019(06)
    • [5].盐与白粉菌互作对拟南芥抗病性的影响[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0(06)
    • [6].苏北地区禾谷类白粉病发生与小麦白粉菌越夏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2)
    • [7].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监测和年度动态变化[J]. 植物保护 2018(06)
    • [8].几种禾本科植物上白粉菌形态学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11)
    • [9].内蒙古白粉菌补遗[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10].钙对感染白粉菌甜瓜幼苗中苯丙烷类物质代谢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2)
    • [11].秦岭主要林区白粉菌分类研究初报[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03)
    • [12].甘肃省中西部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RAPD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02)
    • [13].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白粉菌分子遗传研究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14].基于RAPD对贵州省小麦白粉菌的遗传多样性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04)
    • [15].白粉菌对抗、感白粉病小麦品种叶片组织侵染情况的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16].橡胶树白粉菌诱导寄主及非寄主植物产生活性氧积累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9)
    • [17].吉林省白粉菌新记录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18].三株生防细菌对黄瓜白粉菌生防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7)
    • [19].内蒙古白粉菌二新记录种[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4)
    • [20].周口地区番茄白粉菌的鉴定[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6)
    • [21].中国东北地区白粉菌新记录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22].小麦白粉菌病害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1(07)
    • [23].内蒙古白粉菌4个新记录种[J]. 菌物研究 2017(02)
    • [24].商丘地区番茄白粉菌的鉴定[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5].烟草白粉菌对烟草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1)
    • [26].番茄白粉菌的PCR分子检测[J]. 河南农业科学 2010(05)
    • [27].SGT1正调控橡胶树白粉菌在拟南芥上激活的抗病性[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10)
    • [28].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J]. 麦类作物学报 2012(02)
    • [29].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侵染寄主拟南芥的筛选[J].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4)
    • [30].2007年我国部分麦区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J]. 植物保护 2008(06)

    标签:;  ;  ;  ;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抗药性监测及毒性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