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油菜壮苗素应用效果研究

自制油菜壮苗素应用效果研究

论文摘要

为探讨油菜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苗素)的应用效果和壮苗素作用机理,于2005-2007年采用不同双低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华油杂6号和中油杂11号,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壮苗素不同配方及合理配方的不同浓度对油菜幼苗生长特性,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最终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0.1%的T2(壮苗素第2配方)效果最佳,其次为T3(壮苗素第3配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促进油菜幼苗生长稳健移栽后施用壮苗素,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油菜幼苗绿叶数,降低越冬期幼苗高度和开展度,增粗根颈,使幼苗株型紧凑,从而提高油菜幼苗素质,为油菜幼苗安全越冬打好基础。其中,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可提高6.00%-11.03%,绿叶数和根颈粗分别增加2.49%和3.50%,而苗高可下降18.86%-22.28%,开展度减小1.29%-6.10%。2提高越冬期油菜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壮苗素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后促,其变化趋势可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处理在移栽后43d之前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较对照降低8.5%;而移栽43d之后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较对照可提高6.1%。这有利于提高油菜越冬期间的抗寒能力。油菜苗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表现出5次周期为15d的升-降趋势。但0.1%T2降低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3提高了越冬前的C/N比壮苗素对C/N比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后促,其变化趋势可明显划分为四个阶段。不同处理在移栽后43d之前降低了C/N比,下降幅度为8.8%,促进了油菜的营养生长。移栽43d之后C/N比升高,较对照提高32.4%,有利于花芽分化。不同处理C/N比在冬至前后出现双高峰。4提高越冬期油菜抗性酶活性油菜苗期功能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周期为10d左右。0.1%T2和0.1%T3在DAT11-DAT47,DAT74-DAT99之间,SOD活性介于两对照之间,即高于清水对照而低于多效唑(PP333)处理;在DAT47-DAT74之间SOD活性均较两对照明显降低,但T2>T3。壮苗素对POD活性的影响处理间存在差异,0.1%T2的POD活性表现为前低后高。0.1%T3的POD活性介于两对照之间。5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和根颈粗,但降低分枝高度移栽后施用壮苗素,可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幅度为17.32%-19.32%;主花序长度增加8.87%;根颈粗增加6.1%-18.03%。壮苗素处理还可降低分枝高度,降低幅度达17.08%-19.64%。分枝高度降低有利于提高油菜的抗倒伏能力。6增加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施用壮苗素可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干粒重。试验结果表明,单株角果数可提高11.91%-19.28%,千粒重可提高4.92%-5.98%。而每角粒数略有下降,下降幅度0.67%-1.34%。单株角果数是影响产量的三因素之一,也是变化幅度最大的一个因素,增加单株角果数,有利于提高产量。7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壮苗素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壮苗素配方筛选试验中,T2产量最高,达到0.29t/hm2,增产20.4%。其次为T3,产量为0.27t/hm2,增产11.5%。T4增产3.7%。壮苗素浓度筛选试验中,0.1%的T2配方增产效果最好,产量为0.31t/hm2,0.1%的T3配方产量为0.29t/hm2,位居其次,分别增产14.69%和7.49%。8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籽粒含油量壮苗素处理可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3.8%-4.9%)和蛋白质含量(2%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油菜品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油菜生产的重要性及现状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研究应用概况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念和种类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历程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菜生产上的应用
  • 1.3.1 在油菜生产上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特点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油菜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 1.3.2.1 对油菜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2 对油菜株型的影响
  • 1.3.2.3 对油菜抗逆性的影响
  • 1.3.2.4 对油菜内源激素的影响
  • 1.3.2.5 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 1.3.2.6 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1.3.2.7 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壮苗素不同配方的比较试验
  • 2.1.1 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3.1 幼苗素质考察
  • 2.1.3.2 产量及其性状考察
  • 2.1.3.3 品质分析
  • 2.1.4 统计分析
  • 2.2 壮苗素不同浓度的比较试验
  • 2.2.1 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1 幼苗素质考察
  • 2.2.3.2 生理指标测定
  • 2.2.3.3 产量及其性状考察
  • 2.2.3.4 品质测定
  • 2.2.4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配方SSA应用效果
  • 3.1.1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幼苗绿叶数的影响
  • 3.1.2 不同配方SSA对LAI的影响
  • 3.1.3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冬至苗情的影响
  • 3.1.5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6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 3.1.7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1.8 不同配方SSA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1.9 越冬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9.1 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 3.1.9.2 LAI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10 冬至苗情与产量和品质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11 主要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 3.1.12 不同经济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3.1.12.1 不同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
  • 3.1.12.2 不同经济性状与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
  • 3.2 不同浓度SSA应用效果
  • 3.2.1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绿叶数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LAI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SSA对越冬前油菜幼苗素质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5.1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2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5.3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C/N的影响
  • 3.2.5.4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SOD活性的影响
  • 3.2.5.5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功能叶POD活性的影响
  • 3.2.6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 3.2.6.1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6.2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 3.2.6.3 不同浓度SSA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2.7 壮苗素不同浓度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2.8 越冬期油菜功能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 3.2.9 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3.2.10 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 3.2.10.1 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
  • 3.2.10.2 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油菜SSA最佳配方筛选
  • 4.1.2 油菜SSA合理配方最佳使用浓度筛选
  • 4.2 讨论
  • 4.2.1 SSA处理增产的原因分析
  • 4.2.2 SSA改善油菜品质的原因分析
  • 4.2.3 SSA与PP333作用效果差异的可能原因分析
  • 4.2.4 SSA应用效果分析
  • 4.2.5 SSA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自制油菜壮苗素应用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