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集约农区牧草周年供应种植模式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

南方集约农区牧草周年供应种植模式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南方集约农区牧草周年供应种植模式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者: 钟小仙

导师: 曹卫星

关键词: 复种方式,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周年供应,栽培利用,草畜配套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畜牧业为突破口的农牧结合系统,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而发展农区草业,是促进南方集约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开发农区引草入田和满足牧草周年供应适宜采用的种植模式,将有助于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提高种草养畜的整体效益。本论文在系统研究不同复种模式的饲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集约南方集约农区农牧结合和牧草周年供应适宜采用的种植模式;以氮肥调控和刈割间隔为手段,以杂交狼尾草产量、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为指标开展研究,为指导优质高效杂交狼尾草的栽培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通过牧草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探析,为草-畜配套综合技术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复种方式饲用价值及效益不同。比较了六种不同粮草复种方式,发现二季作物均为牧草的复种方式比单个季节种植牧草的复种方式可为家畜提供更多的粗蛋白和可消化干物质,相同季次植株Ca、P矿物质含量牧草高于粮食作物,种植牧草还可提供大量草食家畜能高效利用的ADF和NDF;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和黑麦比种植小麦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夏季种植杂交狼尾草比种植水稻速效磷、速效钾降低明显;纯效益和产投比以复种模式多花黑麦草-水稻最高、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为第二,小麦-水稻为第三。多花黑麦草-水稻和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复种模式是南方集约农区发展牛、羊等草食性畜牧业,实现农牧结合良好的粮草、草草复种方式。 2.牧草周年供应种植模式的形成。比较了8种草草复种方式的产草量和供青期,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的复种方式以其较长的供青期和较高的产草量成为南方集约农区的主要牧草生产模式,且这一生产系统的产草量和供青期与种植方式和多花黑麦草的品种特性有密切的关系。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生产系统以多花黑麦草接茬种植交狼尾草方式优于免耕套播方式;“特高”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适宜供青期为3月中旬至11月上中旬;“苏畜研1号”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能全年供草,可满足草食家畜对牧草周年供应的需要;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多花黑麦草供草量明显减少,杂交狼尾草供草能力也较弱,可利用冬牧70黑麦、毛叶苕子茬口提早杂交狼尾草的种植,促进杂交狼尾草的提早利用,达到牧草周年均衡供应。 3.氮肥水平和刈割间隔影响杂交狼尾草的生产性能。杂交狼尾草产草量、可消化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植株粗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硝酸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1 农区牧草生产的意义与作用

1.1 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

1.2 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1.3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 农牧结合和牧草周年供应系统研究进展

3 不同复种方式比较研究进展

3.1 复种方式饲用价值比较研究

3.2 复种方式生态效益比较研究

3.3 复种方式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4 优质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4.1 施肥和刈割对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确定最佳刈割间隔的方法

5 饲草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关系

5.1 饲草硝酸盐含量与家畜健康

5.2 饲草矿物质含量与家畜营养需要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粮草复种方式饲用价值及效益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处理

1.3.1 复种方式和种植密度

1.3.2 施肥及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产草量和品质性状

1.4.2 土壤理化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复种方式下冷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比较

2.1.1 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率比较

2.1.2 不同复种方式下冷季型作物营养品质比较

2.1.3 不同复种方式下冷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总量的比较

2.2 不同复种方式下暖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比较

2.2.1 干物质产量和体外消化率

2.2.2 不同复种方式下暖季型作物饲用价值总量的比较

2.2.3 不同复种方式下暖季型作物营养品质比较

2.3 不同复种方式总饲用价值比较

2.4 不同复种方式生态效益分析

2.4.1 土壤pH值变化动态

2.4.2 土壤有机质变化动态

2.4.3 土壤碱解氮变化动态

2.4.4 土壤速效磷变化动态

2.4.5 土壤速效钾变化动态

2.5 不同复种方式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六种粮草复种模式的饲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3.2 六种粮草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集约农区牧草周年供应生产系统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免耕套播模式产草量和供青期

2.2 不同冷暖季牧草同一田块接茬种植鲜草产量和供青期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花黑麦草冬春季节供青潜力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产量和生长动态的测定

1.4.2 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和叶面积的变化

2.2 产草量

2.3 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可消化总干物质产量

2.4 营养品质

2.5 “苏畜研1号”产量草和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杂交狼尾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牧草产量和生长动态测定

1.2.2 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和刈割间隔对二茬草生长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1.1 株高

2.1.2 分蘖

2.1.3 叶面积指数

2.1.4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

2.1.5 二茬草植株物质积累与农艺性状及有效积温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氮肥和刈割间隔对二茬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含氮化合物

2.2.2 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和体外消化率

2.2.3 钙、磷和镁常量矿物质含量

2.2.4 Ca/P的变化

2.2.5 铜、锌和锰微量矿物质含量

2.3 不同刈割模式产草量和产量分布

2.3.1 总干物质产量和总鲜草产量

2.3.2 产量分布

2.3.3 产草量与有效积温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4 不同刈割模式植株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2.4.1 粗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粗蛋白产量

2.4.2 植株硝酸盐含量

2.4.3 植株硝酸盐含量与家畜健康的关系

2.5 不同刈割模式植株 ADF、NDF、RFV和 IVDMD的变化

2.6 不同刈割模式粗蛋白总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总产量

2.6.1 不同刈割模式粗蛋白总产量

2.6.2 不同刈割模式可消化干物质总产量

2.7 不同刈割模式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

2.7.1 氮素积累总量

2.7.2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2.7.3 氮素农艺效率

2.7.4 氮素回收效率

2.8 不同刈割模式常量矿物质Ca、P和 Mg含量的变化

2.8.1 不同刈割模式 Ca含量的变化

2.8.2 不同刈割模式 P含量的变化

2.8.3 不同刈割模式 Mg含量的变化

2.8.4 不同刈割模式常量矿物质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2.9 不同刈割模式常量矿物质 Cu、Zn和 Mn含量的变化

2.9.1 不同刈割模式 Cu含量的变化

2.9.2 不同刈割模式 Zn含量的变化

2.9.3 不同刈割模式 Mn含量的变化

2.9.4 不同刈割模式微量矿物质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3.1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饲草品质的影响

3.2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饲草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杂交狼尾草产草量和品质与家畜营养需要的关系

3.4 产草量与有效积温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施肥和刈割间隔对杂交尾草根系活力和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根系伤流液的收集方法及伤流液强度的测定

1.2.2 根系伤流液中氨基酸和硝态氮总量的测定

1.2.3 植株糖氮养分含量分析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狼尾草单株伤流液强度及含氮化合物总量的变化

2.1.1 根系伤流液强度的变化

2.1.2 单株伤流液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2.1.3 单株伤流液中硝态氮总量的变化

2.2 杂交狼尾草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2.2.1 植株粗蛋白含量的变化

2.2.2 植株游离氨基酸总量含量的变化

2.2.3 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3 根系伤流液中含氮化合物总量与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杂交狼尾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前准备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不同刈次杂交狼尾草饲草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2.2 施肥对总干物质产量和氮积累总量的影响

2.3 施肥对植株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3.1 施肥对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2 杂交狼尾草硝酸盐含量与家畜健康

2.3.3 施肥对杂交狼尾草植株纯蛋白、游离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2.4 施肥对不同形态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4.1 施肥对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影响

2.4.2 施肥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2.5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常量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2.5.1 施肥和刈割对杂交狼尾草植株 Ca、P和 Mg含量的影响

2.5.2 杂交狼尾草植株矿物质含量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2.6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微量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2.6.1 施肥和刈割日期对杂交狼尾草植株 Cu、Fe、Zn和 Mn含量的影响

2.6.2 杂交狼尾草植株微量矿物质含量与家畜矿物营养需要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不同复种方式的评价标准

1.2 牧草周年供应生产系统研究

1.3 优质高效杂交狼尾草栽培利用技术

1.4 草-畜配套技术

1.5 杂交狼尾草根-冠关系研究

1.6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7 今后的研究设想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已投稿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2006-10-20

相关论文

  • [1].四川发展农区牧草的关键技术研究[D]. 牟锦毅.四川农业大学2008
  • [2].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调控研究[D]. 江立庚.南京农业大学2003
  • [3].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逆性、生产性能及品质特性研究[D]. 韩清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4].农牧交错区草业助推技术体系研究[D]. 方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5].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孙兆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6].水稻高效氮素营养的种质鉴定及生理基础[D]. 程建峰.南京农业大学2005
  • [7].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张健.西南大学2007
  • [8].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D]. 杨恒山.沈阳农业大学2004
  • [9].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赵俊权.兰州大学2007
  • [10].禾本科牧草良种选育、对氮肥的响应及其在畜牧上的利用研究[D]. 黄勤楼.福建农林大学2008

标签:;  ;  ;  ;  ;  ;  

南方集约农区牧草周年供应种植模式及栽培利用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