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中回指的转喻研究

英语新闻语篇中回指的转喻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回指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转喻角度出发,旨在探讨深层回指的本质,并试图为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提供一个模型,用以分析、解释表层和深层回指中确定回指指称对象的认知过程。关于回指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诸如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回指。回指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建立在语言表层上的互指关系。从认知的角度看,它是交际双方根据话语所建立的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riel的可及性理论逐渐为我们所熟悉,并且在解释回指上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Ariel在其可及性理论中总结出了指称词语的可及程度等级。但是该等级的局限性在于其只能适用于表层回指。Hankamer & Sag (1976)将回指分为表层回指和深层回指,秦洪武(2001)进一步把深层回指分为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零代词回指和歧义回指。近年来,转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并且被认为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转喻的认知理论,例如Gibbs (1994), Fass (1997), Radden and Kovecses (1999)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Al-Sharafi (2004)的转喻语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转喻被认为是解释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是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Radden和Kovecses (1999)认为转喻跨域存在于形式、概念与事物三域之中。深层回指是由语用因素控制的,且不能从句法角度解释,而是必须从认知角度解释。因此,本文从认知转喻角度提出一个模型来分析、解释表层和深层回指中确定回指指称对象的认知过程。本论文研究所用语料来源于英美各大报刊杂志的新闻报导。作者从中选出200例深层回指和一些表层回指的实例,对其进行了分类,并运用提出的认知转喻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该模型指出听话者为了确定回指,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进行认知推理的步骤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大就越难达到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确定回指指称对象过程中,确定深层回指要比表层回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关于深层回指中的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与表层回指相比确定回指对象需要的步骤更多。对于零代词回指,听话者最容易确定其指称对象。但是如果零代词回指的先行项不是明示的,确定指称对象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要比有明示先行项的零代词回指多。在歧义回指中,为了避免发生误解,确定回指项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希望本文不仅能扩展回指的研究领域,并且可以提供准确地确定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回指指称对象的方法。并且希望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分析回指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Rationale of the Study
  •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1.3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Collection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Anaphora
  • 2.1.1 Classification of Anaphora
  • 2.1.2 Syntactic Studies of Anaphora
  • 2.1.3 Pragmatic Studies of Anaphora
  • 2.1.4 Functional Studies of Anaphora
  • 2.1.5 Cognitive Studies of Anaphora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etonymy
  • 2.2.1 Traditional View of Metonymy
  • 2.2.2 Cognitive View of Metonymy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 3.1 Basic Assumptions
  • 3.2 Operation of Metonymy within an ICM Model
  • 3.2.1 Definition of ICM
  • 3.2.2 Radden and Kovecses's Theory of Metonymy
  • 3.3 A Textual Model of Metonymy
  • 3.4 A Cognitive-metonymic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Anaphora
  • 3.5 Summary
  •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Basic Statistics
  • 4.1.1 Forms of NP1
  • 4.1.2 Forms of NP2
  • 4.1.3 Stereotypical and Non-stereotypical Relations between NP1 and NP2
  • 4.1.4 Semantic Relations between NP1 and NP2
  • 4.1.5 Textual Distances between NP1 and NP2
  • 4.1.6 Summary
  • 4.2 A Cognitive-metonymic Approach to Account for Anaphora Instances in the Data
  • 4.2.1 Analysis of Surface Anaphora
  • 4.2.2 Analysis of Deep Anaphora
  • 4.3 Summary
  •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 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13(02)
    • [2].高、低层转喻的逻辑推理机制研究[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05)
    • [3].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植物转喻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1)
    • [4].《黄帝内经》中隐转喻的认知研究[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5].认知转喻中的经济原则[J]. 文学教育(上) 2020(05)
    • [6].隐转喻视域下英汉复合词的认知解构[J]. 英语广场 2020(09)
    • [7].《概念转喻:方法、理论与描写问题》评介[J]. 学术交流 2020(03)
    • [8].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诗歌《满庭芳·茶》之解析[J]. 福建茶叶 2020(08)
    • [9].翻译转喻的理据:从现象到人类认知[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0].疫情话语的生态转喻架构[J]. 外语教育研究 2020(02)
    • [11].试论转喻在庭审话语中的三种作用[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11)
    • [12].复杂转喻现象探析[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3].学龄前儿童转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 现代外语 2019(04)
    • [14].汉语转喻搭配超常及其典型性探讨[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15].视觉隐转喻视角下的话语构建[J]. 当代修辞学 2019(05)
    • [16].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 [17].《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6)
    • [18].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5)
    • [19].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0].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0)
    • [21].汉语建筑类成语的转喻研究——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8)
    • [22].高层转喻机制的应用性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05)
    • [23].数字“八”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研究[J]. 英语广场 2017(01)
    • [24].基于实证语料的转喻研究——《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的捷径》评介[J]. 外语研究 2016(06)
    • [25].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26].商务目的引导下的广告转喻机制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7(02)
    • [27].《围城》情感传译的隐转喻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1)
    • [28].《醉翁亭记》转喻英译之比析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9].《黄帝内经》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上之思[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30].《红楼梦》中情感表达的隐喻、转喻及其界面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标签:;  ;  ;  ;  

    英语新闻语篇中回指的转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