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物理海洋
作者: 苏健
导师: 孙文心,魏皓
关键词: 跨锋面水交换,陆架锋,数值模拟,南海北部,黄海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对浅海陆架锋的跨锋面水交换进行了数值研究,分别对南海北部陆架锋和南黄海的潮汐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的结果揭示了跨锋面垂向环流的主要特征和跨锋面水交换的物理机制。 本文采用POM模式对冬季南海北部陆架锋区进行了三维斜压的数值模拟,本文是首次对南海北部陆架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对跨锋面水交换进行了量化。结合走航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地波雷达资料等对该海域的海洋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这些数据也作为检验数值模拟是否成功的依据。 在验证模拟和实测符合良好的基础上,本文以模拟的结果为主,结合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锋的特征,垂向环流结构,跨锋面水交换量等着重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设计了数值试验,把各个物理因子参数化,通过试验探讨跨锋面水交换的物理机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1) 从模拟的结果来看,陆架锋的位置沿30m-40m等深线分布,锋面强度大约为1℃/n m,跨锋面垂向是双圈环流结构。从观测的结果来看,跨锋面的断面也是典型的双圈环流结构,控制锋面两侧水平环流的流系是广东沿岸流和南海暖流,这两支流动对锋面的位置和强度起很重要的作用。 2) 通过观测估算的跨锋面水交换量为1.5Sv,上层厚大约为25-30m,水流方向向岸,底层厚大约为5-10m,流速方向向外海。通过模拟的结果而估计的跨锋面水交换量大约为1.89Sv,平均速度向岸大约7-8cm/s。 3) 通过对跨锋面机制的探讨,作者认为南海北部陆架锋跨锋面水交换有两个分量:其中非锋生的机制是风的影响,风海流本身就有跨锋面的分量,而风的变化造成了锋面两侧流系的变化也对跨锋面水交换有影响;另一个跨锋面的流动分量是锋面本身造成,最主要的控制机制是锋面的斜压不稳定。 本文也是首次对不同锋面的垂向环流结构进行了比较。采用三维陆架海模型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前言
§1.1 引言
1 海洋锋的定义
2 海洋锋的分类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背景
1 海洋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 跨锋面物质输运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2 南海北部陆架锋的数值模拟
§2.1 南海北部陆架的概况和南海数值研究的概况
1 南海概况
2 南海环流的研究
3 南海环流的数值研究
4 南海北部陆架海区的研究
§2.2 POM在南海北部陆架锋区的运用
1 南海陆架锋的研究
2 POM模型应用于南海北部陆架锋的研究
3 海面热通量的计算
4 模拟结果分析
5 模型结果的校验
本章小结
3 南海北部陆架锋跨锋面水交换的研究
§3.1 陆坡—陆架锋跨锋面水交换的研究
1 跨锋面输运的研究
2 斜压不稳定
3 锋面附近涡旋的研究
4 风对跨锋面输运的影响
5 南海北部陆架锋区跨锋面水交换数值模拟的结果
§3.2 跨锋面水交换的机制研究
1 地形对该区域的影响(试验1,2)
2 风的影响(试验3,4)
3 逆风流(试验4)
4 潮汐,大小潮的影响
5 热通量
6 动量水平湍扩散对跨锋面水交换的影响(试验7,8)
7 垂直扩散对跨锋面水交换的影响(试验9,试验10)
本章小结
4 黄海夏季潮汐锋的数值模拟
§4.1 黄海潮汐锋的研究
1 黄海环流和黄海潮汐锋研究现状
2 潮汐锋跨锋面环流结构的研究
§4.2 黄海潮汐锋的数值模拟
1 黄海潮汐锋模型的配置
2 模拟的结果
§4.3 黄海潮汐锋跨锋面垂向环流结构和南海的比较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附录1 POM简介
附录2 HAMSOM模型简介
发布时间: 2005-10-26
参考文献
- [1].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性变化研究[D]. 赵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
- [2].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 韩钦臣.上海师范大学2015
- [3].大型海湾水交换高效计算方法研究[D]. 李小宝.天津大学2011
- [4].海湾、近岸海域水交换研究的关联矩阵方法及应用[D]. 孙健.天津大学2007
- [5].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 史经昊.中国海洋大学2010
- [6].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 谢玲玲.中国海洋大学2009
- [7].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特征与机制[D]. 李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 [8].东海水团特征及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交换研究[D]. 齐继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
- [9].庆良间水道水交换及其对东海黑潮的影响[D]. 周文正.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 [10].中国近海沿岸流及毗邻流系的观测与分析研究[D]. 张志欣.中国海洋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中国近海锋面时空特征研究及现场观测分析[D]. 刘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 [2].中国东部近海温度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D]. 刘传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 [3].黄东海上升流机制数值研究[D]. 吕新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
- [4].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的结构与季节变化[D]. 方文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
- [5].南海环流数值模拟和南海及邻近海域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D]. 白学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
- [6].东中国海环流及其相关动力过程的模拟与分析[D]. 鲍献文.中国海洋大学2003
- [7].中国近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D]. 魏泽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
- [8].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 王桂华.中国海洋大学2004
- [9].基于POM的浪流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在大洋和近海的应用[D]. 夏长水.中国海洋大学2005
- [10].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 吴自库.中国海洋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