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案例研究

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案例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保护区内外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为了增强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联通性,生物廊道的概念已逐渐被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生物廊道理论方面的讨论,但付诸实际行动的并不多见,缺乏可行的生物廊道设计方法。本研究以亚洲开发银行(ADB)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行动计划(BCI)中正在西双版纳地区开展的示范项目区为案例,探讨生物廊道设计的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域的有林地和旱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林地的面积降低了40.3%,旱地的面积增加了81.6%;此外,在市场的刺激和推动下,研究区域的茶叶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景观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于破碎化程度的加剧,研究区域内有林地的连通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基于获取的社区与保护对象的基本信息,本研究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设计,形成了相应的方案。通过对三种廊道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基于综合考虑主导因子的廊道设计方案范围过大,涉及的人口和农业用地过多,廊道建设成本高和难度大,不利于廊道的管理;基于主要保护对象对生境选择的廊道设计方案有利于对保护对象生境的保护,占用农业用地面积小,但是其廊道范围可能难以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基于成本距离分析方法的廊道设计方案面积及宽度适中,有林地的比例较大,形状较为规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廊道建设的具体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 1.1.2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1.1.3 生境破碎化对物种的影响
  • 1.1.4 生物廊道——维系生态系统的联通性
  • 1.2 关于生物廊道设计方法的探索
  •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资料及应用软件
  • 2.2 影像处理、解译与分类
  • 2.3 野外调查
  • 2.4 数据分析
  • 2.4.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2.4.2 景观破碎化及其连通性分析
  • 2.5 设计原则及依据
  • 2.6 Cost-distance 方法介绍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廊道设计区概况
  • 3.1 初步选定的廊道设计区
  • 3.2 廊道设计区社会经济状况
  • 3.2.1 村寨分布及民族构成
  • 3.2.2 种植业
  • 3.2.3 养殖业
  • 3.2.4 文化教育
  • 3.3 小结
  • 第4章 廊道设计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 4.1 土地利用构成
  • 4.2 土地利用变化
  • 4.2.1 1988 年到2003 年期间
  • 4.2.2 2003 年到2007 年期间
  • 4.3 景观格局变化
  • 4.3.1 斑块面积及形状变化特征
  • 4.3.2 空间分布及构型变化特征
  • 4.3.3 景观连通性变化
  • 4.4 小结
  • 第5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规划
  • 5.1 方案I 综合考虑主导因子的廊道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设计依据
  • 5.1.3 廊道基本方案
  • 5.2 方案II 基于主要保护对象的廊道设计
  • 5.2.1 设计依据
  • 5.2.2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
  • 5.2.3 基本方案
  • 5.2.4 对方案实施的建议
  • 5.3 方案III 基于“成本-距离”法的廊道设计
  • 5.3.1 物种选择
  • 5.3.2 源“source”数据层和阻力“resistance”数据层
  • 5.3.3 廊道规划
  • 5.4 方案间的比较
  • 5.4.1 关于设计依据
  • 5.4.2 关于廊道的形状
  • 5.4.3 廊道内各类土地面积
  • 5.4.4 涉及村寨与人口
  • 5.5 初步建议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有林地的破碎化及其影响
  • 6.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 6.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
  • 6.2.4 基于保护对象生境选择的廊道设计方法
  • 6.2.5 基于成本距离分析的廊道设计方法
  • 6.2.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域旅游视角下西双版纳旅游产业升级研究[J]. 当代经济 2020(03)
    • [2].文化旅游、楼市创收与澜沧江航运——西双版纳经济发展之过去、现状与未来[J]. 区域治理 2020(01)
    • [3].赵东升:立足西双版纳,辐射老挝和缅甸市场[J]. 农业机械 2020(02)
    • [4].西双版纳印象·雨[J]. 中国民族美术 2019(04)
    • [5].西双版纳国门大学科研综合实力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6)
    • [6].慢生活在西双版纳[J]. 商业文化 2018(34)
    • [7].西双版纳的味道[J]. 中关村 2019(09)
    • [8].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与点评[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04)
    • [9].《西双版纳印象之一》[J]. 美术 2018(07)
    • [10].西双版纳[J]. 民族音乐 2018(05)
    • [11].西双版纳[J]. 中国书画 2018(11)
    • [12].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泰族民间植物命名方法与土著名字的相似性探讨[J]. 广西植物 2017(01)
    • [13].西双版纳巨蜥分布情况及保护策略[J]. 林业调查规划 2017(03)
    • [14].分析西双版纳贝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困境[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24)
    • [15].西双版纳“威力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誉出品[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4(06)
    • [16].西双版纳石斛产业发展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2)
    • [17].威廉王子在西双版纳[J]. 中国林业产业 2015(03)
    • [18].徐孟海西双版纳风情[J]. 公关世界 2015(05)
    • [19].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3)
    • [20].西双版纳的灵魂之园[J]. 旅游纵览 2020(07)
    • [21].雨水优美着西双版纳[J]. 延河 2020(05)
    • [22].西双版纳:充满惊喜的傣族美味[J].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20(07)
    • [23].美丽的西双版纳[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9(Z1)
    • [24].西双版纳行四首(外三首)[J]. 岷峨诗稿 2019(02)
    • [25].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7)
    • [26].《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J]. 黑河教育 2009(02)
    • [27].“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建议[J]. 地理教育 2012(04)
    • [28].“西双版纳”教学建议[J]. 地理教育 2011(04)
    • [29].“西南边陲的特殊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J]. 地理教育 2008(03)
    • [30].《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1)

    标签:;  ;  ;  ;  

    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