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象似论文-李冠杰

语音象似论文-李冠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音象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象似性,语义隐喻性,词汇习得

语音象似论文文献综述

李冠杰[1](2019)在《语音象似性和语义隐喻性对英语拟声词汇习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英语拟声词是高频常用词,由于摹声方式和用法与汉语存在差异,高频拟声词汇的习得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实验教学,探讨语音象似性和语义隐喻性对增强英语学习者高频拟声词汇习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语音象似性可显着促进学习者对词汇基本义的习得,语义隐喻性可促进引申义的习得,二者存在交互作用,其综合运用可在接受和产出两方面明显增强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5期)

李万芬[2](2017)在《基于语音语料库的乐府诗翻译的语音象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乐府诗专指入乐的诗歌,来源于民间,语言通俗朴素,节奏简练鲜明,风格灵活多样,故而流传至今。为了广泛传唱,作诗者常巧妙运用语言的音乐性传达意义,使人但闻其声,如见其景,必体其情。针对乐府诗的文体特点,本研究侧重乐府诗语音层面的翻译研究,选取乐府诗歌中的13首作为源语文本,许渊冲、杨宪益和李正栓的英译版本为目的语文本,结合语音象似性理论,探究乐府诗及其翻译中的音乐性翻译规范。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建立了英汉平行语料库和语音语料库,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 6.0和语音分析软件praat对选取语料及其英译本的语音语料的语音重复、语音象征以及节奏的调域和音高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语音重复方面,主要体现在迭词和押韵两个层面,叁个译者对原文中迭词的处理主要采用了词重复、音重复和押韵叁种方法。同时,叁个译者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押头韵、尾韵、双声迭韵等方式实现音义同构。在语音重复的效果方面,许译本表现得最为出色,其译本更符合语音象似性所提出的观点,译文朗朗上口,语音和意义联系紧密,符合乐府诗易于传唱的特点。(2)在语音象征方面,我们发现叁位译者中许渊冲译本中语音象征现象比比皆是,其影射之意也符合原文的感情基调,使诗歌在吟唱中传递真情实感。(3)在节奏方面,我们主要对时长和音高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许译本仍表现出色。其时长较短,易于吟唱,且每首诗的时长特征符合诗歌的主题。在音高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许译本在调域的处理上注重与原诗感情的结合,且在起伏度上更符合原文的语气,将情感融入了语音,加强了语音的意义传达功能。综上所述,语音作为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诗歌意义的传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以语音象似性为理论框架,利用乐府诗起源于民间歌辞,适于传唱的特点,探索乐府诗及其翻译中的音乐性,为中国古代民歌及其翻译的语音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李献慧[3](2015)在《语音象似性探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综述象似性的内涵,比较了象似性、任意性和理据性,并从元音和辅音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语音象似性,从而揭示音义之间的象似关系。(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5年09期)

丁璇[4](2015)在《论语音象似性在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语音象似性理论为背景,阐述了如何把其相关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为语音教学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60期)

马志馨[5](2015)在《语音的功能:象似性/区别性/逻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语言理据性的根是语音理据,单词可以分为单音节词与多音节词两种,从单音节词中发现原始语根,语根生出词根,词根生出无数的单词。语音在语言发展中的功能是演变的:语根的语音表现音义的象似性,词根的语音表现音义的区别性,复合词的语音表现音义的逻辑性。(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朱莉[6](2014)在《汉语人称代词语音象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的任意性到象似性,这是语言研究的一种革命。伴随这种革命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这些年,语音象似性方面已经有不少优秀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指示代词的语音象似性和单音节反义词的语音象似性等方面。人称代词在语言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的研究依然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是首次对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进行探索性研究,完善了语音象似性的理论体系结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认为人称代词的语音之间具有一定的可论证性,语音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类型学框架,立足于汉语事实,尝试通过跨方言的比较,发掘人称代词所表现出的语音共性。本文主要采用统计的方法,对跨语言的材料进行统计比较。将各个方言点的语音细化为辅音、元音高低、元音前后、声调四个部分,从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其相同和不同的部分,从而可以更为严谨、详细的找出其规律。统计的结果表明,人称代词特别是叁身代词的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以及第叁人称代词的语音形式主要受语音的音响度特别是元音高低支配。具体表现为,以第二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和第叁人称代词的距离顺序来看,距离越近,元音发音位置越高,响度越低。(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周艳芳[7](2013)在《从语音象似性角度看《红楼梦》中拟声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其中拟声词的运用尤为突出。此研究从语言象似性理论入手,对《红楼梦》中的拟声词在杨译本和霍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从语音象似性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象似性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象似性与文学翻译的研究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能为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带来一些新启发。(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3年19期)

严艳群,刘丹青[8](2013)在《民族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中国国内121种民族语的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们的声母、韵母、有声调语言的声调遵守着多样的原则,体现着不同程度的语音象似性。全部样本数据汇总显示:人称代词更符合位置方向象似性(即I人称:II/III人称=内:外),对于响度———距离的符合度不如指示词,但仍然存在。与说话人有关的(I:II,I:III)相当符合象似性,尤其是位置方向象似性,远远超过偶然性的概率。与说话人无关的(II:III)象似度相对较低。总体上声调和复杂度较多符合背景原则。结果只是统计学上的倾向,即样本语言人称代词的语音形式与其所表语义之间的关系,是居于"任意性"和"必然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或然性"的。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关联应从"任意性、或然性、必然性"叁分的理念出发,去发掘更多的象似性原则,开发"或然性"这一中间地带存在的规律。(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侯广旭[9](2012)在《基于语音学与语义学视角的汉英音义象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音义象似性的考察上,国内现有研究缺乏微观语音学角度的精确描述、对多种语义涵义关系的观察以及从语言本质上对汉英音义象似性理据的思考。从语音学角度用大量实例描述汉英音义象似性,同时以同处一个语义场内的非反义反向关系、反义反向关系的词语为例展示单纯词音义象似性,进而从人类语言与认知起源和进化视角更进一步地寻求汉英音义象似性的理据,可使音义象似性的研究方法更具可行性与规范性,结论更具可验证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审计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谭武英,邹玮玮,岳芳[10](2012)在《试析肯明斯诗歌中的语音象似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E.E.肯明斯诗歌中的模仿类语音象似和通觉类语音象似的表现,探讨诗人肯明斯是如何模拟自然声音,表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其诗意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2年05期)

语音象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乐府诗专指入乐的诗歌,来源于民间,语言通俗朴素,节奏简练鲜明,风格灵活多样,故而流传至今。为了广泛传唱,作诗者常巧妙运用语言的音乐性传达意义,使人但闻其声,如见其景,必体其情。针对乐府诗的文体特点,本研究侧重乐府诗语音层面的翻译研究,选取乐府诗歌中的13首作为源语文本,许渊冲、杨宪益和李正栓的英译版本为目的语文本,结合语音象似性理论,探究乐府诗及其翻译中的音乐性翻译规范。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建立了英汉平行语料库和语音语料库,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 6.0和语音分析软件praat对选取语料及其英译本的语音语料的语音重复、语音象征以及节奏的调域和音高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语音重复方面,主要体现在迭词和押韵两个层面,叁个译者对原文中迭词的处理主要采用了词重复、音重复和押韵叁种方法。同时,叁个译者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押头韵、尾韵、双声迭韵等方式实现音义同构。在语音重复的效果方面,许译本表现得最为出色,其译本更符合语音象似性所提出的观点,译文朗朗上口,语音和意义联系紧密,符合乐府诗易于传唱的特点。(2)在语音象征方面,我们发现叁位译者中许渊冲译本中语音象征现象比比皆是,其影射之意也符合原文的感情基调,使诗歌在吟唱中传递真情实感。(3)在节奏方面,我们主要对时长和音高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许译本仍表现出色。其时长较短,易于吟唱,且每首诗的时长特征符合诗歌的主题。在音高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许译本在调域的处理上注重与原诗感情的结合,且在起伏度上更符合原文的语气,将情感融入了语音,加强了语音的意义传达功能。综上所述,语音作为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诗歌意义的传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以语音象似性为理论框架,利用乐府诗起源于民间歌辞,适于传唱的特点,探索乐府诗及其翻译中的音乐性,为中国古代民歌及其翻译的语音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音象似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冠杰.语音象似性和语义隐喻性对英语拟声词汇习得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9

[2].李万芬.基于语音语料库的乐府诗翻译的语音象似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7

[3].李献慧.语音象似性探新[J].英语教师.2015

[4].丁璇.论语音象似性在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

[5].马志馨.语音的功能:象似性/区别性/逻辑性[J].外文研究.2015

[6].朱莉.汉语人称代词语音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7].周艳芳.从语音象似性角度看《红楼梦》中拟声词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3

[8].严艳群,刘丹青.民族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9].侯广旭.基于语音学与语义学视角的汉英音义象似性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

[10].谭武英,邹玮玮,岳芳.试析肯明斯诗歌中的语音象似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

标签:;  ;  ;  

语音象似论文-李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