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上海与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三十年代上海与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摘要

20世纪30年代左右,上海的社会繁荣程度达到了全新的高峰。在这样的历史──社会背景下,文学创作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种流派都在这一时期塑造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它们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一起形成了时代色彩鲜明的文化现象。左翼文学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劳动女性、革命女性和都市尤物。理论上,她们互为参照,共同反映社会的黑暗面进而证明实施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但文本中的事实表明:劳动女性是革命话语的政治符号;革命女性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严守的仍是男权主导的性别等级;都市尤物尽管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仍逃不出由男性执掌的权力体系。"新感觉派"文学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凸显了浓厚的异化色彩。她们对男性展开从生理到心理的操纵和玩弄,这导致了两性之间互不信认和对立局面的产生。本质上,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表明了作家面对极度膨胀的都市力量的恐慌与焦虑。因此,"新感觉派"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其实是都市社会飞速变迁的象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在表面层次上起到了促进消费、满足都市对女体的消费诉求。在深层次上,它们被用以肯定和维护男性的主导地位,充当都市"现代"面具背后男权主义传统的附属品。综合而言,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不同语境中都处于次要、补充和修饰的位置。其中,男权主义的作用尤为明显。对于女性而言,两性平等的实现仍有待时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昨日重现:上海的“黄金十年”
  • 第一节 远东奇迹:作为都市文化策源地的上海
  • 第二节 上海屋檐下:都市女性和她们的生活
  • 第一章 在革命的旗帜下:左翼文本中的女性生存
  • 第一节 三足鼎立:革命语境中的女性类别
  • 第二节 透过《子夜》看尤物:颠覆者也是革命者
  • 第二章 暖昧的现代派:“新感觉派”视域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一节 新感觉派文学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 第二节 游入都市的白蛇:现代女性与都市魔力
  • 第三章 被消费的“她”者:女性形象·烟标·月份牌
  • 第一节 美丽的广告:作为消费品的女体形象
  • 第二节 沙中的世界:烟标·月份牌的性别意义
  • 尾声 围城依旧:文本里的女性形象与上海女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论著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三十年代上海与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