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ardenburg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Waardenburg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在基因水平上对耳聋病因学的诠释成为当今探究遗传性聋发病原因的热点。人们发现中国绝大部分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患者是由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基因突变导致,利用基因诊断技术对这三种基因进行突变检侧,不仅可为大部分遗传性耳聋患者明确病因,而且为耳聋遗传咨询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科学手段,同时使对于遗传性耳聋家庭的产前诊断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已开展了上述基因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但尚未在湖南地区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时,综合征型耳聋的病因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Waardenburg综合征(WS)是最常见的综合征型耳聋之一。至今,欧美人群已发现100余种WS相关基因突变位点,逐渐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这种遗传性疾病的致病机制。但国内仅见少数WS病例的报道,有关中国人群WS患者的分子遗传背景的研究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SHL、NSHL和母系遗传的遗传性耳聋患者较系统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中国人群WS患者的分子遗传背景,探讨基因型-表型之间的相关性;了解湖南地区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GJB2和PDS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突变热点,调查线粒体DNA 12SrRNAA1555G突变的流行频率,试图揭示这些基因与耳聋发生的紧密联系,探讨耳聋预防的策略和科学有效的治疗途径;并为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明确分子病因,进而探讨mtDNA突变同非综合征型耳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Waardenbu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我们对来自中南地区的19例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进行了临床诊断和分型,对其中5例WS1进行PAX3基因突变检测,另14例WS2进行MITF、SNAI2和SOX10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发现WS患者临床表型变异很大。所有患者均有虹膜异色;89.5%的患者表现为双侧对称的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且以WS2中多见;同时,4例WS2(28.6%)表现为全身皮肤棕褐色雀斑沉着,其它症状如白额发、早白发等仅见于个别病例。共在16例WS中发现10种基因突变位点(PAX3和MITF基因各3种,SOX10基因4种),另3例突变检测阴性。所有WS1均携带PAX3基因突变,35.7%和42.9%的WS2患者分别检测到MITF和SOX10基因突变;其中8种(PAX3:H80D和H186fs;MITF:R217I和T192fs;SOX10:G38fs、R43X、E248fs和G37fs)为未报道新突变。为绘制中国人群WS相关基因突变图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并为揭示WS的分子致病机制打下了基础。第二章:非综合征型耳聋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研究我们采用直接测序、DHPLC和PCR-RFLP的方法对湖南地区汉族13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分别进行GJB2、PDS和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突变的筛查,结果发现43.9%(61例)的患者至少携带其中一种基因突变;GJB2、PDS和线粒体DNA 12SrRNAA1555G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3%、18.7%和3.6%;共发现6种GJB2和13种PDS基因致病性突变,其中1种GJB2基因新突变(F115C)和3种PDS基因新突变(S8X、A227P和Cys565fs):235delC和IVS7-2A>G分别是GJB2和PDS基因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分别占这两个基因突变的89.1%和46.5%;通过此次筛查,为其中35.3%的患者明确了分子病因,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第三章: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因学研究我们对一母系遗传性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此家系内58.3%(21/36)的母系成员均表现为双侧对称、以高频下降明显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发病年龄和耳聋的严重程度变异很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该家系部分成员的耳聋关系密切。序列分析共发现23种变异,其中T1541C为新突变。18例母系成员均同时携带12SrRNAA1555G和T1541C同质性突变。5例父系亲属及配偶听力正常,1555和1541位点突变检测阴性。本研究最后得到以下结论:(1)Waardenburg综合征临床表型变异很大,以WS2较多见;虹膜异色和感音神经性耳聋为WS最常见的症状;棕褐色雀斑沉着可能是中国人群WS患者皮肤色素改变的一种特殊的形式;PAX3基因突变是导致WS1患者致病的主要原因,而WS2中MITF和SOX10基因突变较欧美人群有更高的检出率,且SOX10基因突变更常见。研究发现10种基因突变位点,其中8种为新突变,表现出中国人群WS患者独特的基因突变谱。3例突变检测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其它未知的WS2致病基因。(2)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三项常见耳聋基因的筛查提示有43.9%的患者携带有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反映湖南地区遗传性聋高发的现象。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该地区汉族NSHL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SLC26A4基因。235delC、IVS7-2A>G和A1555G突变分别是GJB2、PDS和线粒体DNA基因的热点突变,占所有突变的71.2%,可利用热点突变进一步开展快速筛查工作。通过本研究为其中35.3%的患者明确了病因。研究发现的1种GJB2和3种PDS基因新突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群的耳聋基因突变谱。(3)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以高频下降明显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发病年龄和耳聋的严重程度变异很大。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主要分子基础;环境因素和核基因可能参与A1555G突变表型表达的调节;T1541C为未报道新突变,可能对该家系A1555G突变所致耳聋的外显率有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Waardenbu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基因突变研究
  • 1.1 引言
  • 1.2 WS的临床表型特征分析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材料方法
  • 1.2.3 结果
  • 1.2.4 讨论
  • 1.3 WS相关基因突变分析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材料和方法
  • 1.3.3 结果
  • 1.3.4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非综合征型耳聋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研究
  • 2.1 引言
  • 2.2 直接测序法检测GJB2基因突变的研究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3 运用DHPLC技术检测PDS基因突变的研究
  • 2.3.1 实验对象
  • 2.3.2 材料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mtDNA12SrRNA A1555G突变的研究
  • 2.4.1 实验对象
  • 2.4.2 材料和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5 小结
  • 附图
  • 第三章 一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因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
  • 3.3 材料和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成果奖励
  • 参与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工耳蜗植入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患儿中的应用[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10)
    • [2].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效果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9(04)
    • [3].Waardenburg综合征Ⅰ型PAX3基因突变筛查及遗传咨询[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0(01)
    • [4].Waardenburg综合征2型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突变检测[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24)
    • [5].Waardenburg综合征及其人工耳蜗植入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06)
    • [6].PAX3基因突变相关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及散发患者基因型与表型特征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2)
    • [7].SOX10新突变致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家系基因突变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19)
    • [8].磁共振内耳三维重建在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02)
    • [9].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的人工耳蜗植入[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 [10].SOX10点突变致Waardenburg综合征2型一家系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5)
    • [11].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12].Waardenburg综合征II型SOX10基因突变一家系分析并文献综述[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01)
    • [13].Waardenburg综合征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11)
    • [14].Waardenburg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与螺旋神经节细胞衰退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06)
    • [15].新型PAX3基因突变导致WaardenburgⅠ型综合征[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06)
    • [16].Waardenburg综合征Ⅳ型患儿SOX10基因新突变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6(02)
    • [17].Waardenburg综合征及个案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03)
    • [18].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患儿家系的PAX3基因突变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03)
    • [19].MITF基因突变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的实验研究[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4(04)
    • [20].SOX10基因新突变导致一Waardenburg综合征2型家系的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0(04)
    • [21].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一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4)
    • [22].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一家系基因突变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02)
    • [23].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患者MITF基因突变分析[J]. 遗传 2008(04)
    • [24].Waardenburg综合征(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放射学实践 2008(07)
    • [25].一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18)

    标签:;  ;  ;  ;  ;  ;  

    Waardenburg综合征和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