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针刀松解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张海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医院麻醉科015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刀松解结合中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患者腰椎及其相关区域的病变组织及压痛点进行针刀松解,配合中药治疗。结果收治363例,痊愈272例,总有效97.5%。结论针刀松解结合中药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

【关键词】针刀中药腰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180-01

腰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为腰腿痛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也是小针刀疗法的主要适应证。以往的治疗多是松解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及椎旁横突间韧带,并配合手法牵引等方法治疗,作者采用针刀松解结合中药治疗此症。现将资料完整363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6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10个月,最长4年。全部病例均做CT检查确诊。

诊断依据:1、患者多呈被动体位,脊柱凸向患侧,直立多表现为翘臀姿势。2、椎旁一般能找出明显的痛点;以手按压多能引出下肢放射痛;3、椎旁一般能找出明显的痛点;4、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屈颈试验,及仰卧挺腹试验均为阳性。5、多数病人有典型根性神经痛。全部患者经CT证实为“腰突症”;6、X线平片示患者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脊柱侧弯,腰段生理性前凸减小,消失或后突。

治疗方法

1、椎间孔外口部位进针点。首先根据CT定位,视突出部位而取相应进针点。病人取俯卧位,下腹部垫枕,于棘突上缘侧方3cm处做皮丘,用长10cm长针头垂直刺入直达横突,注入少许局麻药,垂直进刀,直达横突,稍提针刀向内,向足侧各倾斜45角刺入,遇骨质为上关节突外缘,横突根部,继续向下后进刀贴骨缘切割几下出刀[1]。

2、腰椎关节突关节进针点。在相应椎间棘突下缘旁开1.5-2cm处进针,垂直刺入皮肤,同时边进针边回吸边注射,感觉到骨质样抵抗或韧带样硬度抵抗注入少量局麻药,后用小针刀沿穿刺针路线进入,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触及韧性抵抗时做十字切割。注意勿深刺防止刺入血管,蛛网膜下腔,或损伤神经血管组织。每5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

中药治疗:以补肾壮督活血化淤为组方原则,自拟方药物组成。杜仲10g鹿角胶10g(烊)山甲6g竹茹10g胆星10g海藻10g昆布10g鸡血藤10g枸杞子10g骨碎补10g。偏阳虚者服此方。付方:杜仲10g石斛10g竹茹10g胆星10g海藻10g昆布10g鸡血藤30g。偏阴虚者服此方。每日一剂,15日为一疗程。

结果

疗效判定:1、临床缓解:症状体征均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2、有效:症状部分消除,劳累后易复发。3、无效:治疗后症状如故。按以上标准治疗363例患者,临床缓解272例,显效61例,好转30例,无效9例,总有效97.5%。

讨论

作者认为“腰突症”病理改变主要局限于椎间孔附近,出现一系列脊神经根压迫症状,这些神经根的受压极少是由于机械性压迫。多数是硬膜外腔和椎间孔附近对脊神经根可逆性刺激,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结疤,粘连[2]。久之出现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病程较长的“腰突症”往往会波及椎节关节,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对病程较长患者加用了“腰椎关节突关节”作为进针点,应用针刀准确地直达病灶,松解粘连,解除痉挛,切割瘢痕,使局部气血流通,循环改善,无菌性炎症消除,起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并能调整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的生物力学平衡。针刀产生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笔者还认为椎间孔附近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如充血,水肿,结疤,粘连似属于中医的痰和瘀。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和肾阴虚本质上属于肾的精气不足。肾精不能转化为元气,所谓精不能化为气,气化功能减弱,造成人体水液、气血等病理产物代谢障碍,进而产生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性产物,肾脉不足则督脉空虚,复因外邪所袭,或因病后、外伤、过劳而致经脉不通。正气即虚,寒湿毒邪深伏于内,胶结不去气血凝涩,痰湿内生,经络闭阻,筋骨、脊柱不仅得不到肾精滋养,瘀血败痰,凝涩于内,日久不散,伤筋败骨,形成恶性循环。笔者同时认为中医痹症内虚邪中也有久当之处。补肾活血化痰为大法似能理解为消除致病因素,使腰背肌恢复新的动态平衡,和小针刀治疗机理不谋而合,二者相得益彰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7—498

[2]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3:278-279

标签:;  ;  ;  

针刀松解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