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移位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维持扩张(养皮)前、后耳后扩张器进行扫描并利用相关软件对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拟合,将扩张器的三维构形与时间过程相结合进行四维动态研究;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不同标志点的下移距离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埋置耳后皮肤扩张器时的准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的移位距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为扩张器的移位程度的预测、制定合理的维持扩张时间提供理论依掘,以便在二期手术时获得耳后皮瓣最有效的扩张效应。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间入院行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中,对满足以下条件的74例患者:1)、年龄6~9岁。2)、单侧Ⅰ度、Ⅱ度小耳畸形。3)、耳后扩张皮肤无赘生物、无瘢痕组织,既往未行手术、激光脱毛等治疗者。4)、耳后发际线正常者。5)、耳后扩张皮肤无血运障碍、无破溃者。6)、耳后扩张器及注射壶无渗漏,扩张过程顺利者。7)、患者及家属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对上述患者分别于维持扩张前、后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三维数据,利用Polyworks软件对两次获得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拟合并选取扩张器上基点、下基点及下极点作为标志点进行下移距离的测量。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别对三个标志点的下移距离与引入的五个自变量(性别、残耳类型、皮瓣血肿、维持扩张天数和注水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岁~9岁,平均7.7岁。男性43例,女性3l例。Ⅰ度小耳畸形26例,Ⅱ度小耳畸形患者48例,无血肿者64例,有血肿者10例,注水53~87毫升,平均70.4毫升(70.4±7.5),维持扩张20~50天,平均29.6天(29.6±5.7),经过维持扩后,扩张器上基点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8.5±2.2)。下基点下移4.0~10.0毫米,平均6.3毫米(6.3±1.6)。下极点下移4.3~12毫米,平均7.5(7.5±2.1)毫米。皮瓣血肿(H)、维持扩张天数(D)、注水量(V)三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对扩张器三个标志点的下移均有统计学意义,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如下:上基点下移距离=-11.35+2.05×H+0.14×D+0.22×V,下基点下移距离=-8.24+0.66×H+0.1×D+0.17×V,下极点下移距离=-10.37+1.87×H+0.11×D+0.20×V。扩张器三个标志点的下移回归方程模型中,注水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维持扩张时间次之,皮瓣血肿最小。结论:1、扩张器的扩张效应具有时间变量的特征,耳后皮肤扩张器在经过维持扩张后发生不同程度的下移,是造成二期手术耳廓上部无毛区皮瓣覆盖不足的原因之一。2、耳后皮肤扩张器三个标志点经过维持扩张后均有下移,尤其是上基点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对选择合理的扩张器置入位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确定扩张器的置入位置时,除了参考残耳、发际线及对侧耳廓位置外,扩张器下移距离也应预计在内,这样才能在二期手术时获得最有效的扩张效应。3、6-9岁年龄段患者中,皮瓣血肿、维持扩张天数、注水量对扩张器各个标志点的下移程度的影响则都是正向的。其中注水量对三个标志点下移的影响最大,维持扩张时间次之,皮瓣血肿的影响最小。第二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表面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维持扩张前、后的耳后扩张器总面积及扩张器上、中、下1/3三部分面积分别进行测量,通过量化指标分析耳后扩张器在经过维持扩张后面积变化特点,指导临床针对面积变化特点采取措施,以提高皮瓣的有效扩张;对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注水、实现定量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间入院行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中,选择57例患者。患者选择标准:1)、年龄6~9岁。2)、单侧Ⅱ度小耳畸形患者,残耳呈花生状,外耳道闭锁。3)、耳后扩张区皮肤无耳赘、无瘢痕组织,既往未行任何手术及激光脱毛等治疗者。4)、面部对称,乳突区骨骼发育正常,耳后发际线正常者。5)、耳后扩张皮肤无血运障碍、无破溃者。6)、耳后扩张器及注射壶无渗漏,扩张过程顺利者。7)、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对上述患者分别于维持扩张前、后对耳后皮肤扩张器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三维数据,利用Polyworks软件对三维数字模型进行重建,精确测量耳后扩张器表面积,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别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的差异及扩张器上、中、下三部分比值的差异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注水量与扩张器表面积的关系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患者,年龄:6岁~9岁,平均7.9岁。扩张器注水量53~78ml,平均70.3ml(70.3.0±7.6ml)。静止扩张30±2天。通过对注水量(V)和耳后扩张器表面积(S)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S前=599.36+77.15×V,S后=505.99+75.45×V。2、57例患者根据注水量分为≤65毫升组,66~70毫升组,71~75毫升组,≥76毫升组。各注水量组维持扩张前耳后扩张器平均表面积为5422.614±402.933mm2,5699.741±294.814mm2,6230.484±194.480mm2,6772.997±395.589mm2,维持扩张后分别为5211.173±351.011 mm2,5463.147±311.991mm2,6040.934±137.671mm2,6552.796±316.624mm2。各注水量组进行配对t检验,p<0.01,维持前、后扩张器表面积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71~77毫升组中,维持扩张前耳后扩张器上、中、下1/3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0.03±1.42%,34.46±1.85%,35.51±1.65%,维持扩张后分别为24.8±2.73%,36.12±1.36%,39.08±2.31%,对维持扩张前、后的扩张器上、中、下1/3面积百分比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耳后扩张器经过维持扩张后皮瓣面积变化有一定特点,扩张皮瓣总面积较扩张前略有减少,其中,扩张器上1/3所占总面积百分比较扩张前明显减少,但中、下1/3则较扩张前增加。经过维持扩张后扩张器上1/3面积的减少是导致二期耳再造手术时支架上部无毛区皮瓣覆盖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从注水等环节来弥补上1/3面积的减少。3、53~87毫升注水量范围内,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注水量在达到87毫升时仍然能够获得扩张器表面积的增加,属于有效扩张范围。

论文目录

  • 摘要
  • 第一部分中文
  • 第一部分英文
  • 摘要
  • 第二部分中文
  • 第二部分英文
  • 引言
  • 第一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移位中的应用研究
  • 一、一般临床资料
  • 1、研究对象
  • 2、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术
  • 二、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扩张器扫描、重建及下移测量
  • 1、系统结构及操作平台
  • 2、测量及图像处理流程
  • 3、耳后扩张器下移测量
  • 三、结果
  • 四、讨论
  • 1、误差的控制
  • 2、标志点的确定及测量方法的选择
  • 3、测量人群的选择
  • 4、关于组织扩张术和耳廓再造
  • 5、耳后乳突区皮肤的特点与扩张器选择的特殊性
  • 6、扩张器下移及临床意义
  • 7、关于影响耳后扩张器下移的因素
  • 8、关于耳后扩张器术后血肿与下移
  • 9、不足之处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表面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 一、一般临床资料
  • 1、测量对象
  • 2.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术
  • 二、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扩张器扫描、重建及面积测量
  • 1、系统结构及实现平台
  • 2、测量及图像处理流程
  • 3、耳后扩张器面积测量
  • 三、结果
  • 1、不同注水量的扩张器表面积
  • 2、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
  • 3、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三部分面积
  • 四、讨论
  • 1、误差的控制
  • 2、测量人群的选择
  • 3、维持扩张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必要性
  • 4、关于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面积的变化
  • 5、关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的关系
  • 6、关于对耳后扩张器表面积达到平台期的预测
  • 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扩张器面积测量中的创新性
  • 8、不足之处
  • 五、结论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及其在整形领域的应用
  • 小耳畸形综合征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附表部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频次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0(01)
    • [2].甲强龙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疗效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 2020(05)
    • [3].耳前瘘管并发耳后脓肿的手术治疗[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05)
    • [4].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35)
    • [5].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2)
    • [6].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伴耳后感染16例误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5)
    • [7].突发性耳聋实施耳后注射的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39)
    • [8].电针耳后穴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6(06)
    • [9].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28)
    • [10].耳后痛,耳内痛,面瘫治疗有不同[J]. 家庭医药 2009(05)
    • [11].耳后小包如何处理?[J]. 父母必读 2010(12)
    • [12].侵蚀艾肯菌致儿童耳后脓肿1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06)
    • [13].耳后斑块型粟丘疹2例[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2)
    • [14].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13)
    • [15].耳后注射与鼓膜穿刺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比较[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0)
    • [16].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急性耳鸣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21)
    • [17].耳后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突聋疗效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06)
    • [18].耳后取穴为主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14(03)
    • [19].耳后注射曲安奈德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6)
    • [20].耳后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游离移植治疗婴幼儿颜面先天性黑痣[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3)
    • [21].伴有2型糖尿病突发性耳聋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注射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12)
    • [22].表现为耳后区巨大肿物的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例[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1)
    • [23].耳后长小疙瘩 大意不得[J]. 江苏卫生保健 2019(01)
    • [24].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40例[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1)
    • [25].耳后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的可能转运途径[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7(04)
    • [26].糖皮质激素耳后注射与传统给药方式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比较[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7(05)
    • [27].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突聋临床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04)
    • [28].甲泼尼龙耳后注射对突发性耳聋治疗的疗效分析[J]. 北方药学 2016(03)
    • [29].甲泼尼龙耳后注射对突发性耳聋治疗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4)
    • [30].耳后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特发性耳鸣的效果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 2015(07)

    标签:;  ;  ;  ;  ;  ;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