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及黄河口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黄河下游及黄河口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论文摘要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渤海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对渤海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中磷的主要来源是河流输入,且河流输入的主要形式是颗粒态磷。颗粒物中的磷以不同形式存在,探讨其存在形式可以更好的估计其对水体环境的潜在影响。本文于2010年1到12月每月20号左右采集黄河利津表层水水样和表层水中悬浮颗粒物,并用水淘选装置对悬浮颗粒物进行分级,分析了水体中溶解态磷含量及分级后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磷含量;于2010年调水调沙期间,在利津黄河大桥采集表层水及悬浮颗粒物,分析了水体中溶解态磷含量及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磷含量;于2009年4月采集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并采用改进后SEDEX法对沉积物样品进行磷形态分析;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对2010年黄河输送溶解态磷及颗粒态磷通量进行估算。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下游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磷含量与颗粒物粒径密切相关,弱吸附态磷、有机磷、自生磷灰石磷在较细颗粒中含量较高,碎屑磷灰石磷在较粗颗粒中含量较高。(2)2010年黄河下游水体中溶解态磷通量表现出了明显的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全年黄河溶解态磷通量为330t(以P计)。(3)2010年黄河颗粒态磷输送通量为115713t,是溶解态磷的350倍,其中颗粒态生物可利用磷通量26818t,是溶解态磷的81倍,表明黄河主要是以颗粒态的形式输送磷。(4)调水调沙期间输送颗粒态总磷5.7万t,约占全年通量的49%,输送生物可利用磷1.2万t,占全年通量的47%左右。(5)自生磷灰石磷和碎屑磷灰石磷是黄河口湿地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两者之和超过沉积物中总磷的70%。各形态磷含量与粒径及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黄河及黄河口湿地概况
  • 1.2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
  • 1.2.1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2.2 黄河水体中磷的研究
  • 1.3 颗粒物中磷的形态
  • 1.3.1 颗粒物中磷形态分析方法
  • 1.3.2 颗粒物中各形态磷的分类
  • 1.3.3 黄河悬浮颗粒物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
  • 1.4 颗粒物粒径与磷的赋存形态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分析方法
  • 2.1.1 溶解态磷酸盐
  • 2.1.2 溶解总磷
  • 2.1.3 溶解有机磷
  • 2.2 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提取方法
  • 2.3 悬浮颗粒物粒径分级
  • 2.4 悬浮颗粒物及沉积物粒度分析
  • 3 黄河下游(利津)水体及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输送通量
  • 3.1 样品采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水文特征
  • 3.2.2 黄河下游(利津)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季节变化
  • 3.2.3 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分布
  • 3.2.4 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分布
  • 3.2.5 悬浮颗粒物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
  • 3.2.6 黄河下游(利津)水体及悬浮颗粒物中磷输送通量
  • 3.3 小结
  • 4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利津)水体及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其输送通量
  • 4.1 样品采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水文特征
  • 4.2.2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利津)水体中各溶解态磷的含量与分布
  • 4.2.3 调水调沙期间悬浮颗粒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及分布
  • 4.2.4 调水调沙期间颗粒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 4.2.5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利津)水体及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输送通量
  • 4.3 小结
  • 5 黄河口湿地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
  • 5.1 样品采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与分布
  • 5.2.2 黄河口湿地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与分布
  • 5.2.3 讨论
  • 5.3 小结
  • 主要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已发表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1985年以来7个时期双台河口湿地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J]. 湿地科学 2019(06)
    • [2].山东东营市推进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J]. 中国国情国力 2020(01)
    • [3].黄河口湿地(孤东)[J]. 人民黄河 2020(02)
    • [4].黄河口湿地[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20(04)
    • [5].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景观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7(04)
    • [6].辽宁凌河口湿地现状与威胁因素分析[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6(05)
    • [7].《黄河口湿地白鹤迎春》[J]. 齐鲁周刊 2020(06)
    • [8].走进黄河口湿地[J]. 旅游纵览 2020(09)
    • [9].东方白鹳:黄河口湿地主人[J]. 山东画报 2016(08)
    • [10].辽河口湿地[J]. 岁月 2017(09)
    • [11].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滨海河口景观植物选择策略研究——以珠海西部河口湿地为例[J]. 中国园林 2020(10)
    • [12].辽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研究综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09)
    • [13].于桥水库入库河口湿地工程运行管理思考[J]. 海河水利 2016(06)
    • [14].基于能值分析的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产品供给价值评价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04)
    • [15].深圳河河口及新洲河河口湿地生态修复思路及管理对策[J]. 水利水电技术 2015(02)
    • [16].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评估[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3(02)
    • [17].科学抉择与闽江河口湿地的存续——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纪实[J]. 政协天地 2014(01)
    • [18].辽宁省凌河口湿地生态服务效应货币价值评估[J]. 人民黄河 2012(07)
    • [19].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9)
    • [20].基于3S技术的凌河口湿地信息系统的建立[J]. 水利水电技术 2010(11)
    • [21].黄河口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盐分与养分分布特征[J]. 土壤 2020(01)
    • [22].河口湿地土壤氮赋存形态及释放风险研究[J]. 能源与环境 2019(03)
    • [23].辽宁双台河口湿地能值评价[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04)
    • [24].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防护林科技 2016(07)
    • [25].辽河口湿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 测绘科学 2013(01)
    • [26].福建新增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 福建林业 2013(04)
    • [27].辽河河口湿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 地理空间信息 2010(03)
    • [28].黄河口湿地健康评价(英文)[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10)
    • [29].基于3S技术的辽宁省凌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30].中国退化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 湿地科学 2009(04)

    标签:;  ;  ;  ;  ;  

    黄河下游及黄河口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