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与玉米间作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黄精与玉米间作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黄精与玉米间作条件下,黄精密度、玉米密度、施肥量和施多效唑量四个主要栽培措施对黄精产量、玉米产量、组合产值等方面的影响,建立了黄精产量、玉米产量与四个主要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解析了数学模型;对黄精产量、玉米产量与生物农艺性状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对黄精不同采收期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指出了各因子的理想搭配模式及其适宜取值范围,提出了黄精间作玉米适宜配套技术措施,筛选出综合效益较好的黄精采收期。结果表明:(1)黄精与玉米间作条件下黄精高产配套栽培措施的技术方案为:黄精播种密度2500窝/667m2-2600窝/667m2,玉米密度为3450株/667m2-3550株/667m2,施肥量78.9 kg/667m2-81.8 kg/667m2,多效唑喷施量0.239 kg/m2-0.262kg/m2。(2)黄精与玉米间作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配套栽培措施的技术方案为:黄精播种密度2720窝/667m2-2880窝/667m2,玉米密度为3510株/667m2-4050株/667m2,施肥量85.35 kg/667m2-89.24 kg/667m2,多效唑喷施量0.357 kg/m2-0.378 kg/m2。(3)黄精与玉米间作条件下组合产值达10000元/667m2配套栽培措施的技术方案为:播种密度2032窝/667m2-2200窝/667m2,玉米密度为2872株/667m2-3187株/667m2,施肥量87.3kg/667m2-96.8 kg/667m2,多效唑喷施量0.14 kg/m2-0.17 kg/m2。(4)对黄精单株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对黄精产量显著相关的农艺性状对黄精单株产量的直接相对作用大小顺序为:地上部鲜重>最大叶数>花量>株高。(5)对玉米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为:株高X10.7272,穗位X20.7706,穗长X30.7584,穗粗X40.795穗行数X50.7443。关联序为穗粗X4>穗位X2>行粒数X6>穗长X3>穗行数X5>株高X1。(6)对不同采收期黄精和玉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1.14%,因此只要选前三个主要成分因子就基本上能反映原10个指标的信息。依据综合评价函数对20个采收日期进行评分,并按得分分布,将考察的20个采收期综合效益划分为三类:良好、中等、一般。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栽培措施对黄精产量的影响
  • 3.1.1 黄精产量方程的建立
  • 3.1.2 单因素效应分析
  • 3.1.3 单因素边际产量效应分析
  • 3.1.4 互作效应分析
  • 3.1.5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 3.2 栽培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1 玉米产量方程的建立
  • 3.2.2 单因素效应分析
  • 3.2.3 单因素边际产量效应分析
  • 3.2.4 互作效应分析
  • 3.2.5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 3.3 栽培措施对组合产值的影响
  • 3.3.1 组合产值方程的建立
  • 3.3.2 单因素效应分析
  • 3.3.3 互作效应分析
  • 3.3.4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 3.4 黄精产量与相关生物指标的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
  • 3.4.1 各相关生物指标与黄精产量的多元回归方差分析
  • 3.4.2 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3 各显著性状与产量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 3.4.4 各显著生物性状与产量通径分析
  • 3.5 玉米产量与相关农艺指标的关联度分析
  • 3.5.1 原理和方法
  • 3.5.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3.5.3 关联系数计算
  • 3.5.4 灰色关联度及权重
  • 3.6 黄精采收期的主成分分析
  • 3.6.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3.6.2 不同采收期相关指标变异情况分析
  • 3.6.3 不同采收期相关指标主成分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间作模式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7)
    • [2].甘薯玉米间作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9)
    • [3].玉米间作体系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J]. 土壤与作物 2019(01)
    • [4].玉米花生宽带间作体系最优玉米间作密度初探[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02)
    • [5].花生、玉米间作不同行比对花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福建农业科技 2016(03)
    • [6].小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与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J]. 农业与技术 2016(18)
    • [7].三种食用菌与玉米间作的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6(02)
    • [8].甘肃省河西绿洲干旱灌区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16(03)
    • [9].覆膜对玉米间作花生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15(01)
    • [10].玉米间作辣椒中的磷吸收规律[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4)
    • [11].番茄玉米间作对番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4)
    • [12].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对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
    • [13].番茄—玉米间作效益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5)
    • [14].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9(02)
    • [15].玉米间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07)
    • [16].鱼腥草与玉米间作对鱼腥草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4(04)
    • [17].荒漠绿洲区交替灌溉小麦/玉米间作水分利用特征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4)
    • [18].辣椒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3)
    • [19].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2)
    • [20].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J]. 江西农业 2020(04)
    • [21].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溶磷菌筛选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6)
    • [22].何首乌-甜玉米间作栽培新模式[J]. 农村新技术 2017(05)
    • [23].旱地玉米间作菜豆栽培技术[J]. 中国瓜菜 2017(08)
    • [24].玉竹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3(01)
    • [25].玉米间作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1)
    • [26].玉米间作绿肥高效栽培技术[J]. 甘肃农业科技 2012(04)
    • [27].锦椒二号辣椒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 2012(06)
    • [28].基肥对与玉米间作2年刺五加生长发育的影响[J]. 吉林农业 2012(06)
    • [29].玉米间作豇豆栽培技术[J]. 农村科技 2010(03)
    • [30].玉米间作矮生芸豆立体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7(01)

    标签:;  ;  ;  ;  ;  ;  ;  

    黄精与玉米间作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