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及模型研究

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及模型研究

论文摘要

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是化工过程的强化手段之一,本文对分散颗粒(包括分散固体颗粒与分散液滴)增强气液传质的机理及模型进行研究。提出分散颗粒增强物理吸收的机理包括传输作用和流体力学作用,并建立了三维非稳态非均相非规则分布多粒子双机理模型(TIHIND Model)。在TIHIND模型前,分别建立了空白溶液模型和一维、二维或三维,单颗粒或多颗粒,点颗粒或真实颗粒的传质模型。通过对空白溶液模拟得出合理的计算渗透膜厚度为2πDτ,并重新定义增强因子。单颗粒或多颗粒模型得到的各参数对传质增强的影响与文献中模型预测趋势一致。考虑分散颗粒在计算微元内具有随机分布,可进一步得出:不同颗粒位置分布可得到不同的总增强因子;不同位置处的分散颗粒对总增强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可以用颗粒屏蔽系数来研究多颗粒体系中各分散颗粒间的关系。相比较一维和二维模型,三维模型中颗粒的屏蔽系数最小,因此在三维模型中应该考虑大量颗粒对总增强因子的贡献。TIHIND模型可以考察计算单元中大量颗粒对增强因子的贡献,模拟结果表明:1)颗粒具有不同随机函数种子时,计算出的增强因子平均相对误差约为5%;2)分散颗粒浓度较高时,会使基本增强因子E0 < 1;3)分配系数低的颗粒( m < 10)同样可能具有较高的增强因子;4)接触时间和扩散系数对增强因子具有非单调的影响趋势;5)增强因子随分散颗粒浓度增加可能存在峰值;6)可能存在直接的气体-分散液滴接触;7)初始待传质组分浓度影响分散颗粒的传质增强作用。应用文献数据对TIHIND模型进行验证表明,预测的增强因子与实验观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TIHIND模型还具有如下优点:1)对气-液-固和气-液-液体系均适用;2)可以合理解释固-液体系中增强因子随分散固体颗粒浓度增加而降低,和液-液体系中增强因子随分散液滴浓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3)可以预测实验中的最小增强因子以及增强因子随实验时间的变化。应用与TIHIND模型同样的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并进行适当的简化,建立了通用增强因子模型(GEFM)。GEFM同样既适用于分散固体颗粒,又适用于分散液滴体系,且相对于TIHIND模型,GEFM运算简洁,能够在简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快速预测出分散颗粒体系的气液传质增强因子。通过异丁烯与氢气在水中的吸收实验初步验证了上述的机理与模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
  • 1.3 分散细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1.3.1 惰性固体细颗粒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1.3.2 惰性固体细颗粒对界面积及气含率的影响
  • 1.3.3 活性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作用
  • 1.4 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
  • 1.4.1 传输作用
  • 1.4.2 流体力学作用
  • 1.4.3 阻止气泡聚并作用
  • 1.4.4 边界层内反应作用
  • 1.4.5 小结
  • 1.5 模型研究进展
  • 1.5.1 传输机理模型
  • 1.5.2 其他机理模型
  • 1.5.3 经验模型
  • 1.6 小结
  • 1.7 本文工作
  • 第二章 细颗粒增强微溶气体吸收微观机理模型
  • 2.1 引言
  • 2.2 细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
  • 2.2.1 传输作用
  • 2.2.2 流体力学作用
  • 2.2.3 小结
  • 2.3 存在分散细颗粒时的传质方程
  • 2.3.1 模型假设
  • 2.3.2 模型方程
  • 2.4 模型方程的求解方法
  • 2.4.1 模型方程无因次化
  • 2.4.2 模型方程离散化
  • 2.5 增强因子定义
  • 2.6 计算模拟用基本输入数据
  • 2.7 空白溶液模拟
  • 2.8 点颗粒模拟
  • 2.8.1 一维点颗粒模拟
  • 2.8.2 二维点颗粒模拟
  • 2.9 三维多个真实颗粒模拟
  • 2.9.1 三维真实颗粒模拟
  • 2.9.2 三维模型中颗粒的屏蔽作用
  • 2.9.3 其他参数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 2.10 实际体系与前述模型的区别
  • 2.11 实际分散体系增强因子计算
  • 2.11.1 三维大量真实颗粒模拟
  • 2.11.2 用于实际计算的修正
  • 2.12 结论
  • 第三章 细颗粒增强微溶气体吸收宏观应用模型
  • 3.1 增强机理分析
  • 3.1.1 过渡相扩散系数
  • 3.1.2 有效扩散系数
  • 3.1.3 宏观模型补充机理
  • 3.2 宏观应用增强因子模型
  • 3.2.1 传质系数模型
  • 3.2.2 通用增强因子模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有效扩散系数
  • 3.3.2 传输作用项
  • 3.3.3 流体力学作用项
  • 3.3.4 综合考虑两作用
  • 3.4 实验验证
  • 3.5 结论
  • 第四章 细颗粒增强微溶气体吸收实验研究
  • 4.1 实验物系选择
  • 4.2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 4.2.1 实验装置
  • 4.2.2 实验条件及实验步骤
  • 4.3 实验数据处理
  • 4.4 异丁烯及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参数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活性炭-水浆料吸收异丁烯
  • 4.5.2 活性炭-水浆料吸收氢气
  • 4.5.3 TIHIND 模型与GEFM 的理论预测
  • 4.6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I ——符号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微纳颗粒[J]. 中国粉体技术 2020(02)
    • [2].《颗粒,颗粒!》[J].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03)
    • [3].9月防城港硫磺市场趋于平稳[J]. 硫酸工业 2015(05)
    • [4].感麦[J]. 黄河之声 2014(09)
    • [5].浅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用法用量[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6)
    • [6].芩麻颗粒前处理工艺的优化[J]. 中成药 2020(02)
    • [7].胆胃平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06)
    • [8].生产辅酶Q_(10)颗粒的方法[J]. 石油化工 2010(03)
    • [9].眠安宁颗粒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的临床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01)
    • [10].2012—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复舒颗粒应用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03)
    • [11].观察扶正消瘤颗粒联合综合微创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0)
    • [12].萎胃颗粒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6)
    • [13].颗粒离散元法的颗粒碎裂研究进展[J]. 工程地质学报 2012(03)
    • [14].模拟舱内颗粒物分布状态评估[J]. 商业故事 2018(19)
    • [15].经典名方四妙勇安汤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J]. 生物化工 2020(02)
    • [16].吸附雾霾颗粒的小卫士——叶[J]. 中学生物教学 2015(24)
    • [17].考虑颗粒旋转的颗粒动力学模拟提升管气固两相流动特性[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0(05)
    • [18].汽油车和天然气汽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J]. 汽车工程 2009(02)
    • [19].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J]. 九江学院学报 2008(06)
    • [20].妇科保胎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J]. 甘肃科技 2016(19)
    • [21].兽药板青颗粒辨别方法[J]. 北方牧业 2016(10)
    • [22].滚筒干燥器中杆状颗粒混合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23].小儿连番止泻颗粒成型工艺和含量测定[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24)
    • [24].循环流化床中颗粒振荡循环现象的实验研究[J]. 化工学报 2015(08)
    • [25].钛颗粒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2(01)
    • [26].颗粒羟基氧化锆的除氟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06)
    • [27].特粗WC颗粒的制备方法研究[J]. 金属功能材料 2012(04)
    • [28].复方一支蒿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16)
    • [29].室内颗粒物分布运动的研究进展[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9(05)
    • [30].雪糕表面喷涂大颗粒特殊生产工艺的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22)

    标签:;  ;  ;  ;  

    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及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