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苏州剧坛研究

晚明苏州剧坛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晚明苏州剧坛”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晚明苏州剧坛的传奇创作和演剧活动,多维度、多层面地审视戏剧史上的“晚明苏州现象”,综合考量这一戏剧现象形成的多重文化机制,发掘晚明苏州剧坛在明清戏剧发展流变中的戏剧史意义,进而深入探究戏剧艺术生存发展的某些规律。 本文分为上、下两编,共计八章。 上编侧重揭示晚明苏州剧坛传奇的创作变动所体现的传奇艺术向民间性、舞台性的复归动向。第一章通过对晚明重要的戏剧创作流派——吴江派的理论与创作的考察,揭示其在从昆山派到苏州派嬗变过程中的津梁与接榫作用。重点通过对沈璟、冯梦龙的研究,确立其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章通过对晚明苏州传奇文本的分析,把握传奇艺术在苏州剧坛上向本体性复归的演化轨迹。本章一方面从晚明苏州传奇作品剧作题材的民间化、人物形象的平民化和主题取向的世俗化,分析传奇创作重心的下移及其原因;另一方面,从剧本体制、曲词宾白、表演体制、音律体制以及舞台艺术技巧等多方面,揭示晚明传奇艺术向舞台演出特性回归的趋向。第三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通过考察苏州剧坛传奇作品中所体现的江南地域文化色彩,揭示戏剧对地域文化的依存关系。本编第四章还对晚明苏州剧坛上的杂剧创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下编从特定时代——“晚明”、特定地域——“苏州”入手,结合昆山腔的兴起,揭示晚明苏州剧坛上职业戏班、家乐戏班与民俗演剧的繁荣表象,深入发掘苏州成为晚明声腔传播中心、演艺人才基地和昆剧演出中心的重要成因。第五章从昆山腔兴起的角度,分析苏州昆曲艺术中心地位形成的多重文化因素。第六、七章通过对苏州职业戏班、家乐戏班的兴起及:其演剧活动的考察,分析苏州作为全国演出中心的独特地域文化成因。第七章对晚近戏剧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苏州民俗演剧活动和虎丘曲会,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进一步对苏州成为晚明戏剧活动中心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揭示。 此外,本文附录中还对晚明苏州的主要戏剧活动、传奇作家及作品、传奇作品中的山歌、主要的家乐戏班,以及20世纪戏剧研究论著关于吴江派人员名单的分歧,通过文字或列表的方式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明示。

论文目录

  • 绪论
  •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二、论题的研究路径及方法
  • 上编
  • 第一章 吴江派的崛起与晚明苏州剧坛
  • 第一节 从昆山派到吴江派
  • 第二节 沈憬的曲学理论与传奇创作
  • 第三节 冯梦龙的戏剧理论
  • 第二章 从晚明苏州剧坛看传奇艺术本体性的回归
  • 第一节 传奇创作重心的下移
  • 第二节 传奇艺术舞台性的回归
  • 第三章 晚明苏州传奇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一节 剧中江南
  • 第二节 山歌小曲
  • 第三节 苏白
  • 第四章 晚明苏州剧坛的杂剧创作
  • 第一节 晚明杂剧创作论略
  • 第二节 北剧泰斗沈自征与巾帼曲家叶小纨
  • 第三节 沈璟《博笑记》探胜
  • 下编
  • 第五章 昆山腔的兴起与苏州昆曲艺术中心地位的形成
  • 第一节 昆山腔的兴起
  • 第二节 苏州昆曲艺术中心地位的形成
  • 第六章 晚明苏州职业戏班演剧
  • 第一节 苏州职业戏班的兴盛
  • 第二节 苏州职业戏班演剧活动初探
  • 第七章 晚明苏州家乐戏班演剧
  • 第一节 家乐戏班的兴起与苏州地区的家乐戏班
  • 第二节 家乐戏班的戏剧史意义
  • 第八章 晚明苏州民俗演剧活动与虎丘曲会
  • 第一节 苏州地区的民俗演剧活动
  •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艺术狂欢盛典:虎丘曲会
  • 第三节 虎丘曲会与吴中游乐文化
  • 附录
  • 附录1 晚明苏州剧坛年表简编
  • 附录2 晚明苏州传奇作家作品一览表
  • 附录3 二十世纪戏剧研究论著中吴江派成员名单一览表
  • 附录4 晚明苏州传奇作品中的山歌
  • 附录5 晚明苏州家乐戏班一览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剧坛动态[J]. 剧本 2013(08)
    • [2].《新世纪剧坛》2016年总目录[J]. 新世纪剧坛 2016(06)
    • [3].剧坛再无王仁杰[J]. 泉州文学 2020(06)
    • [4].清末民初北京剧坛女性登台探因[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8(05)
    • [5].新世纪剧坛的“跨界写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9)
    • [6].“南音不幸而盛”:冯梦龙批评晚明剧坛析辨[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4(05)
    • [7].从剧坛挺进文坛——台湾国光剧团对京剧的另一种追求[J]. 大舞台 2016(Z1)
    • [8].清代乾隆以来的北京剧坛探析[J]. 戏剧文学 2016(03)
    • [9].笑舞台的崛起及其对文明新戏后期剧坛的意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0].为历史剧做无罪“辩护”?[J]. 当代戏剧 2017(01)
    • [11].论康乾南巡与苏州剧坛[J]. 戏剧艺术 2016(01)
    • [12].《新世纪剧坛》2011年第四期目录[J]. 中国图书评论 2011(07)
    • [13].现代著名剧作家与战时重庆剧坛[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08)
    • [14].《新世纪剧坛》2019年总目录[J]. 新世纪剧坛 2019(06)
    • [15].新世纪剧坛征稿启事[J]. 新世纪剧坛 2020(01)
    • [16].《都剧赋》的戏曲史料价值[J]. 四川戏剧 2020(01)
    • [17].笑舞台与文明新戏后期剧坛[J].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3(01)
    • [18].清初北京剧坛多声腔传奇新变研究——以《双鱼珮》传奇为例[J]. 四川戏剧 2020(09)
    • [19].二十世纪末英国剧坛危机[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02)
    • [20].论布莱希特对当代中国剧坛的影响[J]. 文化艺术研究 2008(02)
    • [21].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J]. 电影评介 2011(03)
    • [22].民国五年北京剧坛演出状况分析——以《演唱戏目次数调查表》为中心[J]. 戏曲艺术 2009(01)
    • [23].“剧坛博士”张晓斌[J]. 当代戏剧 2009(03)
    • [24].《新世纪剧坛》征稿启事[J]. 新世纪剧坛 2015(04)
    • [25].纪蔚然在当代台湾剧坛的价值和意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12)
    • [26].新世纪美国剧坛又一强有力的声音——评亚裔戏剧家谢耀及其两部戏剧[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2)
    • [27].魏长生时代剧坛风尚与审美趣味选择管窥[J]. 世纪桥 2009(09)
    • [28].走向“群众的艺术”——张庚戏剧批评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剧坛[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29].新世纪剧坛2018年总目录[J]. 新世纪剧坛 2018(06)
    • [30].《新世纪剧坛》2012年第六期目录[J]. 艺术广角 2012(06)

    标签:;  ;  ;  ;  

    晚明苏州剧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