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与环境成为我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少城市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而这些问题都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充分论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并针对城市发展自身的特点,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用以指导规划的实施,即对城市总体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规划环境评价在我国还属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多偏重于对点的控制,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承载能力评估环节,无从确定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范围、长时间的累积环境影响难以做出准确的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具有长时效、多层次、高阶非线性、动态性、自组织性等特征,难以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描述和分析。这就需要采用一种既有宏观决策能力和着眼于系统整体结构,又能把握其动态发展的系统分析方法,而系统动力学在此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上海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重心由中心城向郊区转移,宝山逐渐成为上海中心城人口、产业、功能的主要疏解方向,在这个转移过程中,需及时的对编制规划做出合理性评价,以适应“规划早、变化快”的城市发展现状。因此本文结合上海市宝山区环保局《宝山区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进行选题,在对宝山区社会经济、自然生态、资源能源状况及各综合规划、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宝山区复杂系统分为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建立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运用实际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模型验正,在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之后,设定了发展情景。在情景分析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改变规划模型不合理的变量,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从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宝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宝山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与《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等各级规划在区域定位、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上的发展方向相符。(2)宝山区火电发电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地表水资源较充沛,城市建设用地及生态用地成为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根据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基于人口密度测算出的适宜人口规模为205万人,而《宝山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设定的250万人(2020年)的发展规模远超过宝山区资源承载力水平。(3)通过对系统动力学模型情景模拟,显示出《规划》在工业土地的土地产出效率,在节水及排水管网建设等方面作用显著。突出的矛盾为过快的经济、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大,应寻找合适的经济发展节奏以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另外,应加强对工业节能、居民节水、生活垃圾减排这三方面目标的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调整方案,以优化《宝山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实现宝山区区域社会经济规划与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 1.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承载力表征方法
  • 1.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承载力评价方法——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宝山区概况及《宝山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 2.1 宝山区发展概况
  • 2.1.1 人口与城市化发展
  • 2.1.2 经济发展
  • 2.2 规划概况及综合分析
  • 2.2.1 《规划》总体发展目标
  • 2.2.2 《规划》发展规模
  • 2.2.3 《规划》用地规模及空间布置
  • 2.3 《规划》与其它政策规划的相容性分析
  • 2.3.1 区域定位
  • 2.3.2 产业结构
  • 2.3.3 空间布局
  • 第三章 以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表征城市生态承载力
  • 3.1 能源角度测算
  • 3.1.1 宝山区电力能源自供给总量
  • 3.1.2 居民能源消费
  • 3.1.3 能源角度人口规模测算
  • 3.2 水资源角度测算
  • 3.2.1 水资源总量
  • 3.2.2 用水结构及用水效率
  • 3.2.3 节水潜力分析
  • 3.2.4 水资源角度人口规模测算
  • 3.3 土地资源角度测算
  • 3.3.1 建设用地角度测算
  • 3.3.2 生态用地角度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宝山区规划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边界及指标体系
  • 4.2 模型各子系统建模主要因果路线
  • 4.2.1 人口子系统
  • 4.2.2 经济子系统
  • 4.2.3 资源子系统
  • 4.2.4 环境子系统
  • 4.3 系统建模
  • 4.3.1 人口子系统
  • 4.3.2 经济子系统
  • 4.3.3 资源子系统
  • 4.3.4 环境子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规划》的仿真与情境预测
  • 5.1 方案设计
  • 5.2 模型运行的稳定性检验
  • 5.3 方案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 5.3.1 人口与经济系统
  • 5.3.2 资源系统
  • 5.3.3 环境系统
  • 5.4 《规划》调整方案分析
  • 5.4.1 经济发展
  • 5.4.2 资源消耗
  • 5.4.3 环境污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模型数据
  • 附录2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津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批复[J]. 成都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6)
    • [2].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双流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的批复[J]. 成都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6)
    • [3].基于“理性”思辨的城市总体规划变革[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8)
    •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两规合一”体系研究[J]. 河北农机 2019(01)
    • [5].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J]. 北京观察 2018(12)
    • [6].《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创新实践[J]. 城乡规划 2019(01)
    • [7].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 工程与建设 2019(02)
    • [8].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大数据技术集成创新探索——以珠海为例[J]. 测绘通报 2019(06)
    • [9].城市体检:城市总体规划评估与落实的制度创新[J]. 城乡建设 2019(13)
    • [10].加快构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系的思考——以北京为例[J]. 城市规划 2019(06)
    • [11].“团体形式”公众参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研究——首尔经验与上海实践[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5)
    • [1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出版发行[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15)
    • [13].大数据时代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探索[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S1)
    • [14].超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与变革——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探索[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S1)
    • [15].基于公共政策运行的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S1)
    • [16].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J]. 城乡规划 2017(06)
    • [17].东莞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治理探索与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17(12)
    • [18].“多规融合”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趋势探讨[J]. 居舍 2017(30)
    • [19].新发展局势下探究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思路[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1)
    • [20].专家视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解读[J]. 上海城市规划 2018(02)
    • [21].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取向[J]. 城乡规划 2018(02)
    • [22].让城市总体规划更有用[J]. 城市规划 2018(02)
    • [23].扬州市召开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修编工作动员会[J]. 江苏城市规划 2018(04)
    • [24].湖北:深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改革[J]. 城市规划通讯 2018(07)
    • [25].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设计区和中心城区的划定初探[J]. 普洱学院学报 2018(04)
    • [26].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 中国土地 2018(10)
    • [27].天津:下发《关于印发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J]. 城市规划通讯 2018(17)
    • [28].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框架与方法——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实施评估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8(03)
    • [29].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要注重“六个强化”[J]. 北京人大 2018(10)
    • [30].山地丘陵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研究[J]. 山西建筑 2016(34)

    标签:;  ;  ;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