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关于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一、关于肌电图仪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江颖[1](2021)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为观察对象,对比观察苍龟探穴针法和提插捻转针法对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认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疗效优势,为临床优选不同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分组: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患者分为提插捻转针法组及苍龟探穴针法组,两组均为30例。2.治疗:2.1选穴:参考《针灸治疗学(第二版)》中梨状肌综合征的腧穴处方: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悬钟阿是穴2.2提插捻转针法组:操作者于环跳穴快速垂直刺入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其他各穴快速直刺入针,施以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至得气为度。其中秩边刺入1.5-2寸,殷门刺入1-2寸,委中及阳陵泉刺入1-1.5寸,悬钟刺入0.5-0.8寸。在30min的留针期间,行提插捻转手法1次/15min,取针时不予行针即可拔出。2.3苍龟探穴针法组:操作者于环跳穴垂直快速进针至地部(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退针至天部(约0.5寸),然后调整针刺角度为45度,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依次刺入,每个方向均缓慢进针,按天、人、地三部逐渐加深,入针2-2.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退至天部。操作结束后提针至天部,直刺至地部,得气后留针30min,行苍龟探穴手法1次/15min,取针时不予行针即可拔出。其余穴位针法、行针频率、深度及留针时间均与提插捻转针法组相同。3.疗程:6日为一个疗程,每日一次,一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4.统计方法: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症状体征积分,对比临床疗效。采用SPSS2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课题未出现剔除、中止及脱落病例,无意外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分析,P>0.05,说明分布在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镇痛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镇痛方面疗效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3.ODI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ODI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改善功能障碍的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ODI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功能障碍方面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4.症状与体征评分方面:(1)比较两组间治疗前症状与体征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苍龟探穴针法组与提插捻转针法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治疗前低,P值均小于0.05,两种治疗方案都有改善症状及体征的作用。(3)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差值,P<0.0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有所差异,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较提插捻转针法更佳。5.临床疗效方面:苍龟探穴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67%,提插捻转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苍龟探穴针法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捻转针法。结论:1.提插捻转针法及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均有显着疗效。2.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疗效优于提插捻转针法。

许蕙,叶放,于宁,王艳生[2](2021)在《NT-3修饰的施万细胞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修饰的施万细胞(SCs)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模型组(B组,n=10),神经导管单独移植组(C组,n=11),未修饰施万细胞+神经导管移植组(D组,n=20),NT-3修饰施万细胞+神经导管移植组(E组,n=22)。各组大鼠麻醉后,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切除8 mm神经干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分别给予自身坐骨神经翻转吻合后缝合、切除坐骨神经后缝合、神经导管桥接缝合缺损神经、未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神经导管桥接缝合缺损神经和NT-3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神经导管桥接缝合缺损神经。S100/Sox10双荧光染色法鉴定从新生SD大鼠提取的施万细胞纯度,RFP标记腺病毒载体(AdvNT-3)确定最佳MOI值,Live/Dead染色法检测术后5 d、11 d移植处施万细胞存活状态,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法和电生理检测评估术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TUNEL测定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髓鞘再生情况。结果从新生SD大鼠提取的施万细胞纯度为95%以上,NT-3胰腺病毒感染的最佳MOI值为100,且移植后施万细胞在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中存活状态良好。术后1周,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SFI均明显降低(P <0.05),但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周,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SFI均显着降低(P <0.05),其余各组中E组最高(P <0.05),而B组、C组、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7周、10周和13周,与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SFI均显着较高(P <0.05),且E组高于D组(P <0.05),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13周,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显着较低(P <0.05),除E组外其余各组峰峰值均较低(P <0.05);与B组相比,C组、D组和E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峰峰值依次升高(P <0.05)。术后13周,与其他组相比,B组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明显较多,神经纤维数量明显较少,且有严重的脱髓鞘变化及轴浆萎缩等异常现象。结论 NT-3修饰的施万细胞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有助于神经纤维功能恢复和神经髓鞘再生,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李亚娟,刘亮,马亚玲[3](2021)在《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前,糖尿病足仍是我国非外伤性截肢的重要病因,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1,2]。临床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单丝检查、温度觉检查等,但是这些在末梢神经病变较为严重时才能获得阳性结果,敏感性较低,且检查过程需要患者较高的配合度,影响其临床应用[3]。神经肌电图通过记录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评估神经元、肌纤维、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情况,目前在各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杨一玲[4](2020)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原发疾病(带状疱疹)消除后病变部位仍存在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或者数年、乃至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的患者对传统止痛药物治疗反应差。已有的研究表明,(1)疼痛中枢敏化后的脑可塑性变化所诱发的疼痛记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所在;(2)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电针作为周围电刺激的一种形式,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脑可塑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通过检测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为人体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一种精确、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因此,在经过meta研究观察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应用了TMS的多种检测模式,观察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皮层兴奋性的特点、电针治疗P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兴奋性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HN的脑可塑性机制,为针灸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中Meta研究在PROSPERO网站注册(注册编号:CRD42019121546),临床研究内容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伦理编号NO.Y2017-066-01,注册号NO.AMCTR-IOR-16000138)。具体分为三个内容:1.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检索内容:因应用TMS检测电针调节脑皮层兴奋性效应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搜索包括了电针在内的关于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人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具体检索词包括: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等。(2)检索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all Cochrane databases、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式使用OR、AND、NOT等连接运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等,探索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志愿者的脑可塑性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已发现慢性长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诱发皮层可塑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拟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精准无创的观察PHN患者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0位PHN患者和18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2)研究方法:采用TMS单刺激模式分别测量PHN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双侧运动皮层的皮层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MEPs),静息运动阈值和活动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皮质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等;其次应用双脉冲TMS刺激模式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大脑运动皮层的皮层内抑制和易化效应(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or 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SICI/SICF)的变化。(3)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与脑可塑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研究方案:对符合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2Hz电针以及假电针治疗,主穴为夹脊穴和阿是穴。每周完成3次治疗,隔日一次,6次/疗程,总计治疗8周(四个疗程),治疗完成后随访1个月。(2)评估内容: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疼痛评分,6个评估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次,治疗期内2周评估一次(共4次),随访期完成后1次。次要结局指标为简式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三种维度量表评分、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评估,此外应用配对联合刺激技术(PAS)观察治疗前后PHN患者脑可塑性变化,具体指标包括运动阈值,诱发电位的评价波幅及PAS25所诱发的长时程可塑性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的波幅比变化,次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分为3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完成后。(3)统计方法:针对以上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譬如次要指标分析时使用3个时点*2种治疗方法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探索不同治疗措施(电针、假针组)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检测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Meta分析部分最终纳入31项临床研究,所纳入文献皆符合疗效评定标准,基本遵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周围电刺激可对脑皮层可塑性产生影响[MD=0.41,95%CI(0.05,0.78),P=0.000],电刺激亦可对皮层内抑制效应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MD=1.53,95%CI(0.83,2.23),P=0.000];3.亚组分析研究显示,电激强度为阈上刺激[MD=0.36,95%CI(0.15,0.56),P=0.000],刺激频率小于30Hz[MD=0.34,95%CI(0.23,0.44),P=0.000],刺激时长30-120min[MD=0.27,95%CI(0.16,0.38),P=0.000]均可对脑可塑性产生影响。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PHN组患者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的静息运动阈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N组患者的双侧皮层的活动运动阈值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组比较,PHN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运动皮层静息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健康组比较,70%的刺激强度下PHN患者的患侧支配区的运动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内易化效应(SI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皮层兴奋性指标运动阈值,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和临床相关变量如病程、疼痛强度、疼痛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SICI与PHN患者的每日疼痛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3244,P<0.05)。对侧皮层的RMT与PHN患者临床疼痛的相关变量如病程和疼痛强度以及疼痛频率无相关性,而皮层的SICI与病程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34例胸段PHN患者,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和PHN疼痛病史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观察指标基线评分比较,基线特征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与假针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四个疗程期间)电针组均可明显降低PHN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对简式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量表评分发现,SF-MPQAS评分在电针组的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可改善PHN患者的PPI评分,电针组在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PHN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同治疗对压痛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PHN患者的压痛阈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措施对RMT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措施对MEPs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电针治疗可对PAS诱导的LTP效应产生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LTP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电针对PAS25诱导的LTP效应可产生影响,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皮层兴奋性指标LTP样可塑性改变和临床相关变量VAS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相关分析发现随着LTP波幅比的减少,VAS评分也随之降低,有显着的相关性(R2=0.37,P=0.015<0.05)。结论:1.包括电针在内的外周电刺激可明显影响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刺激强度(运动阈值以上)、刺激频率(不超过30Hz),治疗时长(30-120min)密切相关。2.PHN患者皮层内抑制减弱(去抑制),可能是PHN患者脑可塑性改变的特征之一。3.电针通过调节PHN的脑可塑性(抑制运动皮层长时程增强效应)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毛恩玉,申秦颢,罗应伟[5](2020)在《A型肉毒素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A型肉毒素(BTX-A)作为一种能引起肌肉萎缩的神经毒素,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了在整形美容领域被广泛应用外,近年来,BTX-A的非美容性应用也日益增多。它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能降低腺体(如唾液腺、汗腺)的分泌功能,且治疗效果还具有可逆性,因此其在颌面部可被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脱位、夜磨牙、流涎等。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统一的注射标准和疗效评估方案,未来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BTX-A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治疗效果。

王璐,安虹,李悦欣[6](2019)在《低位咬合患者(牙合)重建效果的综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关节适应性,咀嚼肌力发挥、咬合平衡及稳定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咬合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0例低位咬合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序列治疗,利用锥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运用Bio-Pak肌电图仪分析治疗前、后咀嚼肌肌电反应及肌平衡性;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析治疗前、后咬合平衡性及咬合接触时间。对治疗前后所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髁状突发生前移且关节前间隙减小;息止位咀嚼肌力明显下降同时伴有牙尖交错位时咀嚼肌力增加,咀嚼肌对称性明显改善;咬合接触时间及咬合平衡度明显增加。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后,患者髁突位置、咀嚼肌肌力的发挥、咬合力及咬合平衡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改善,说明咬合重建序列治疗对低位咬合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何晓玲[7](2019)在《电针合谷、四白穴对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局部和远端选穴是针灸的基本选穴原则,对针灸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合谷、四白穴对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兴奋性的影响,为临床上针灸治疗面口部疾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志愿者22例,脱落2例,其中男性10名,年龄:19-32岁,平均24.5岁。每个受试者分别随机接受3种干预措施(电针合谷、电针四白及假针刺),电针30min,频率为2Hz,采用连续波,强度以受试者耐受程度为准;电针前后通过经颅磁刺激器(TMS)检测第一背侧骨间肌(FDI)、眼轮匝肌(00)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及皮层有效刺激部位;每种干预措施结束后,受试者休息2周,作为洗脱期。结果:1.基础比较:各组受试者的基础状态一致,受试者手面区的MEPs、皮层有效刺激部位数量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各组电针前后手面区兴奋性(MEPs波幅)变化的比较(1)组内比较①电针合谷穴组,手区MEPs显着升高(9461.38±6177.47 vs 13998.83±11348.51,P<0.05),面区 MEPs 显着下降(4088.86±2097.61 vs 3110.01±1491.66,P<0.05);②电针四白穴组,手区MEPs显着下降(4032.06±1405.41 vs 4809.84±1733.22,P<0.05),面区 MEPs 显着升高(9913.65±5221.05 vs 7638.08±4703.99),P<0.05)③假针刺组,手区、面区MEPs无明显变化。(2)组间比较电针前后手区、面区MEPs的差值经ShaPiro-Wilk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s检验,三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5)。组间两两比较,电针合谷穴组手区、面区MEPs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手区:(-3215.20(-5572.12-740.74)vs-74.49(-2651.17-622.46),P<0.05)、面区:(1115.10(109.01-1758.46)vs 20.96(-692.87-312.75),P<0.05);电针四白穴组手区、面区MEPs与假针刺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性,手区:(1589.40(886.63-2549.19)vs-74.49(-2651.17-622.46),P<0.05)、面区(-991.66(-1635.12-491.46)vs 20.96(-692.87-312.75),P<0.05)。2.各组电针前后手面区面积的变化:(1)组内比较①电针合谷穴组,手区面积增大(14.90±3.47)vs(17.10±4.30,P<0.05),面区无明显变化;②电针四白穴组,面区面积增大(18.85±3.57 vs 23.20±5.97,P<0.05),手区无明显变化;③假针刺组,手区、面区有效刺激部位数量无明显变化。(2)组间比较电针前后手区、面区的差值经ShaPiro-Wilk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s检验,三组间有显着差异性(P<0.05;P<0.05)。组间两两比较,电针合谷穴组与假针刺组比较,手区有显着差异性(-2.50(-5.75-1.00)vs 1.00(-1.75-2.00),P<0.05),面区无差异性。电针四白穴组有效刺激部位数量与假针刺组比较,面区有显着差异性(-4.50(-7.00-1.25)vs 0.00(-1.00-2.5),P<0.05),手区无差异性。结论:生理状况下,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均导致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合谷兴奋运动皮层手区,抑制面区;四白兴奋运动皮层面区,抑制手区),对面口部疾病(面瘫、面肌痉挛)的局部、远端选穴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曹洪弘[8](2019)在《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以及椎动脉狭窄程度对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后循环TIA合并椎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分别进行瞬目反射(BR Blink reflex)及三叉神经-颈反射(TCR Trigeminal cervical reflex)检查。观察 BR 双侧的 R1、R2、R2c 各成分潜伏期,R1波幅,R2、R2c的面积;TCR的双侧P19、N31潜伏期,检测波幅/背景波幅的开方。将30例患者与20例无椎动脉狭窄的健康者的结果比较分析;并将轻中度和重度椎动脉狭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BR异常29例。结果显示:R1异常为8例,占27%,其中右侧异常2例(右侧R1潜伏期延长1例,右侧R1缺失1例)。左侧异常4例(2例为左R1潜伏期延长合并波幅降低,1例为R1波幅降低,剩余1例为左侧R1潜伏期延长)。剩余2例为双侧R1潜伏期延长。R2异常者29例,异常率为97%。其中单纯双侧R2,R2c潜伏期延长者14例;其余的15例除了潜伏期的延长,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R2和R2c的面积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的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28522,左 R2 P=0.000001,左 R2c P<0.000001,右 R1 P=0.011205,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1),而双侧R1波幅和R2、R2 c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相互比较,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右 R1 P=0.003471,右 R2 P=0.000001,右 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所得的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双侧R1波幅和双侧R2、R2c的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TCR结果异常27例,其中潜伏期异常者26例,A值异常者5例。椎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所有引出波的潜伏期比较P值均小于0.05(左P 19 P=0.00014,左 N31 P<0.000001,左 P 19c P<0.000001,左 N31c P=0.000011,右P 19 P=0.000003,右N31 P=0.001868,右P 19c P=0.0.000001 左 N31c P=0.000021),有显着差异;而双侧A值、Ac值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双侧P19、N31、P19c、N31c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 右 R1 P=0.003471,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的各波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而双侧A、A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中,BR和TCR的综合异常率100%。结论:1、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BR异常率97%,主要为各波潜伏期的延长而各波反应幅度的改变不明显。TCR异常率为90%,主要为反应波的潜伏期的延长而A值改变不明显。两种检查综合异常率为1O0%。2、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各波潜伏期及反应幅度互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两组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出现潜伏期的明显改变而无反应波幅的明显改变。3、后循环TIA伴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极易出现B R和T C R的反射通路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吴晓虎[9](2019)在《减速缓慢延长股骨对兔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自体神经移植作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术后功能恢复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通过肢体延长间接延长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时也常伴有周围神经损伤。为降低肢体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周围神经延长方法——减速缓慢延长法,并探讨该方法对周围神经的影响,为临床修复神经缺损提供借鉴。方法24只10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是股骨延长2cm的A组(n=8)、股骨延长3cm的B组(n=8)和股骨不做延长的空白对照C组(n=8)。2cm组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即A1减速缓慢延长实验组,A2匀速缓慢延长对照组;3cm组也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即B1减速缓慢延长实验组,B2匀速缓慢延长对照组。每只动物均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股骨,空白对照C组股骨截骨外固定后不做任何处理,随机分为C1、C2两个亚组。除C组外,其余动物均在截骨术后5d开始延长:A1组以1 mm/d的速度延长10d,以0.75 mm/d延长 14d;B1 组以 1 mm/d 延长10d,以0.75 mm/d延长 14d,以0.5 rmm/d延长19d;A2、B2组全部采用1 mm/d的速度分别延长20d与30d。所有动物在开始延长10周后进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量和神经肌肉染色,并计算有髓神经纤维平均密度、轴突数和平均直径。测量双侧兔坐骨神经长度,计算神经的延长率[PNE=(左-右)*100%/原始神经长度]。结果2cm减速缓慢延长组和匀速缓慢延长组中,兔坐骨神经的延长率分别为23.79%和25.52%,3cm组中兔坐骨神经的延长率分别为37.11%和39.27%。2cm、3cm减速缓慢延长组与匀速缓慢延长组比较,2cm、3cm匀速缓慢延长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兔坐骨神经动作电位振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肌肉湿重、有髓神经纤维平均密度和轴突平均直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速缓慢延长组优于匀速缓慢延长组(P<0.05);而2cm、3cm减速缓慢延长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上述检测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坐骨神经具有被动拉伸延长的潜力。当兔坐骨神经延长的长度在一定限度(2~3cm)内,减速缓慢延长比匀速缓慢延长对兔坐骨神经的功能影响更小,可进一步降低神经延长过程中的并发症,有利于靶器官功能的恢复。

白硕[10](2017)在《电针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分析技术,探讨电针委中穴对腰背肌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效应,并初步分析其规律和机理,为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探寻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男性大学生30人,正式测试前通过测试教学视频熟悉测试过程,整个实验共进行3阶段测试(每阶段分别间隔1周),每阶段均进行2次腰背肌耐力测试。腰背肌耐力测试采用静态负荷耐力试验(Biering-Srensen test,BST)进行。全程测试同步采集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sEMG信号。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首先进行BST测试,测试后,俯卧位休息5min,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再进行第二次BST测试;1w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电针委中阶段):首先进行BST测试,测试后,俯卧位采用针灸针(规格40mm×0.25mm)同时针刺双侧委中穴(取委中:股二头肌肌腱和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凹陷,当腘横纹中点处),得气后不做任何行针手法,立即接电针仪,调节电流强度至肉眼可见肌肉轻微收缩或受试者耐受。采用电子针灸治疗仪(华佗牌SDZ-II型、苏州),予疏密波,频率60Hz,行电针5min,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BST测试;再1w后,进行第三阶段测试(电针假委中阶段):首先进行BST测试,测试后,俯卧位针刺双侧腘横纹中股二头肌肌腱内侧5min,其余操作同电针委中阶段,取针后再进行第二次BST测试。电针委中阶段和电针假委中阶段操作前预行委中穴定位,并将电针操作控制在30s内,以尽量缩小三阶段间操作时间的误差。间隔1w内,嘱受试者维持日常作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剔除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测试时出现腰背肌疲劳或疼痛等不适者(本研究无剔除和脱落受试者),以避免前后两阶段测试间相互干扰。整个实验由4人同步完成:分别操作测试用多功能手法治疗床、关节活动度测量尺、针刺与电针仪和表面肌电图仪。观察指标:三种不同干预方式下BST测试维持时间及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结果]1.三种干预方式下BST测试维持时间比较:第一次测试较第二次测试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委中阶段较空白对照阶段、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阶段较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第二次测试较第一次测试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委中阶段较空白对照阶段、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对照阶段较电针假委中阶段,第二次测试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有效提高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抗疲劳性。

二、关于肌电图仪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肌电图仪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意外事件或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4.3 简述苍龟探穴针法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4.4 穴位处方作用机制
    4.5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4.6 提插捻转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机理分析
    4.7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机理分析
    4.8 结果分析
    4.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NT-3修饰的施万细胞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制备
        1.2.2 施万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1.2.3 施万细胞鉴定和基因修饰
        1.2.4 动物模型制备[9]及分组
        1.2.5 施万细胞存活率
        1.2.6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测定[10]
        1.2.7 电生理检测
        1.2.8 TUNEL测定
        1.2.9 坐骨神经髓鞘再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施万细胞鉴定结果
    2.2 最佳MOI值确定
    2.3 施万细胞存活情况
    2.4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
    2.5 电生理检测
    2.6 损伤区神经元凋亡情况
    2.7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区再生神经轴突超微结构分析
3 讨论

(3)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3组患者MCV检测结果的对比:
    2.2 3组患者SCV检测结果的对比:
    2.3 3组患者尺神经f波以及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的对比:
3 讨论

(4)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经典理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2.2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2.3 电针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3.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
        3.1 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基础研究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分期特点
        3.3 临床常用的皮层可塑性检测方法
        3.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一 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检索内容
        1.3.2 检索策略
        1.3.4 文献补充整理
        1.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纳入文献结果
        1.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1.4.3 Meta分析结果
        1.4.4 偏倚风险评估
        1.4.5 发表偏倚
        1.5 小结
        1.6 问题和展望
    2. 研究内容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流程
        2.2.1 操作环境
        2.2.2 研究设备
        2.2.3 检测指标
        2.2.4 具体检测流程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一般资料比较
        2.5.2 应用单脉冲TMS检测的脑皮层兴奋性指标比较
        2.5.3 双脉冲TMS检测运动皮层内抑制/易化(SICI/ICF)
        2.5.4 皮层兴奋性指标和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检测
        2.6 小结
    3. 研究内容三 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计算
        3.2.2 随机化、分配隐藏和盲法
        3.2.3 研究流程
        3.2.4 治疗方案
        3.2.5 评价指标
        3.3 统计学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一般资料比较
        3.4.2 临床疗效评价
        3.4.3 针刺前后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
        3.4.4 相关性分析
        3.4.5 脱落病例分析
        3.4.6 不良发生情况汇总
        3.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部分
    1.针灸治疗PHN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选穴依据
        1.2 针刺方法
        1.3 针刺“调神”
    2.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2.1 周围神经电刺激诱发的皮层兴奋性改变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皮层兴奋性变化
        2.3 电针对PHN患者的脑可塑性影响
    3.结论
    4.创新点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A型肉毒素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TMD
2 治疗TMJ脱位
3 治疗磨牙症
4 治疗流涎
5 BTX-A注射治疗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6 小结

(6)低位咬合患者(牙合)重建效果的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修复方法
        1.2.1 修复前准备
        1.2.2 过渡性修复
        1.2.3 永久性修复
    1.3 临床检查指标
        1.3.1 低位咬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检测
        1.3.1. 1 检测方法
        1.3.1. 2 检测内容
        1.3.2 低位咬合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检测
        1.3.2. 1 检测方法
        1.3.2. 2 检测内容
        1.3.3 低位咬合患者的咬合平衡稳定性检测
        1.3.3. 1 检测方法
        1.3.3. 2 检测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颞下颌关节的临床检查
        2.1.1 颞下颌关节间隙线性测量
        2.1.2 髁状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变化
    2.2 咀嚼肌的临床检查
        2.2.1 息止位肌电幅值的分析
        2.2.2 IC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幅值分析结果
        2.2.3 咬肌群肌电对称率
    2.3 咬合平衡及稳定性的临床检查
        2.3.1 咬合分布平衡度变化
        2.3.2 OT值变化
3. 讨论
    3.1 咬合重建治疗完成后颞下颌关节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的改变
    3.2 咬合重建治疗后咀嚼肌肌力的改变
    3.3 咬合重建治疗后咬合平衡及稳定性的改变

(7)电针合谷、四白穴对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针灸临床上基本的选穴原则
    1.2 局部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1.2.1 穴位的近治作用
        1.2.2 经络的根、标、气街理论
        1.2.3 局部选穴的取穴原则
    1.3 远端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1.3.1 穴位的远治作用
        1.3.2 经穴远治与经络循行分布关系密切
        1.3.3 经络的标本根结理论
        1.3.4 远端选穴的取穴原则
    1.4 大脑皮层手面区之间竞争性抑制关系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备及试验材料
        2.2.2 样本量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流程
    2.4 研究结果
        2.4.1 基本资料
        2.4.2 各组电针前后手面MEP的变化图
        2.4.3 各组电针前后手面区面积的变化图
        2.4.4 三组电针前MEPs、面积的变化
        2.4.5 电针前后MEPs变化
        2.4.6 电针前后面积变化
        2.4.7 三组电针前后差值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上局部、远端选穴治疗头面、四肢部疾病
        3.1.1 局部选穴在临床上治疗头面、四肢部疾病
        3.1.2 四肢末端穴位在临床上治疗头面部疾病
        3.1.3 头面部穴位在临床上治疗四肢部疾病
    3.2 脑可塑性的物质基础
        3.2.1 发育期中枢神经的成长变化
        3.2.2 学习与记忆的可塑性
        3.2.3 突触可塑性
        3.2.4 功能重组
        3.2.5 再生
    3.3 生理情况下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的分布特点
    3.4 病理情况下大脑运动皮层手区、面区的功能重组
        3.4.1 感觉皮层中手区与面区的功能重组
        3.4.2 运动皮层中手区与面区的功能重组
    3.5 电针可引起大脑运动皮层相邻区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BR检查
        2.2 TCR检查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类别和数量
    2 BR的检测结果
        2.1 对照组的BR检查结果
        2.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的BR结果
    3 TCR的检查结果
        3.1 对照组的TCR的检查结果
        3.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TCR结果
    4 综合异常率
讨论
    1 B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2 TC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3 BR及TCR联合检查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9)减速缓慢延长股骨对兔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X线检查
    3.2 神经电生理检测
    3.3 大体标本观察
    3.4 组织学检测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业绩
致谢

(10)电针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腰背委中求"的机制研究概况
        1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则治法
        2 "腰背委中求"的机制研究
        2.1 "腰背委中求"的针灸理论基础
        2.2 "腰背委中求"的生理解剖基础
        2.3 委中与腰背部的功能联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表面肌电图信号分析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腰背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1 肌电图及表面肌电图概述
        2 sEMG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肌电信号分析
        2.2 动作识别与外部设备控制
        2.3 局部肌肉收缩功能的评价
        2.4 姿势控制研究
        2.5 肌肉活动的协同性评价
        2.6 sEMG在康复医学与体育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2.7 sEMG研究的发展趋势
        3 sEMG检测技术在腰背肌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3.1 肌肉收缩功能评价
        3.2 肌肉舒张功能评价
        3.3 神经肌肉运动控制功能评价
        3.4 sEMG在腰部疾病临床康复研究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设备
        2 实验内容
        3 观测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参考文献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三种干预方式下BST测试维持时间比较
        2 三种干预方式下双侧腰竖脊肌和多裂肌MPF比较
    讨论
        1 有关实验设计
        2 实验结果分析
        3 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的提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关于肌电图仪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NT-3修饰的施万细胞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J]. 许蕙,叶放,于宁,王艳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01)
  • [3]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李亚娟,刘亮,马亚玲. 山西医药杂志, 2021(01)
  • [4]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D]. 杨一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A型肉毒素在颌面部非美容性应用的研究进展[J]. 毛恩玉,申秦颢,罗应伟. 医学综述, 2020(18)
  • [6]低位咬合患者(牙合)重建效果的综合评估[J]. 王璐,安虹,李悦欣.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9(05)
  • [7]电针合谷、四白穴对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相互作用的研究[D]. 何晓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D]. 曹洪弘. 苏州大学, 2019(04)
  • [9]减速缓慢延长股骨对兔坐骨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晓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10]电针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的表面肌电研究[D]. 白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关于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