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压差论文-钱汉杰

流动压差论文-钱汉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压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差法,混合气体,湍流,计算流体力学

流动压差论文文献综述

钱汉杰[1](2019)在《灭火剂浓度压差转换元件内部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一种在飞机灭火系统设计过程中试验验证阶段使用的灭火剂浓度探测设备中核心的浓度压差转换元件。此类设备的优点包括占地面积小,测量准确度高,测量速度快,但小体积也为测量元件内部流动状态,分析几何参数影响造成了阻碍。同时,由于元件内部复杂的流场,对理论分析造成了困难,元件的优化和选型往往依赖于实验和经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为此,本文对探测元件内部的流动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环境因素,几何参数对元件性能的影响。首先,本文选定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流体的欧拉混合流,在本构方程和流体力学方程基本方程组的基础上,引入RNG K-ε湍流模型使得方程得到封闭。对混合气体的粘度采用了半经验的Wilke公式,热导率、比热容采用混合气体的体积占比加权计算,相对扩散系数采用富勒公式,确定组分方程中最适合的交换系数,并为以上参数编写了UDF函数。假设气体在元件内部流动的整体过程为绝热等熵流动,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气体在毛细管处的流动则视为层流流动,流管两侧的压差则使用泊肃叶定律进行描述。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浓度压差转换元件内部流场流动特性,分析了哈龙1301灭火剂与氮气在元件内部混合的过程,研究了元件内部各个物理量以及气体混合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物理量在喷嘴处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压力的分布会影响测量点的位置,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元件的流量系数的变化,速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显示了滞流区的存在,而滞流区是延长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浓度对测量结果以及元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元件几何参数,如内部毛细管的尺寸,分布情况以及滞流区几何结构与元件的响应时间,敏感度的影响的关系。在0-100%范围内,以10%灭火剂浓度为间隔,得出了元件体积越小,流体速度形越均匀,对减小气体滞流区越有利的结论,进而减小响应时间,提高敏感度。这些结论为元件结构优化和设计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锋,刘占生,李明海,夏鹏,何鹏[2](2018)在《非零压差边界下间隙流动雷诺方程近似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间隙密封、滑动轴承等的液膜压力分布解析表达式,将间隙流动雷诺方程的解析解表示为特解和通解之和,其中特解表示为周向坐标函数和轴向坐标函数之和,通解表示为周向坐标函数和轴向坐标函数之积,结合分离变量法和非零压差边界条件,推导获得间隙流动雷诺方程的近似解析解。基于近似解析解计算间隙密封的液膜承载力和偏位角等参数,并与采用有限差分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其中液膜承载力偏差小于5%,偏位角偏差小于3°,而计算效率提高了数百倍。(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天富,罗小平,易红亮,谈和平[3](2017)在《有压差平板微通道内电渗流动换热的介观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能量守恒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eDPD)对平行平板微通道内的电渗流动与换热问题进行了模拟,电势分布由Poisson-Boltzmann方程描述。获得了不同电动参数下的纯电渗速度及温度分布并分别与解析解及有限元方法对比以验证正确性及精度。进一步模拟了有压差驱动下纵向电场在壁面异质电势微通道内引起的电渗微混合与对流传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纵向电场对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压力梯度的增大会导致电渗作用被逐渐削弱。(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泽宇,仲兆平,王肖祎,赵凯[4](2016)在《基于递归分析的生物质与惰性颗粒混合流动压差脉动信号混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递归图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双组分流化床流动混沌分析中,对大颗粒生物质(当量直径为5 mm,密度为350 kg/m3)与石英砂(直径为0.4 mm,密度为2 700 kg/m3)在流化床内混合流动的压差脉动信号进行持续10 s的采样提取,并对其进行递归图和递归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鼓泡流状态下生物质颗粒的存在降低床内流动的随机性,增强系统的平稳性。系统的确定性和周期性随着气速的增加而增强。而当气速小于最小流化风速时,床内流动接近固定床状态,递归特征值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系统的随机性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罗聪亮,王海桥,陈世强,彭荧,李轶群[5](2016)在《压差对采空区空气微流动场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煤工作面两端压差是影响采空区空气微流动的一个重要参数,为研究U型工作面采空区微流动场在工作面两端压差变化情况下的分布规律,运用GAMBIT建立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应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不同压差下采空区的空气流场。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两端压差的增加,漏风流场宽度加大,并且压差对采空区进风巷和回风巷处的漏风流场分布规律影响较大,对中部漏风流场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小;同时,压差的变化也会对采空区深部的气体造成微小的流动,产生"呼吸"、"吞吐"效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韦喜忠,唐曹庆明,登海,洪方文[6](2015)在《有/无压差的间隙流动对轮缘推进器水动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将轮缘推进器的间隙流动分解为轮缘外表面、内表面和前后端面区域,对无压差的间隙流动,采用边界层理论和经验公式分析轮缘外表面和端面摩擦扭矩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影响轮缘摩擦扭矩的间隙几何参数。选择其中一个间隙方案采用RANS方法计算了无压差的间隙流动,通过与试验得到的间隙内速度比较,验证了k-?SST湍流模型和网格形式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化轴向和径向间隙比得到不同的间隙方案,计算了有/无压差时不同间隙方案的间隙流动,分析了径向间隙比、轴向间隙比等参数变化对间隙流动和水动力的影响,得到了轴向和径向间隙变化对摩擦扭矩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5年05期)

胡建[7](2015)在《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流动及流固耦合特性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节阀是一种非常通用的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例如:航空航天事业、石油电力、国防建设、管道运输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用途是通过改变阀门的阀杆的行程,来调节控制液体介质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工艺参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调节阀提出了以高温、高压差、低噪声及抗空化为主的一系列苛刻要求,与此同时,对髙压差调节阀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调控的安全和可靠,在其节能性、准确性以及灵敏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髙。迷宫阀作为降压能力较强的多级降压式调节阀,因为其较强的降压能力、较低的噪声及合理的安全性及寿命,在电力、石油及化工领域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国内对迷宫阀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国内许多的厂商也能够生产各系列的高压差的迷宫阀,却绝大多数都是引进或者仿制国外产品结构,对迷宫阀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与水力实验,不仅导致多数高压差迷宫阀产品的调节性能、精度及安全不能满足高要求,而且还制约了迷宫阀产品继续研发和优化的能力,非常不利于国内高压差调节阀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水力及流固耦合的角度对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阀内介质的流动特性和流固耦合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为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选型、继续研发及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试验数据。本文研究内容如下:①简述工业控制领域的快速发展及对调节阀的新要求,较为系统简绍了调节阀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重点介绍了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起源、发展及结构特点,国内外在其流体、结构及流固耦合领域的研究现状,为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原理和研究方向的确定奠定基础。②为采用有限元方法实现对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结构、内部介质的流动及流固耦合的仿真分析,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湍流模型、计算区域的离散与求解控制原理及注意事项,同时对阀门结构的强度校核的理论、流固耦合分析的类型及计算方式也做了介绍,为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强度校核、流动特性及流固耦合特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③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叁维几何模型建立,计算中的几何模型与真实模型的趋近程度,对以几何模型为基础,仿真模拟现实的逼真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更加逼真的仿真模拟现实,并且更加容易的根据仿真结果对阀门的结构进行优化,采用叁维建模软件建立参数化的阀门几何模型,并根据阀门的几何模型反向切除生成阀门的流体域的几何模型。④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应力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针对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介质压力高、应力条件复杂而使用工况对阀门安全性要求较高、拟采用分析设计方法的原则,并用有限单元法计算阀门结构内部任意一点的应力、应变与位移,从而完成阀门强度更为科学和安全的校核,为阀门结构的优化提高参考,提高阀门的安全性。⑤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内部介质流动特性研究,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内部介质的流动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迷宫式流道介质流动特性的研究,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迷宫式流道的降压级数、弯道形式、轴向及径向宽度、流道深度等结构参数对流动特性,特别是流阻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内在的原因。b.整个阀门内部介质流动特性的研究,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以常温下的水为其内部流动的介质,在迷宫式流道形式和结构确定的情况下,研究不同压差时,内部介质的速度、压力、温度的大小及分布和迷宫式流道的数量及分布对阀门流量系数及流量特性的影响及数学关系。⑥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流固耦合特性研究,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一般使用在压力、压差都较大的工况下,而且迷宫式流道的结构尺寸又比较的小,如果对其流量系数及调节精度较高时,高压力对迷宫式流道的结构参数的影响较大,进而对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及调节精度的影响不能忽略。本文考虑了流体和固体间的双向耦合,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及计算固体力学的结合的方式,研究其流固耦合特性,为实现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的精确调节提供仿真实验数据,同时有利于实现更为精确的结构分析,提高了高压差迷宫式阀门的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刘剀,陆海峰,郭晓镭,刘一,潘响明[8](2015)在《文丘里管结构对高浓度煤粉流动特征及压差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系统高压、高浓度煤粉通过不同节流比(0.44、0.55、0.7)、收缩角(2.5°、5°、9°)、扩张角(2.5°、8°、13°)、喉段长度(23d、43d、80d)的文丘里管的流动特征和压差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结构参数的文丘里管的量纲1化压力分布趋势一致,但程度不一。其中节流比影响最为显着,并最直接地影响煤粉流经文丘里管的压差。节流比越小,总压差越大,扩张段压差显着增大。其他结构参数在各自的结构序列下主要改变文丘里管内压力分布,而对总压差改变不大。2.5°收缩角的收缩段压差最大,高浓度体系下5°和9°收缩角的收缩段压差差别不大。80d喉段长度的喉段压差最大。8°扩张角的扩张段压差最小。引入固相动量通量,获得本系统内煤粉流经文丘里管的压降经验方程,大部分实验点的计算偏差在30%以内,方程计算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徐晓刚[9](2013)在《高压差迷宫式多级降压调节阀内部流动特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在重庆市技术创新项目“高压降调节阀优化研究”(编号:2012-01-026)的支持下完成的。现代工业生产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对调节阀提出了以高压降为主的一系列愈发苛刻的要求,某些使用场合压差高达40MPa以上。迷宫式调节阀作为降压能力最强的多级降压式调节阀,广泛的应用于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中的高压差与洁净流体介质场合。但在该领域国内研发大多以仿制为主,多次的样机加工和试验使研发周期与成本大大增加,极不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研究也大都停留在原理分析或试验验证的初步阶段,尤其是对高压差条件下调节阀内部的可压缩流动几乎没有深入的研究,无法提供有效的参考。所以在这一领域我国正处于需求量不断上升,而研制水平相对滞后,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本文以我校与国内叁大调节阀生产企业之一的重庆川仪调节阀公司合作项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介绍了迷宫式调节阀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迷宫盘片中多级转折流道实现逐级降压、控制流速的工作原理。通过引入节流件流速与出口能量限制标准,分析了盘片降压级数与节流件流体出口能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可压缩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对不可压缩条件下的迷宫盘片降压级数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通过修正得出了考虑流速变化因素的改进公式与可压缩条件下的计算公式。(2)借助商用软件CFX对迷宫盘片内部的可压缩流动进行叁维湍流数值模拟,得出了盘片内部流场的压力、速度及密度分布等具体信息,分析了迷宫流道中高温蒸汽介质的流动状况。通过不同压差工况下的仿真实验,研究了迷宫盘片内部流动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降压级数盘片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了降压级数的改变对盘片内部流动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流道数目与截面参数的迷宫盘片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研究了流道数目与截面参数的改变对盘片内部流动的影响。(3)推导了调节阀流量系数及可压缩条件下的流量计算公式。对迷宫式调节阀的流通能力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实验与试验测试研究。根据绝热节流温度效应理论,对迷宫式调节阀多级节流降压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效应进行了理论及仿真实验研究,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本研究可为相关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孙利魏,苏铁熊,许俊峰,王强,徐春龙[10](2011)在《高压差进气道流动仿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柴油机高压差进气道内的流动展开研究。基于AVL软件包建立了高升功率柴油机高压差进气道仿真模型,该模型包含叁维稳态分析与一维非定常分析模型,并对高压差进气道进行叁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稳态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对一维非定常模型进行气门流通系数修正。根据修正的仿真模型进行高升功率柴油机高压差进气道改进设计,经高压差稳态试验验证,所设计的进气道具有良好的进气性能。(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流动压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获得间隙密封、滑动轴承等的液膜压力分布解析表达式,将间隙流动雷诺方程的解析解表示为特解和通解之和,其中特解表示为周向坐标函数和轴向坐标函数之和,通解表示为周向坐标函数和轴向坐标函数之积,结合分离变量法和非零压差边界条件,推导获得间隙流动雷诺方程的近似解析解。基于近似解析解计算间隙密封的液膜承载力和偏位角等参数,并与采用有限差分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其中液膜承载力偏差小于5%,偏位角偏差小于3°,而计算效率提高了数百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压差论文参考文献

[1].钱汉杰.灭火剂浓度压差转换元件内部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李锋,刘占生,李明海,夏鹏,何鹏.非零压差边界下间隙流动雷诺方程近似解析解[J].航空动力学报.2018

[3].李天富,罗小平,易红亮,谈和平.有压差平板微通道内电渗流动换热的介观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

[4].王泽宇,仲兆平,王肖祎,赵凯.基于递归分析的生物质与惰性颗粒混合流动压差脉动信号混沌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罗聪亮,王海桥,陈世强,彭荧,李轶群.压差对采空区空气微流动场影响的模拟研究[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6

[6].韦喜忠,唐曹庆明,登海,洪方文.有/无压差的间隙流动对轮缘推进器水动力的影响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5

[7].胡建.高压差迷宫式调节阀流动及流固耦合特性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5

[8].刘剀,陆海峰,郭晓镭,刘一,潘响明.文丘里管结构对高浓度煤粉流动特征及压差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5

[9].徐晓刚.高压差迷宫式多级降压调节阀内部流动特性分析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10].孙利魏,苏铁熊,许俊峰,王强,徐春龙.高压差进气道流动仿真及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1

标签:;  ;  ;  ;  

流动压差论文-钱汉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