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体系化思考

共同犯罪的体系化思考

论文摘要

罪刑法定主义犯罪论体系下,研究共同犯罪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寻求多人参与犯罪的情况与刑法分则具体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之间的连接点,将一系列不同于分则直接表述的犯罪修正形式解释的符合于构成要件主客观内容的要求,进而明确对共同犯罪人科处刑罚的规范基础。我国现行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设计则将原本应在刑罚裁量阶段考虑的犯罪人责任程度问题混入犯罪论之中,并以之为基点构建了相关具体制度,不但导致共同犯罪体系的混乱,也造成了学术研究与司法适用中难以突破的瓶颈.本文认为,突破的路径在于回归对行为的关注,以行为规制为体系梳理的原点,因而试图沿着罪刑法定——构成要件实质化的脉络,进行一种以正犯(实行犯)为逻辑起点的、既具有一定前瞻性又不失于空想的共同犯罪理论体系的整合与思考。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共同犯罪概说。首先,在分析位于不同层面的正犯与共犯的一般观念的前提下,对正犯与共犯的概念、判断标准及体系定位进行了界定,其中前者是指具有支配功能的依照其客观行为和意思参与程度直接实现分则构成要件的犯罪人,后者则是指不具有犯罪支配的基于组织、教唆或帮助的故意参与犯罪实行而间接的符合了修正的构成要件的犯罪人。其次,在比较大陆法系共同犯罪立法模式的基础上,主张应当构建一种以正犯为核心的正犯与共犯分离体系,但在过失共同行为的场合,则不妨借鉴单一正犯体系的合理内容。随后,针对我国共同犯罪体系重构的进路,认为应当在正犯概念的基础上展开对正犯与共犯本质构造的深层追问,思考脉络上则应以因果关系流程为演进道路,尺度上以行为支配(控制力与影响力)为判断标准,逐一检视共同犯罪中具有共通性的诸问题的不法内涵。第二章为共同犯罪的本质构造,主要解决在法秩序面临多人共同侵害的场合,如何界分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法律性质并进行刑事规制的构造性问题。首先,在何为共同犯罪的“共同”上,主张采部分犯罪共同说,其适用对象不限于狭义的共犯,还包括共同正犯。其次,在正犯与共犯的关系上,则应肯定共犯对正犯的从属性质,且共犯并不具有独立性的内容;在共犯从属的程度上,基于违法的连带性与责任的个人性,应确立限制从属的形式;依据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我国的教唆犯具有实然层面的独立性,但需要转向应然的限制从属性立场。最后,在共同犯罪人分类模式上,应当实现观念与制度的双重改变,前者是指改变立法中既有的过于理想且具有典型惯性特征的中国式折衷思维;后者是指在法定分类的重构中确立单一的分工分类法,将共同犯罪人分为正犯和共犯,正犯包括单独正犯、间接正犯和共同正犯,共犯包括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第三章为共同犯罪人的类型。首先,在分析了共同正犯的意义和性质后,依据功能支配的原则论证了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指出为了避免在对“实行行为者背后潜在的大人物”进行处罚的过程中陷入否定构成要件定型机能的理论困境,需要赋予组织犯应有的价值;在探讨了间接正犯与从属性说的关系及其是否应当在共同犯罪制度中加以规定后,重点阐述了间接正犯的三个特殊问题,即间接正犯的着手标准、与亲手犯的关系和与教唆犯的区别。其次,通过对组织犯的演进脉络与制度考察,就如何明确组织犯的法律地位及其成立的条件与范围进行了分析;在限制从属性说的前提下,讨论了教唆犯的概念和成立条件,并对相应排除的独立教唆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考虑到理论上帮助犯完全被教唆犯的风光所遮盖的现实,择要分析了独立帮助犯的意义和中性帮助行为的处理。此外,在共犯的处罚根据上主张应当在共犯行为与构成要件的关系及法益侵害的结果中进行综合考察,并在细致检讨各国(地区)共犯刑度配置及特定个人要素的调和后,反思并设计了我国共犯处罚的一般规则。第四章为共同犯罪的修正形态。首先,探讨了行为主体方面对共同犯罪一般形态加以修正的片面共犯,认为片面共犯只能在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帮助犯中存在,其中后者的范围包括无形帮助犯,成立时机可以在实行行为终了之后,并分析了一个争议较大的特殊情形,提出了“一人成立共犯”的反对解释。其次,研究了在主观方面进行修正的过失共同犯罪,初步认为在具体危害结果发生的场合,如果各行为人处于相同的法律地位,对注意义务的违反又可以导致这种结果发生时,存在成立过失共同犯罪的可能;并在逐一检讨各共同犯罪人类型后,肯定了过失共同正犯和过失帮助犯的成立,同时主张将结果加重犯中的过失共同行为以过失共同正犯论。随后,分析了在客观方面进行修正的不作为共犯,明确了不作为共犯的成立条件及其与不作为正犯的区别,肯定了不作为的共同正犯与不作为的帮助犯。第五章为共同犯罪的交叉形态。首先,在论证违法性错误的法律意义后,依据法定符合说细致讨论了共犯人在事实错误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叙说脉络上则采用了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的区分。其次,针对共犯中止的疑难情形,在概览、分析国内外学说与立法的基础上,基于因果阻断的思考分别对各类型的共犯人中止成立条件进行了具体判断。最后,在共犯与身份问题上,厘定了身份的概念与身份犯的类型,明确了该问题争议的焦点,并对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的共犯情况进行了精细的考察。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背景和进路
  •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共同犯罪概说
  • 一、正犯与共犯概念的厘定
  • (一) 正犯与共犯的一般观念
  • (二) 正犯的概念及定位
  • (三) 共犯的概念、意义和范围
  • 二、正犯与共犯立法体系的比较
  • (一) 单一的正犯体系
  • (二) 以正犯为核心的正犯与共犯分离体系
  • (三) 作用和分工双重标准的共同犯罪体系
  • 三、我国共同犯罪体系重构的进路
  • (一) 构成要件的实质化思考
  • (二) 正犯与共犯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位
  • 第二章 共同犯罪的本质构造
  • 一、何为共同犯罪的共同
  • (一) “共同问题”的适用对象
  • (二) 对立的学说述评
  • 二、共犯的性质
  • (一) 共犯从属性说与独立性说
  • (二) 共犯从属性的程度
  • (三)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性质的审思
  • 三、共同犯罪人分类模式检讨
  • (一) 分类模式的考察与评析
  • (二) 我国刑法分类标准的质疑
  • (三) 单一分类模式的构建
  • 第三章 共同犯罪人的类型
  • 一、正犯类型
  • (一) 共同正犯
  • (二) 间接正犯
  • 二、共犯类型
  • (一) 组织犯
  • (二) 教唆犯
  • (三) 帮助犯
  • 三、共犯的处罚
  • (一) 共犯的处罚根据
  • (二) 共犯处罚立法例研析
  • (三) 我国共犯处罚的制度设计
  • 第四章 共同犯罪的修正形态
  • 一、片面共犯
  • (一) 片面共犯成立与否及范围之争
  • (二) 片面共犯存在论上的检视
  • (三) “一人成立共犯”的反对解释
  • 二、过失共同犯罪
  • (一) 过失“共同”的根基
  • (二) 过失共同犯罪的类型
  • (三) 过失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
  • 三、不作为共犯
  • (一) 不作为共犯的概念与成立条件
  • (二) 不作为共犯的形态
  • 第五章 共同犯罪的交叉形态
  • 一、共犯与错误
  • (一) 事实错误概说
  • (二) 犯罪构成事实错误与简单共同犯罪
  • (三) 犯罪构成事实错误与复杂共同犯罪
  • 二、共犯的中止
  • (一) 共犯中止理论的反思
  • (二) 因果阻断说的思考
  • (三) 因果阻断说的应用
  • 三、共犯与身份
  • (一) 身份与身份犯的界定
  • (二) 共犯与身份问题的焦点
  • (三) 真正身份犯的共犯
  • (四) 不真正身份犯的共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片面教唆犯肯定说之提倡[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2].论教唆犯刑事责任的边界——以《刑法》第29条第2款为中心的展开[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7(05)
    • [3].教唆犯的性质之争论[J]. 法制博览 2016(02)
    • [4].浅议教唆犯的性质[J]. 知识经济 2013(24)
    • [5].论教唆犯的性质[J]. 法制博览 2016(18)
    • [6].教唆犯若干问题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4(18)
    • [7].德国教唆犯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启示[J]. 人民司法 2013(05)
    • [8].不作为教唆犯理论研究——以德国、日本为例[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7)
    • [9].不同罪型视角下的教唆犯性质分析[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2)
    • [10].共犯人分类法下的教唆犯定位问题[J]. 商品与质量 2010(SC)
    • [11].浅析教唆犯的停止形态[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04)
    • [12].论身份对教唆犯罪的影响[J]. 法制与社会 2009(12)
    • [13].教唆犯未遂的法律认定[J].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S1)
    • [14].概然性教唆犯之罪责刑考量[J]. 人民司法 2009(10)
    • [15].探究网络教唆犯的刑法界定[J]. 网络法律评论 2008(00)
    • [16].教唆犯刑事责任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04)
    • [17].论教唆犯的处罚根据[J]. 法律适用 2012(05)
    • [18].浅议教唆犯的成立要件[J]. 法制与社会 2009(12)
    • [19].试论教唆犯的从属性——兼及《刑法》第29条第二款的解析[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05)
    • [20].教唆犯的预备与未遂[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 [21].教唆犯属性的逻辑认定——兼论对我国刑法中教唆犯“二重性”说之评判及反思[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6)
    • [22].教唆犯从属性论的再展开[J]. 法治论坛 2012(04)
    • [23].教唆犯撤回教唆行为的定性与量刑[J]. 人民司法 2012(18)
    • [24].教唆犯成立与规则标准的选择——从独立性说与从属性说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J]. 法制与经济 2017(12)
    • [25].论教唆未遂的具体形态[J]. 法制博览 2016(07)
    • [26].论教唆未遂[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7].怂恿他人持枪抢劫属教唆犯[J]. 人民司法 2015(18)
    • [28].独立教唆犯性质的认定[J]. 法制与社会 2010(11)
    • [29].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30].“教唆他人犯罪的”之解释[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共同犯罪的体系化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