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管状蠕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型凝集素,管状蠕虫,深海热液,抑菌作用
管状蠕虫论文文献综述
金倩文[1](2018)在《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两个C型凝集素的克隆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是一种能够识别并结合糖的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信号转导,并在病原体识别与先天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管状蠕虫(tubeworm)是许多深海热液区的代表性物种之一,目前关于其免疫系统的研究很少。为探索深海热液管状蠕虫天然免疫系统的特征与功能,本论文针对来自马努斯海盆深海热液的管状蠕虫,研究了其C型凝集素的功能与性质。通过“科学号”马努斯热液航次,我们采集到了热液管状蠕虫Alaysia sp.样品,克隆得到了两个C型凝集素基因(Lec1和Lec2)。序列分析表明Lec1和Lec2具有典型的C型凝集素结构域,但两者的序列相似性非常低(30.6%),并且它们与已知的其他C型凝集素序列同源性也非常低(10.8%–20.4%)。为研究Lec1和Lec2的功能,我们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这两个凝集素的重组蛋白(rLec1与r Lec2),分析了重组蛋白的凝血能力及对深海和近海微生物的作用特点。为了获得深海来源细菌用于本研究,我们分离鉴定了5株来自管状蠕虫Alaysia sp.生存环境中的可培养细菌,其中一株细菌是潜在的新菌,经多相分类学方法研究表明该菌是Alteromonas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Alteromonas oceani sp.nov.(type strain S35~T=KCTC 52449~T=CGMCC 1.16029~T)。随后的实验表明,rLec1与rLec2能广泛结合来自非深海环境及深海环境的细菌,后者包括Alteromonas oceani sp.nov.,但两个凝集素对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rLec1与rLec2结合细菌的活性在4°C最高,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会降低;rLec1可以在不添加Ca~(2+)的情况下凝集细菌,但r Lec2不能凝集任何检测的细菌;此外,rLec1与rLec2都能够抑制海豚链球菌的生长;凝血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Ca~(2+)的情况下,rLec1与r Lec2均能凝集兔、鱼和鸡的血细胞。这些结果是对深海管状蠕虫Alaysia sp.的C型凝集素功能的首次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袁会芳[2](2016)在《深海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和中华鲎Tachpleus tridentatus Pax6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ax6基因首先是在小鼠和人中克隆得到的,它编码的转录因子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都相当保守,并且在动物的眼睛,胸腺,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ax6基因能调节多种下游基因的表达,Pax6突变能导致多种症状,如人类无虹膜、瞳孔异位、角膜炎、神经发育紊乱、视神经发育不良等,鼠小眼畸形(small eye),果蝇眼睛缺失(eyeless)等。本论文主要对已经克隆得到的生活在深海热液区的管状蠕虫Pax6基因以及对海洋动物活化石-中华鲎的Pax6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序列比对分析:将已经克隆并测序正确的一个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和4个中华鲎的Pax6基因的的蛋白序列分别与果蝇的Pax6基因ey/toy以及果蝇的Pax基因eyg/toe的蛋白序列比对。又由Pax6基因的蛋白序列建构的人、斑马鱼、果蝇、中华鲎、线虫和管状蠕虫的进化树分析可知,管状蠕虫Pax6基因和果蝇的Pax6基因ey/toy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Paried domain同源性为:93.75%,Homeo domain同源性为93.10%;中华鲎Pax6a、Pax6b与果蝇的Pax6基因ey/toy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Paried domain同源性为:95.71%,Homeo domain同源性为87.30%;中华鲎Pax6c、Pax6d与果蝇的Pax基因eyg/toe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Paried domain同源性为:80.96%,Homeo domain同源性为90.68%。2.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功能分析:为了研究Pax6基因的功能,我们充分利用模式生物果蝇来作为研究工具。我们利用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得到的一株深海管状蠕虫转基因果蝇来研究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根据UAS/GAL4体系在果蝇体内研究Pax6基因的功能。我们把得到的深海管状蠕虫的转基因果蝇分别和与眼睛发育有关的ey-GAL4、GMR-GAL4以及与全身发育有关的da-GAL4、dpp-GAL4品系果蝇杂交,得到了在不同组织中过表达的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后代果蝇,通过观察在果蝇不同组织过表达R.piscesae Pax6的果蝇,发现UAS-RpPax6/ey-GAL4果蝇头部缺失,出现无头表型,UAS-RpPax6/GMR-GAL4果蝇眼睛中部缺失,出现粗糙眼表型;UAS-RpPax6/dpp-GAL4果蝇在叁龄幼虫时期死亡;UAS-RpPax6/da-GAL4果蝇在胚胎期死亡。这些异常表型表明管状蠕虫Pax6基因能影响果蝇眼睛,头部等部位发育。我们又解剖了UAS-RpPax6/ey-GAL4叁龄幼虫时期果蝇幼虫的成虫盘,发现其眼睛成虫盘几乎完全缺失,而眼睛成虫盘又是发育成头部结构的重要组织,进一步证明了管状蠕虫Pax6基因在果蝇体内过表达能影响果蝇眼睛头部发育。3.为了探索管状蠕虫Pax6基因在果蝇眼睛中过表达导致眼睛异常的可能的分子机理,我们选取果蝇Pax6(ey)基因的下游靶基因sine oculis(so)的启动子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由检测结果可知管状蠕虫Pax6表达的蛋白在293T细胞中不能激活so的启动子。此外,我们用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C端与果蝇ey基因的C端相互替换进行上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由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结果可知替换后的eyN+RpPax6C表达的蛋白与ey表达的蛋白相比在293T细胞中so的启动子的活性降低。而RpPax6N+eyC表达的蛋白与RpPax6表达的蛋白相比在293T细胞中so启动子的活性升高。4.为了研究RpPax6在果蝇发育过程中是否引起了凋亡,我们充分利用果蝇模型,选取管状蠕虫Pax6转基因果蝇和温度敏感型果蝇da-GAL4,tub-GAL80杂交,先在18°C环境下培养,然后转到29°C培养箱培养。解剖后代叁龄幼虫的成虫盘并用吖啶橙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实验空白组相比,管状蠕虫Pax6转基因果蝇的翅膀和眼睛成虫盘出现明显凋亡表型,说明了RpPax6确实引起了果蝇细胞的凋亡。为了补救由于管状蠕虫Pax6经过ey-Gal4/TM6B,Tb过表达后表现出的缺失大部分头部的表型,我们选取了UAS-P35果蝇进行补救实验,UAS-P35果蝇株先后与转基因果蝇UAS-RpPax6和ey-GAL4杂交。后代:UAS-P35/+;UAS-RpPax6/ey-Gal4有6%出现了头部结构,但是没有眼睛,剩余的94%仍为无头表型。5.我们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中华鲎Pax6转基因果蝇的功能,并最终发现这些果蝇在眼睛,腿部等结构都出现了异常表型。为了补救由于中华鲎Pax6经过ey-GAL4/TM6B,Tb过表达后表现出的异常表型,我们选取了UAS-P35果蝇来补救其中一株中华鲎Pax6c转基因果蝇实验,先后与转基因果蝇UAS-TtPax6c和ey-GAL4杂交。后代:UAS-P35/+;UAS-TtPax6c/ey-Gal4全部出现头部,并出现小眼表型。说明了中华鲎Pax6基因能引起果蝇的细胞凋亡从而进一步影响果蝇眼睛等结构的发育。Pax6基因编码蛋白广泛存在动物中,在机体眼睛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对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鲎以及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的Pax6的功能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动物Pax6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5-01)
赖庆娜,林鹭红,郭辉革,柯琳琳,阮灵伟[3](2016)在《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 TAK1的克隆及其转基因果蝇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Ridgeia piscesae是唯一一种存在于东北太平洋Juan de Fuca Ridge热液区的管状蠕虫,我们成功通过RACE PCR获得Ridgeia piscesae TAK1(Rp TAK1)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为深入研究TAK1基因在管状蠕虫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显微注射获得Rp TAK1转基因果蝇,并在果蝇体内成功过表达Rp TAK1基因.我们发现由Rp TAK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保守性,可能暗示其功能上的保守性,同时也暗示TAK1蛋白在物种进化中的保守性.而过表达突变体果蝇的眼睛出现变异,包括眼睛变得粗糙、单眼排列不整齐及整体形状变小,可以看出Rp TAK1基因影响果蝇的机体发育,我们猜测在Rp TAK1基因在管状蠕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徐海鹏,阮灵伟,崔治中[4](2014)在《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中Ricin B-lectin型结构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因子,凝集素在多个领域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发和利用新型凝集素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活在深海热液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为材料,首次从管状蠕虫中克隆获得Ricin B-lectin基因rgal.序列分析表明,RGAL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较低,其含有2个Ricin B-lectin型结构域,并且该结构域具有该家族所特有的β-叁叶草形叁维结构.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RGAL可能是一个新颖的凝集素蛋白.对RGAL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并对其复性条件进行了摸索优化,成功获得了其可溶性表达产物,为后续RGAL的生物活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胡彬[5](2014)在《中华鲎Tachpleus tridentatus Pax基因和深海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 Pax6基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ax基因家族编码一类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转录因子,它们不仅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调节细胞增殖、细胞自我更新和协调特异性分化等重要角色,而且在机体损伤修复、肿瘤发生发展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果蝇体节分化基因Paired于1986年被发现,之后多国科学家陆续在人及海葵、珊瑚、海鞘,牡蛎等动物中也发现多个Pax基因,从而引起科学界对Pax基因家族的重视。本论文主要对拥有活化石之称的海洋动物中华鲎的Pax基因进行初步研究以及对生活在深海热液区的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一岁幼龄中华鲎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序列分析,我们得到部分或完整的Pax基因序列;对只有部分序列的Pax基因进行3’和5’RACE实验,我们得到5个含有完整的3’UTR和5’UTR的Pax基因并对这5个基因进行CDS克隆;通过与其他物种的Pax基因家族比对,我们将这5个Pax基因分别命名为Paxl/9a、Paxl/9b、Pax2/5/8a、ax6a和Pax6b;得到2个含有完整3’UTR的Pax基因并分别命名为Pax2/5/8c和Pax3/7a;克隆其中含有3个完整CDS的Pax基因并分别命名为Pax2/5/8b、Pax6c和Pax6d。另外,分析已有管状蠕虫转录组序列,我们找到了一个含有完整CDS的Pax6基因并克隆该基因。2.为了研究Pax基因家族在进化中的关系,我们用Pax基因的蛋白序列建构了人、斑马鱼、果蝇、中华鲎、线虫和管状蠕虫的进化树,发现中华鲎的Pax基因家族与果蝇的Pax基因家族有较高的同源性,而管状蠕虫Pax6基因与人Pax6基因和斑马鱼Pax6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3.为了研究Pax基因家族的功能,我们利用模式生物果蝇来研究中华鲎Pax基因家族和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功能。我们将上面克隆得到8个中华鲎的Pax基因分别转到pUAST载体上,然后分别与A2-3质粒混合后,分别通过显微注射到新鲜的果蝇胚胎中从而得到8个转基因果蝇。利用UAS/GAL4体系,我们把得到的8个转基因果蝇分别与ey-GAL4、GMR-GAL4、en-GAL4、da-GAL4和dpp-GAL4品系果蝇杂交,得到在不同组织中过表达中华鲎的Pax基因的果蝇,观察这些果蝇表型,发现了眼睛,腿和翅膀异常表型的果蝇;其中眼睛异常的果蝇如UAS-Tt Paxl/9b/ey-GAL4, UAS-Tt Pax2/5/8b/ey-GAL4, UAS-Tt Pax6b/ey-GAL4和UAS-Tt Pax6d/ey-GAL4果蝇眼睛都变小;翅膀异常的果蝇如UAS-Tt Pax6b/GMR-GAL4果蝇翅膀为翘翅;腿异常的果蝇如UAS-Tt Pax2/5/8b/GMR-GAL4果蝇腿上长出眼睛,UAS-Tt Pax6d/dpp-GAL4果蝇的腿跗节严重缩短。由上可知中华鲎的Pax基因除了中华鲎Paxl/9a基因外在果蝇体内不同组织中过表达能影响果蝇的正常发育过程。此外,我们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构建了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果蝇。利用UAS/GAL4体系,我们把得到转基因果蝇分别与上述5个GAL4品系果蝇杂交,得到在果蝇不同组织中过表达管状蠕虫的Pax6的果蝇,通过观察在果蝇不同组织过表达R.piscesae的Pax6的果蝇,发现UAS-Rp Pax6/ey-GAL4果蝇眼睛缺失,UAS-Rp Pax6/GMR-GAL4果蝇眼睛中部缺失,眼睛表面光滑;而UAS-Rp Pax6/en-GAL4, UAS-Rp Pax6/dpp-GAL4和UAS-Rp Pax6/da-GAL4果蝇均在胚胎期死亡。4.为了探索中华鲎和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在果蝇眼睛中过表达导致眼睛异常的可能的分子机理,我们选取果蝇Pax6(ey)基因的下游靶基因sine oculis(so)和rhodopsin1(rh1)的启动子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由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结果可知中华鲎的Pax6c和Pax6d基因表达的蛋白在293T细胞中能激活果蝇so基因启动子区但不能激活rhl启动子,而中华鲎Pax6a、 Pax6b和管状蠕虫Pax6表达的蛋白在293T细胞中不能激活so和rhl的启动子。由上推测中华鲎的Pax6c和Pax6d在果蝇眼睛中过表达导致眼睛异常可能是由于中华鲎的Pax6c和Pax6d的蛋白与果蝇ey的蛋白竞争性结合到so基因启动子。此外,我们用果蝇ey基因的C端替换中华鲎Pax6b基因和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C端进行上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由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结果可知果蝇的ey蛋白的C端能促进中华鲎Pax6b和管状蠕虫Pax6蛋白的N端结合so基因和rh1基因的启动子。Pax基因家族编码蛋白广泛存在动物中,在机体内损伤修复、肿瘤发生发展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对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鲎以及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的Pax的初步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动物Pax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4-06-01)
徐海鹏[6](2014)在《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凝集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凝集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因子,在生物学的多个领域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开发和利用新型凝集素将具有重要意义。深海热液区是地球上典型的极端环境,蕴含着丰富的且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资源。作为深海热液区生物群落的主要奠基者之一管状蠕虫,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和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机制,使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生活在深海热液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为材料,基于实验室前期对其转录组的测序分析,首次从中克隆获得2个凝集素同源基因rpgal和rprbl。序列分析表明,2种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已知序列的相似性均较低。其中,rpgal所编码的RPGAL蛋白产物含有2个同源GLECT结构域,具有与半乳糖凝集素家族类似的串联型叁维结构;而rprbl编码的RPRBL蛋白产物含有2个Ricin B-lectin型结构域,并且该结构域具有Ricin B-lectin家族所特有的β-叁叶草形叁维结构。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可能均为新颖的凝集素蛋白。进一步,我们分别对上述2种蛋白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成功获得了RPGAL的可溶性表达产物。尽管RPRBL为包涵体表达,但通过对其复性及诱导条件的摸索优化,也成功获得了其可溶性表达产物,为后续的生物活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探索RPGAL和RPRBL的生物功能,我们分别对其自身性质和生物活性做了分析。红细胞凝集试验显示,RPGAL对所有试验动物的红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凝集效果,其凝集作用不需要钙离子的参与,同时发现该活性可以被D-半乳糖和LPS抑制。进一步我们对RPGAL的微生物凝集活性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其对所测微生物均无凝集活性。对RPGAL的性质分析表明,其对小鼠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受到温度和pH的影响,其在10℃~40℃之间具有完全的凝集活性,而80℃处理后活性完全丧失;其最适pH为5,但在pH6~10范围内仍有活性。中性糖含量测定表明RPGAL含糖量为1.17%,其可能是一个糖蛋白。此外,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了RPGAL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RPGAL能够促进HeLa细胞和HT1080细胞凋亡,从而引发毒性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在同样的凝集活性分析中,RPRBL既没有表现出红细胞凝集活性也没有明显的微生物凝集活性。根据文献相关研究分析,RPRBL可能需要糖基化后才能获得一定的凝集活性。因此,进一步我们将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利用酵母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该实验正在进行当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4)
闫鑫富,阮灵伟[7](2012)在《热液区管状蠕虫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PCR技术对四种管状蠕虫几丁质结合蛋白进行了扩增,进而连接到pIZ-FLAG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在昆虫细胞中实现了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异源重组表达.我们对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亲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几丁质结合蛋白对α-chitin具有亲和活性,并且可以辅助几丁质酶,对降解α-chitin和β-chitin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明显.结果表明,这四种几丁质结合蛋白均为α型,且可以促进几丁质酶的活性,对降解几丁质多糖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2年01期)
闫鑫富[8](2011)在《对虾两个细胞信号因子与管状蠕虫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是危害对虾养殖最主要的病原,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所以,寻找抵御该病原的有效方法就是充分了解作为病原宿主的对虾的免疫机制,通过提高虾体自身的抗病毒能力,从而达到根本上防治WSSV的目的。本论文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南美白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为研究对象,对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和Src酪氨酸激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研究ERK及Src蛋白在WSSV感染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奠定基础。本论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南美白对虾的ERK蛋白在WSSV病毒感染后磷酸化水平上调,且该现象发生在病毒感染早期,说明在南美白对虾中,ERK信号转导通路可以被WSSV所激活。之后的研究发现,经过抑制剂处理的原代血淋巴细胞,其病毒的复制增值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另外,采用RNAi方法,选择在对虾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erk基因作为干扰目的基因,在体外合成dsRNA后,利用体内注射的方法进行干扰实验。结果发现erk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被序列特异的dsRNA干扰抑制,此时用定量PCR检测发现,对erk进行干扰后,也可以显着降低对虾体内的病毒粒子拷贝数。本论文中还报道了南美白对虾中一个与WSSV感染相关的基因——Src酪氨酸激酶。由于在早期实验中,我们已经获得了该基因的部分序列,因此,我们首先通过RT PCR检测了该基因与WSSV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量随着病毒感染时间延长,病毒量增加可以显着升高,但这种现象是在病毒感染中期到晚期时出现的,说明该基因可以被WSSV的增殖所诱导,且在病毒感染过程的中晚期参与细胞活动。因此,我们又进一步通过3’RACE获取了南美白对虾Src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表明它与其他物种中的Src一样具有保守的结构域,进而可以推测它可能具有的功能。此外,我们还通过RT PCR对南美白对虾的Src进行了组织定位,这些研究结果为日后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前期工作中,我们以热液区的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为材料构建了cDNA文库,测序发现其含有23种几丁质结合蛋白(chitin-binding protein,CBP)的编码序列。这些基因不仅转录水平较高,而且存在着多样性,每个编码蛋白都带有1-3个不同类型的几丁质结合区(chitin binding domain,CBD)。鉴于其对降解几丁质的重要作用及管状蠕虫的特殊生境,我们进而对其中四种典型的几丁质结合蛋白进行研究。通过对序列的分析,我们把信号肽核酸序列部分去掉,应用PCR技术对编码管状蠕虫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序列进行了扩增,进而连接到pIZ-FLAG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在昆虫细胞中实现了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异源重组表达。亲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几丁质结合蛋白对α-chitin具有亲和活性,并且四种几丁质结合蛋白可以辅助几丁质酶,对降解α-chitin和β-chitin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明显。进一步我们将对管状蠕虫的几丁质结合蛋白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生物功能并优化其酶学特性。(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1-06-01)
阮灵伟[9](2009)在《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的分子特征及对虾microRNA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热液区是地球上典型的极端环境,尽管环境条件极其严酷,但以化能自养微生物为基础的自养自给的共生体系却蕴育了这里生机勃勃的生物世界。极端的环境使这里的生物形成了独特的防御与适应性机制,引发了科学家们对诸如生命起源、演化、生物耐受极端环境的机制等一系列重大生物学问题的思考;同时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也使其成为潜在的生物资源宝库。本研究以深海热液区Juan de Fuca Ridge的典型生物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为研究对象,运用SMART技术构建了其cDNA文库,各项指标均符合文库质量标准:文库的容量为5.71×10~6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大小~1.0kbp。在此基础上,我们随机挑取879个文库克隆进行EST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这些序列代表199个基因,根据功能特点这些基因包括基础代谢相关蛋白、细胞骨架及膜相关蛋白、环境适应性与防御相关蛋白、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细胞信号传导相关蛋白、DNA的复制、转录及蛋白翻译相关蛋白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ase的分子特征。序列分析还表明,与适应性和防御性相关的基因显示了基因的多样性。其中,几丁质结合蛋白最具多样性,不仅几丁质酶水解区和几丁质结合区相互独立,而且几丁质结合区也显示丰富的多样性,由不同的几丁质结合区共组成了23种不同的几丁质结合蛋白;EST测序分析中还发现两个溶菌酶基因带有双功能区,可能具有双重功能;此外,肌红蛋白基因也显示了序列的多样性。管状蠕虫Ridgeia picesae的这些基因特点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开发其中潜在的基因资源。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广泛参与生长发育、器官形成、细胞增殖与凋亡、病毒防御等各个过程。对虾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对其相关microRNA的分子特征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 microRNA途径中相关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Argonaute是microRNA途径中的重要蛋白之一,microRNA通过以Argonaute为核心的RISC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对目标基因进行调控。因此,我们首先从日本囊对虾中克隆得到这一关键蛋白Argonaute——Mjago,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相关研究。序列分析表明Mjago含有Argonaute蛋白家族特有的PAZ和PIWI保守结构域,并且其与节肢动物的Argonaute 1,尤其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Argonaute 1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对不同组织Mjago转录水平的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对虾各个组织中均有转录,尤其以血细胞中的转录水平最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jago的转录水平与WSS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在病毒感染后其转录水平上升,在感染48小时后转录水平达到最高,随后转录水平又逐渐下降。在Mjago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而开展了对日本囊对虾microRNA相关分子特征的研究。为了从免疫角度对日本囊对虾microRNA进行研究,我们以WSSV感染的血细胞为材料,从中分离并克隆小RNA。运用较为灵敏的PCR鉴定方法,从中我们鉴定得到35个microRNA。序列分析表明血细胞中部分microRNA表现出了表达丰度的差异性及进化上的保守性,其与已知物种中的microRNA具有极高的同源性,尤其是进化关系上十分接近的果蝇、家蚕等节肢动物来源的microRNA。进一步,我们运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所鉴定microRNA在WSSV病毒感染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部分microRNA的表达水平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日本囊对虾Mjago和microRNA的初步研究表明microRNA途径中的相关分子与WSSV的病毒感染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这些分子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microRNA在对虾免疫中的分子机制,为对虾的抗病毒免疫研究提供新线索,从而拓展对虾的免疫调节机制,丰富无脊椎动物的免疫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6-05)
张梦[10](2008)在《深海热液口管状蠕虫Ridgeia piscesae溶菌酶基因的体外表达与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Ridgeia piscesae,是生活在深海热液口极端环境下(northeast Pacific Juan deFuca Ridge)的一种古老的后生动物,在本实验中,我们克隆了两种溶菌酶基因,分别命名为Rplyso-A(26.1 KDa)和Rplyso-B(25.8 KDa),二者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高达77.27%,通过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生分析,将这两种来自蠕虫的溶菌酶归为ⅰ型溶菌酶家族,它们序列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含有高比例的半胱氨酸(29个),表明了二硫键可能在维持这种蛋白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体外表达的Rplyso-A与Rplyso-B具有溶菌酶、异肽酶和抗菌活性,RT-PCR显示Rplyso-A与Rplyso-B基因主要在与vestimentum和trophosome中表达,而在plume或opisthosome中则没有表达,我们认为,这两种溶菌酶可能在蠕虫体内起相互辅助的消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22)
管状蠕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ax6基因首先是在小鼠和人中克隆得到的,它编码的转录因子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都相当保守,并且在动物的眼睛,胸腺,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Pax6基因能调节多种下游基因的表达,Pax6突变能导致多种症状,如人类无虹膜、瞳孔异位、角膜炎、神经发育紊乱、视神经发育不良等,鼠小眼畸形(small eye),果蝇眼睛缺失(eyeless)等。本论文主要对已经克隆得到的生活在深海热液区的管状蠕虫Pax6基因以及对海洋动物活化石-中华鲎的Pax6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序列比对分析:将已经克隆并测序正确的一个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和4个中华鲎的Pax6基因的的蛋白序列分别与果蝇的Pax6基因ey/toy以及果蝇的Pax基因eyg/toe的蛋白序列比对。又由Pax6基因的蛋白序列建构的人、斑马鱼、果蝇、中华鲎、线虫和管状蠕虫的进化树分析可知,管状蠕虫Pax6基因和果蝇的Pax6基因ey/toy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Paried domain同源性为:93.75%,Homeo domain同源性为93.10%;中华鲎Pax6a、Pax6b与果蝇的Pax6基因ey/toy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Paried domain同源性为:95.71%,Homeo domain同源性为87.30%;中华鲎Pax6c、Pax6d与果蝇的Pax基因eyg/toe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Paried domain同源性为:80.96%,Homeo domain同源性为90.68%。2.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功能分析:为了研究Pax6基因的功能,我们充分利用模式生物果蝇来作为研究工具。我们利用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得到的一株深海管状蠕虫转基因果蝇来研究管状蠕虫的Pax6基因。根据UAS/GAL4体系在果蝇体内研究Pax6基因的功能。我们把得到的深海管状蠕虫的转基因果蝇分别和与眼睛发育有关的ey-GAL4、GMR-GAL4以及与全身发育有关的da-GAL4、dpp-GAL4品系果蝇杂交,得到了在不同组织中过表达的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后代果蝇,通过观察在果蝇不同组织过表达R.piscesae Pax6的果蝇,发现UAS-RpPax6/ey-GAL4果蝇头部缺失,出现无头表型,UAS-RpPax6/GMR-GAL4果蝇眼睛中部缺失,出现粗糙眼表型;UAS-RpPax6/dpp-GAL4果蝇在叁龄幼虫时期死亡;UAS-RpPax6/da-GAL4果蝇在胚胎期死亡。这些异常表型表明管状蠕虫Pax6基因能影响果蝇眼睛,头部等部位发育。我们又解剖了UAS-RpPax6/ey-GAL4叁龄幼虫时期果蝇幼虫的成虫盘,发现其眼睛成虫盘几乎完全缺失,而眼睛成虫盘又是发育成头部结构的重要组织,进一步证明了管状蠕虫Pax6基因在果蝇体内过表达能影响果蝇眼睛头部发育。3.为了探索管状蠕虫Pax6基因在果蝇眼睛中过表达导致眼睛异常的可能的分子机理,我们选取果蝇Pax6(ey)基因的下游靶基因sine oculis(so)的启动子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由检测结果可知管状蠕虫Pax6表达的蛋白在293T细胞中不能激活so的启动子。此外,我们用管状蠕虫Pax6基因的C端与果蝇ey基因的C端相互替换进行上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由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结果可知替换后的eyN+RpPax6C表达的蛋白与ey表达的蛋白相比在293T细胞中so的启动子的活性降低。而RpPax6N+eyC表达的蛋白与RpPax6表达的蛋白相比在293T细胞中so启动子的活性升高。4.为了研究RpPax6在果蝇发育过程中是否引起了凋亡,我们充分利用果蝇模型,选取管状蠕虫Pax6转基因果蝇和温度敏感型果蝇da-GAL4,tub-GAL80杂交,先在18°C环境下培养,然后转到29°C培养箱培养。解剖后代叁龄幼虫的成虫盘并用吖啶橙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实验空白组相比,管状蠕虫Pax6转基因果蝇的翅膀和眼睛成虫盘出现明显凋亡表型,说明了RpPax6确实引起了果蝇细胞的凋亡。为了补救由于管状蠕虫Pax6经过ey-Gal4/TM6B,Tb过表达后表现出的缺失大部分头部的表型,我们选取了UAS-P35果蝇进行补救实验,UAS-P35果蝇株先后与转基因果蝇UAS-RpPax6和ey-GAL4杂交。后代:UAS-P35/+;UAS-RpPax6/ey-Gal4有6%出现了头部结构,但是没有眼睛,剩余的94%仍为无头表型。5.我们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中华鲎Pax6转基因果蝇的功能,并最终发现这些果蝇在眼睛,腿部等结构都出现了异常表型。为了补救由于中华鲎Pax6经过ey-GAL4/TM6B,Tb过表达后表现出的异常表型,我们选取了UAS-P35果蝇来补救其中一株中华鲎Pax6c转基因果蝇实验,先后与转基因果蝇UAS-TtPax6c和ey-GAL4杂交。后代:UAS-P35/+;UAS-TtPax6c/ey-Gal4全部出现头部,并出现小眼表型。说明了中华鲎Pax6基因能引起果蝇的细胞凋亡从而进一步影响果蝇眼睛等结构的发育。Pax6基因编码蛋白广泛存在动物中,在机体眼睛发育、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对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鲎以及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的Pax6的功能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动物Pax6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状蠕虫论文参考文献
[1].金倩文.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两个C型凝集素的克隆鉴定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2].袁会芳.深海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和中华鲎TachpleustridentatusPax6基因的功能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6
[3].赖庆娜,林鹭红,郭辉革,柯琳琳,阮灵伟.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TAK1的克隆及其转基因果蝇制备[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
[4].徐海鹏,阮灵伟,崔治中.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中RicinB-lectin型结构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
[5].胡彬.中华鲎TachpleustridentatusPax基因和深海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Pax6基因的初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4
[6].徐海鹏.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凝集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7].闫鑫富,阮灵伟.热液区管状蠕虫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J].台湾海峡.2012
[8].闫鑫富.对虾两个细胞信号因子与管状蠕虫几丁质结合蛋白的初步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2011
[9].阮灵伟.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的分子特征及对虾microRNA的初探[D].厦门大学.2009
[10].张梦.深海热液口管状蠕虫Ridgeiapiscesae溶菌酶基因的体外表达与活性分析[D].南昌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