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和NO的影响

替比夫定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和NO的影响

程宁(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九科大连辽宁116031)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101-02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过程中血清IL-18和NO的变化,探讨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中替比夫定对二者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综合治疗)30例和治疗组(替比夫定+综合治疗)30例,疗程均为6周,分别用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IL-18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NO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中IL-18和NO的水平及临床、生化、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血清中IL-18、NO水平均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2)治疗组TBIL和ALT下降均较对照组显著(P值均>0.05);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增加,但较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组HBV-DNA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替比夫定能够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NO的水平,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抑制HBV复制,检测IL-18、NO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关键词】替比夫定重型肝炎白介素-18一氧化氮

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IL-18、NO等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细胞免疫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替比夫定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IL-18、NO及生化、病毒学指标的变化,来探讨替比夫定对二者的影响及观察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男4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7±6.2)岁。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肝水解肽、异甘草酸镁、门冬氨酸鸟氨酸、舒肝宁、白蛋白、血浆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600mg每日一次)抗病毒治疗,每组疗程为4周。空腹静脉分别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样5ml,尽快离心血清,放置-80℃冰箱中保存。

1.3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IL-18、NO:IL-18用EIISA方法检测,NO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试剂分别购于上海来宝信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和南京建成生物试剂公司;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2HBV-DNA:用特异性荧光探针PCR法。

1.3.3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移酶(ALT)、白蛋白(ALB)用全自动生化法;由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中心检测。

1.4疗效的判断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TBIL下降50%以上,PTA>70%,ALT下降50%以上,HBV-DNA下降Log值归为显效;TBIL下降小于50%,PTA在40%—70%,ALT下降30%,有或无HBV-DNA下降2Log值归为有效(本实验显效及有效均归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TBIL不降或上升,PTA<40%,HBV-DNA不降或出现肝昏迷、出血、肝肾综合症及死亡的病例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8、NO的比较如表1所示:

治疗后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18、NO水平均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IL-18的浓度(-x±s)

注:*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相对应指标比较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如表2所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BIL和ALT下降均较对照组显著(P值均<0.05);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增加,但较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表2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x±s)

注:*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相对应指标比较P<0.05

2.3临床疗效判断如表3所示: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3重肝组治疗总体疗效(χ2)

2.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HBV-DNA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HBV-DNA载量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如表4所示:

表4两组治疗前后HBV-DNA水平变化(-x±s)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研究表明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IL-18、NO之间有密切关系[2]。替比夫定是目前抗乙肝病毒中起效最快的一种核苷类药物,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HBVDNA聚合酶及参与HBVDNA链的复制而抑制病毒复制,快速降低HBV水平。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和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替比夫定快速有效的抑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复制[3],减轻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和延缓病情恶化,通过降低血清及肝组织内病毒的表达,减少肝细胞表面的靶抗原,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攻击,血清中IL-18、NO浓度可逐渐下降,肝组织在修复的过程中,可阻断病情进展。因此,替比夫定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中起着积极的作用[4]。

本研究显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中IL-18、NO水平显著下降;生化指标中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HBV-DNA的载量降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毒血症得到缓解。因此,IL-18、NO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脏炎症损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肝脏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替比夫定可影响二者的变化,动态监测IL-18、NO的改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而替比夫定在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中亦值得临床推广,但在提高有效率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3-24.

[2]KamathPS,WiesnerRH,MalinchocM,etal.Amodeltopredictsurviralinpatientswithend-stageliverdisease[J].H.epatology,2001,33(2):464-470.

[3]Tsuji-TakayamaK,AizawaY,OkamotoL,etal.Interlukin-18inducesinterferongammaproductionthroughNF-KappaBandNFATactivationinmurineThelpertype1cellImmunol,1999,196:41-50.

[4]陈焰,田德英,陈悦等.乙肝患者血清NO与肝损伤关系的初步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17(1):34-35.

标签:;  ;  ;  

替比夫定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和NO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