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耳聋人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中国耳聋人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论文摘要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之一,新生儿重度听力障碍者约占1~3‰,其中约50%属于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将其分为综合征性听力丧失(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征性听力丧失(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其中NSHL占70%以上。遗传性NSHL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NSHL位点命名为DFN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位点命名为DFNB)、X-连锁遗传(DFN)、Y-连锁遗传(DFNY)和母系遗传等。遗传性耳聋具有极强的遗传异质性,至2008年7月止,共定位耳聋相关染色体位点133个,克隆相关基因45个。其中,GJB2基因为最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在高加索人群中与50%左右的先天性耳聋相关;其次为SLC26A4,占5%~10%,该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患者常伴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即前庭导水管扩张(Enlarged VestibularAqueduct,EVA);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相关的占1%左右。其余各型NSHL均仅占较小比例。结合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建立了“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位点及相关基因数据库”和“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数据库”等遗传性NSHL相关数据库,并对“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候选基因确定流程”进行了更新,使其更具操作性。从而使前期工作建立的“遗传性非综合征型神经性耳聋的基因诊断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e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Restricted Length FragmentPolymorphism,RFLP)和测序等技术,对1998年至2007年收集的407个耳聋家系进行GJB2基因编码区和线粒体12S基因和UCN基因突变热点位点筛查、对31个伴或不伴EVA表型的耳聋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编码区的筛查,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证实,为进一步明确SLC26A4基因相关耳聋患者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对SLC26A4基因的调控序列以及调控基因FOXI1进行了检测。在407个耳聋家系中,共检测到24个家系先证者携带2条GJB2致病单体,15个家系先证者仅查及1条GJB2致病单体;27个家系先证者为线粒体A1555G同质型改变,其中两个家系先证者同时为G7444A同质型改变。31个伴或不伴EVA耳聋家系中,15个家系中的17名患者检测到2条SLC26A4致病单体,2名患者仅检测到1条致病单体;查及SLC26A4基因2种新突变:D87Y和F572L。SLC26A4基因调控序列及其调控基因的检测没有阳性发现。利用“遗传性非综合征型神经性耳聋的基因诊断体系”,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针对性进行相应耳聋基因的检测,可高效、经济的完成耳聋患者的基因检测。本研究通过对各个基因突变谱的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认为GJB2基因的235delC、线粒体DNA的A1555G和SLC26A4基因的IVS7-2A>G系中国耳聋人群中的基因突变热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耗材
  • 论文正文
  • 前言
  • 第一章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体系的完善
  • 1.1 遗传性NSHL基因定位及克隆的进展
  • 1.2 遗传性NSHL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 1.3 遗传性NSHL相关基因检测候选基因确定流程的更新
  • 1.4 讨论
  • 第二章 遗传性非综合征型神经性耳聋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分析和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中国耳聋人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