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

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

论文题目: 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刘春凤

导师: 陈秀兰

关键词: 东汉,介词,佛经,论衡,比较,异同

文献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东汉是汉语史上衔接上古与中古的重要过渡时期。本文主要研究东汉佛经与《论衡》中的介词,找出两种语料在介词使用上的差异。围绕比较异同这一核心,本文在进行共时比较的同时也结合历时的比较,在定性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定量说明。除此之外,本文还对东汉时期新兴介词的产生机制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对两种语料在介词使用上的差别的原因予以讨论。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 1.佛经介词比《论衡》的介词更趋新,二者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中古不少介词的源头就在佛经,而《论衡》的介词还保留了很多上古介词的旧面貌。 2.佛经的口语性比《论衡》的强。 3.东汉新兴介词主要通过引申、相因、格式同化、感染而来。 4.佛经与《论衡》在介词使用方面的差别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作者,文体和内容,文化背景,语言类型。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0.1 选题的动机与目的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的方法

0.4 研究的内容

1.东汉佛经与《论衡》的六类介词比较

1.1 关于介词的判定及分类标准

1.2 介引处所的介词

1.3 介引时间的介词

1.4 介引对象的介词

1.5 介引方式的介词

1.6 介引原因、目的的介词

1.7 介引关涉范围介词

2.东汉时期新兴介词产生的机制及方式

2.1 东汉两种材料中新兴的介词

2.2 东汉介词新词形、新词义产生的机制和方式

3.两种语料在介词使用上所表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3.1 差异表现

3.2 原因探讨

3.3 东汉介词所反映的介词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

附录2 引用文献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8-29

参考文献

  • [1].《论衡》同位短语研究[D]. 吴帅.山东师范大学2012
  • [2].东汉佛经与《论衡》连词比较研究[D]. 邬新花.湖南师范大学2006
  • [3].《论衡》单音常用词研究[D]. 周晓维.四川师范大学2013
  • [4].《论衡》的判断句研究[D]. 杨宇枫.北京语言大学2008
  • [5].《论衡》核心词研究[D]. 刘曦.华中科技大学2006
  • [6].《论衡》助动词系统初论[D]. 赵亚丽.吉林大学2005
  • [7].《论衡》副词研究[D]. 茅磊闽.苏州大学2003
  • [8].《论衡》联合式双音词语研究[D]. 刘海艳.青海师范大学2010
  • [9].《论衡》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 王冰.吉林大学2005
  • [10].《论衡》范围副词研究[D]. 回敬娴.吉林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东汉佛经与《论衡》连词比较研究[D]. 邬新花.湖南师范大学2006
  • [2].《世说新语》介词及介词结构[D]. 许秋华.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三国志》介词研究[D]. 尚红.山东师范大学2004
  • [4].《论衡》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 王冰.吉林大学2005
  • [5].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D]. 徐朝红.湖南师范大学2005
  • [6].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张春秀.湖南师范大学2005
  • [7].《搜神记》介词系统及其历史定位[D]. 刘秀芬.山西大学2005
  • [8].《祖堂集》介词研究[D]. 李福唐.上海师范大学2005
  • [9].《论衡》副词研究[D]. 牛丽亚.南京师范大学2005
  • [10].《论衡》副词研究[D]. 茅磊闽.苏州大学2003

标签:;  ;  ;  ;  ;  ;  

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